
知识由纵,学问向横
作者/三木秉凤
《三字经》综论曰:“有余力,则学文”,“文”是什么?文就是学问!知识分子与大学问家的区别在于:知识喜博,学问向深,求知靠勤奋,需要韧性,学问须通达,需要悟性。由此知之,知识属术,依其养身欲,学问属道,以其养心性。人容易掉入知识的迷淖中难以自拨,因而需要学问家点化玄机,从这层意义讲,学问属于方向,知识属于力量。所以,知识属于集累,学问属于量变。《易传》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穷思变通之理是宇宙万象之根本规律,一切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自然现象皆受之支配,所以,量变与质变之间的关系即是自然哲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实践中我们若掌握了与量变、质变联系最密切的中庸之道,便将“变化”玩于股掌之中。什么为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实为阴阳和谐之道,即阴阳互推之中道,万物万象之变通往来皆围绕此道上下波动,犹如价值与价格的关系,犹如道与术的关系,犹如知识与学问的关系。

生命的发展过程,不是知识与财富的量变积累,而是由学问中求知自然之道,即领悟宇宙及生命的生灭及意义。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何言此?道之难行也。中庸是什么?就是事物运行的自然而然的分寸尺度。为人处事即不可不及,亦不可过尤。什么是“度”?它是限度、适度、高度、浓度、深度、角度、法度、制度、气度、量度等的抽像总称。度是什么?度是从事物的起始点到临界点之间的距离,是尚在拐点关节范围内的幅度,在这个范围之内,事物的本原性质保持不变,突破此之拐点,也就超越临界点,事物的性质就发生改变而成就另类事物,这也是关于由量变到质变的基本原理。所以量变与质变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发展是否超出了性质发生变化的限度。

当今社会趋势是人人争学知识,因为“知识就是力量”,人人不思“学问”,从而迷默了方向,对于力量与方向?我们当以谁为“主”呢。孔子所言的“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里的“矩”就是从事物起始点到临界拐点的那个度。度是什么?度就是分寸,是标尺,是界线,是约束,也是知止,也是不忍之心,也是社会的大众评判,也是我们的合理取舍与把握。生命的历程其实就是在一定幅度内生活的过程。观察事物,我们讲究角度;合作谋利,我们要有限度;褒贬评价,我们求得适度;长短宽窄,我们注意量度;春夏秋冬,我们关注温度;国家管理,我们依据法度;酸甜苦辣,我们调和浓度;穿衣戴帽,我们在意风度;谈话交流,我们重乎态度;为人师表,我们范师气度等等。度,就是这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几人又能掌控其度呢?当我们试图超越“度”的限制,受到界限打压时,常常自我安慰的一个念头就是:安分守己。安分,就是安于自己的本分和现状,守己就是守住自己的本欲和需求。超越现状很容易,但回归中庸得到社会认可却很难,守住自己的寂寞更难。如何在本分和欲望之间找到平衡点?应以三个标准去量定,一是道德底线(良心),二是用社会底线(公德),三是法律底线(公权)。所以要在本分和欲望之间游刃有余,这不光需要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还需要超人的智慧,知道适可而止。
宇宙万物以和谐为目标,它们都在一定的限度内运行,日月永远不能脱离自己永恒的轨道,自然界的动植物永远脱离不了它们业已形成的生物依赖链条,这也是度!社会以和谐为目标,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既不能过冷,也不能过热,既不能过慢,也不能太快,否则都会引发社会动乱,这也是度!社会资源的分配,既不能搞平均主义,又不能贫富差距过大,国家必须通过各种杠杆调节分配机制,用富人的税收去保障穷人的生存福利,以达到基本平衡合理,这也是度!度是什么?度就是老百姓心中的那杆天秤,国家政策一旦向强势或者弱势的任何一方倾斜过度,不管穷人富人都会产生强烈的反馈!所以中庸之道既以道为之的世界观又是术上的方法论,它既告诉我们行为的标准,又让我们在实践中游刃有余而不逾矩,这不仅需要知识力量也需学问方向。

三木秉凤先生,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为遵循中央十九大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于2017年 2月以微信文化群的形式组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文化队伍,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复兴,从文化复兴走向文化繁荣,从文化繁荣走向文化普世!承担起我们文人的责任!
自建队以来,不断地吸引全国各地有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三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个媒体。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参与其中,让我们这支文化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
三木秉凤先生微信号:www1836307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