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互鉴 61
文/三木秉凤
记得有人说人民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其实天地之间的一切万物包括人类社会、动物世界、山川草木皆源于道法自然,人民仅仅是人类舞台上历史悲喜大剧中的主角而已,那么真正推动人类历史滚滚向前的力量是什么?是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这二只看不见的手!大观世界,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曾有多少古老文明被社会规律创造并推动,又有多少人类文明被宇宙自然规中止并毁亡。人类社会脱胎于宇宙大自然的怀抱,人类文明的每一次演化与进步必须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方能欣欣向荣绵绵不息!大自然生育了人类,养育着人类,人类当有报恩之心,在天地母亲面前我们不能妄自尊大,人类必须放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雄心壮志”,重寻在宇宙自然中自我定位!去顺应自然,回归自然,尊重自然,放下人类傲慢的身姿再次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母子关系。也有人说,“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说,神学是基础,生出哲学,再生出科学”!神学研究凭藉“信心”,哲学靠“逻辑”,科学依赖“实证”!然而,“思辨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几乎都是科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罗素《西方哲学史》)!所以科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哲学可以给出答案;哲学上的疑惑,神学也早已给出了完美的答案!仔细想来,每一项科学发现,科学家们都经历由“内心的确信”到“逻辑推理”再到最后的“实验验证”思想过程!反过来说,科学所做的工作一直是在证明哲学、神学的价值和意义!“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

现代科学已经证实,组成巍巍宇宙的最小元素不是物质性微粒子而是光波!而光波永远向宇宙世界发射出光和热,且不求回报!这就是无意识博爱!这就是本能之大善!相比于西方哲人柏拉图苦苦寻找而不得的那个绝对的善,我们中国人真的是幸运极了,“百善孝为先”!在孝字之下,人类一切传统的美德,正直、诚实、是非曲直都不重要!相比于二千多年前的亚里斯多德对真理的苦苦寻求,“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真理是什么?中国人却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宇宙意义上讲,真理就是宇宙真相,从生命意义上讲,真理就是人生真相。 不管神学,哲学,科学,三者的终极目的是绝对的一致,就是回答宇宙人生的真正意义!如果将宇宙现象与宇宙灵魂作个比喻,宇宙现象犹如电脑显示的银屏图像,宇宙灵魂犹如电脑正运行着的各种程序软件,而宇宙本体就是从不动摇的不生不灭的“电脑”!图像、软件、电脑三者构成了完美统一的丰富世界。也就是说宇宙现象(相),宇宙灵魂(识),宇宙本体(心)共同构成了完美的宇宙世界。

人类哲学文明由世界观与方法论组成。但从认识论上讲,神学是根基,它揭示的是宇宙本体的意义,方法论是“自由心证”。哲学是骨梁,它揭示的是宇宙现象的普通运动规律,方法论是“逻辑思维”。科学是枝叶,它揭示的是具体的某类宇宙现象的生灭现象及其规律,方法论是“观察实验”。神学,哲学,科学,三者共同指向了宇宙这棵真理大树,其最终必然地走向统一。宗教与科学的对立,哲学与神学的对立,必将成为历史笑柄,宗教、哲学、科学三者在融合中将共同形成人类大同文化的思想基础。
在认识问题上我赞成《道德经》的一句话“绝学无忧”。大多数人字面理解为“弃绝了学问,就没有忧愁”。其反向之意是:人们的忧愁来自学问。如果依据这种观点,古今的大学问家都是忧天悲世之人了。人生在世,忧愁常伴,这是世事无常决定的。很多人平日处心做事,韬光养晦,低调做人,这都是为了减少树大招风而带来的麻烦。可生活中许多事,往往越低调,鬼越敲门,令人防不胜防。如何减少人生的忧虑,提高大众的幸福度。老子在《道德经》中,给出了几点启示。首先《道德经》第三章言曰:“不现可欲,使民心不乱”。大意是不彰显欲望,惑乱民心,令民少私寡欲。其次,《道德经》第八章曰:“夫唯不争,故无忧”。对外无争,没有忧患。再其次,《道德经》四十四章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大意是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人生则没有危险,不受侮辱。

老子哲学的通智之处,就是处处显示着理性的光芒。《道德经》第四十八章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大意是求学问要不断学习增益,求道则不断简约。从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人间技能学问与宇宙大道是背道而驰的。也就是科技越发达,离道愈远。这就是科学融入神学的困难之处。
《 道德经》的中心思想是要求人们自然无为,与道合吻。不论政治,军事,人事,学问等等都要顺乎自然,不能妄为。《道德经》六十五章又曰“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欲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这一条被后人某些专家称为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真是贻笑大方。但通过以上看出,老子将“自然无为”以外的东西,都视为妄为。我们再回到“绝学无忧”的本意上来,无忧非常容易理解,就是没有忧患。绝学,则有多种理解。因为绝字本身就有多种含义,其中主要有断绝和极高两种含义。这里的学字,结合道德经其它章节的理解,应为学问之义。

“绝学无忧”,如果按照以上分析就会有两种解释,一是放弃了世间的学问,人就没有了忧患。二是我们拥有了最高的大道学问,就没有了忧患。我感觉这两种解释都能符合老子《道德经》文义。神学也好,哲学也好,科学也好,若成为真理之学,心须经过时间、空间与历史实践的检验,必须让心证、逻辑及科学实验有机统一。

三木秉凤先生,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为遵循中央十九大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于2017年 2月以微信文化群的形式组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文化队伍,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复兴,从文化复兴走向文化繁荣,从文化繁荣走向文化普世!承担起我们文人的责任!
自建队以来,不断地吸引全国各地有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三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个媒体。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参与其中,让我们这支文化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
三木秉凤先生微信号:www1836307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