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飞机
文/徐本礼
我82岁,只坐过两次飞机。第一次是改革开放后的2008年元月5日去海南旅游,从贵阳龙洞堡机场登机,只一个多小时便到,那时72岁,算是一生中开了一回“洋晕”。
第二次是2013年10月16日在毕节“飞雄”机场登机,只两个多小时便到北京。若将这次的与第一次相比,感觉是锦上添花。
毕节,从古至今,偏僻、落后、穷困,做梦也想不到能建飞机场,自己去旅游坐飞机,居然就在自己的市内。亲朋好友问我,是坐火车,还是坐飞机,我深感自豪地告诉他们说:“当然坐飞机!而且,是在毕节‘飞雄’机场坐的飞机呢!”
像我们这样的年龄段,生长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的乡下人,在未亲自乘坐、体验飞机之前,不仅感到飞机的神秘,多数人则认为是不可理喻的怪物和怪事。
我们农村的孩子,十多岁在山上放牛时,偶尔听到空中“轰鸣”,抬头一看,是飞机,眼光跟踪追迹,一直要把飞机看到翻过山颠,飞到天边,看不见踪影,听不见吼声,才会把头低下来,久久沉思。但总想不明白,飞机为什么会在天上飞。
我第一次坐飞机去海南,开始登机就有些紧张。总觉得飞机这东西上不爬天,下不着地,悬空飞翔,实在危险。
按票找到座位,我刚坐定。空姐喊系上安全带,关闭手机,特别是看到前排座位提示“救生衣就在你的坐垫下面”,更觉得自己是拿生命作赌注,简直是冒险。
坐飞机不像乘火车、轮船和气车。人们上飞机,就不讲话,不出大气,都竖着耳朵玲听空姐怎么讲,瞪着眼睛看“救生衣就在你的坐垫下面。” 这时,气氛紧张。我难以抑制心“咚!咚!” 地跳。心想:“安全带”和“救生圈”的 “功能”与“作用”。又偏偏想起国内外飞机失事的一些旧闻,什么“坠毁”啦,什么“沉入海底”啦,什么“燃烧”了等等,真是越想越兽怕,就像凶多吉少,大祸就要临头似的。神态不安,又无可奈何。只好抱着“听天由命”的态度去“闯”一回了!
这次在自己的市里坐飞机,的确无比地欣慰,若说还有遗憾的话,我的坐位是在翅膀之处,只能平视看外,无法看到低空。坐位又不靠窗,只好闭目养神,用心体验乘坐飞机的感受。
坐飞机,不像坐火车、轮船和汽车,有时会发生颠簸,甚至还会头晕、呕吐等现象的发生。
坐在飞机上,除升空和降落时有些微妙的动感之外,都十分平稳。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也就是紧张的心态刚刚平静,就到我早已仰慕的北京了。
以往紧张,现实不慌。第一次坐飞机有所顾忌,第二次就胸有成竹,坚信飞机的可靠了。10月22日从北京坐飞机返回毕节,我是坐在前五排的窗子边,当飞机提速,轰鸣震动,机头一抬,往毕节腾飞时,既好观景,又好拍照,真的特别开心!
我在二层天空,细细地看了一回天堂,美美饱了一次眼福。要说留有遗憾的话,就是没有看到天上活动的种仙,特别是没有看到花枝招展的仙女。
靠在窗子边,把数码相机拿在手中,透过云层,俯视大地,我一拍再拍:高大的楼房、宽畅的公路、密集的车辆,拍了一张又一张。崇山峻岭、山川海河、青山绿水,我拍了一幅又一幅。飞机到了高空,感到十分舒适和稳定,我抓住机会,向走过我身边的空姐咨询飞机的高度和时速,空姐微笑地告诉我:“现在的高度是一万零八米,时速是八百公里。”
我惊讶,听者们同时也“啧啧”惊赞。
高空的景致美不胜收。白云既像团团棉花,又像万里雪封;既像广阔无边的大海,更像黄山美妙的云层。
在阳光照射下,云蒸霞蔚,五彩缤纷。刺眼的阳光,照射团团锦簇、蘑菇似的朵朵白云,密布长空,仿佛仙女们备用的一件件婚纱。
只因变幻莫测,云层时而像巨人挺拔,时而像雄狮昂首;时而像长龙舞动,时而像猛虎觅食.....
飞行速度之快,所经地区温差之异,空中雾气仿佛随着乘客的想象,说啥就出啥,想啥就变哈,眼前出现的是依次而来的万顷巨浪,是汹涌澎湃的海市蜃楼......
二层天无可比拟的美景,不仅映入我的眼帘,收进我的眼底,还不可磨灭地保存在我的数码相机,下载在我的电脑之中,永久收藏。
时过已是七、八年,坐飞机的感受至今还记忆犹新。和曾经坐过飞机,外出过旅游的朋友们在一起时,我自豪地对他们说:“幸好那时坐了两次,否则,现在想去,八十多岁,就没资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