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只角仍闻八万只马桶洗刷声
文/本报记者袁德礼、陈琼莲
黄浦区高楼林立,商业极其繁荣,以前有“上只角”之称谓,人人以住在南京路为傲。然而记者近期通过实地调查却发现,至今黄浦区拎马桶的居民仍有8万户,倒粪站265个,其中不少人就居住在外滩附近和南京路步行街沿线背后的老式里弄之中。
其实这是上海城市发展中众多尴尬问题的一个缩影。它给我们留下的课题是:如何把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海,不能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危棚简屋。”这是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旧区改造调研中说过的一句话。从南京东路步行街的建成到美丽防汛墙的修缮再到外滩源的改造,外滩地区的开发都毫无疑问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越发显现出解决旧里改造的紧迫性。急盼用上抽水马桶已经成为几代人的希望,这也鞭策着政府要花大力气解决市民的实际困难。

“上只角”过得并不“适意”
早晨7点,和平饭店的门卫照常推开了厚重的金色大门;劳力士和阿玛尼旗舰店的橱窗反射着太阳的光芒;某些建筑的露台上隐约传出了收拾酒杯的叮叮碰撞声,那是凌晨才结束的一个“秀场”;白领们走下轿车,迈入“万国建筑群”中……这一切是属于外滩表面的风景。
被高楼大厦遮住的阳光,也斑斑点点投射在四川中路409弄的居民王先生家门口。见面才知竟是记者以前的老同事,年轻时他写过不少文革题材的小说,如今退休在家。此刻,他和附近居住的100多户居民,有着一个多年不变也无法改变的习惯性动作一拎马桶,慢慢走向附近的倒粪站。于是,在海关的报时钟声里,夹杂着一阵“刷刷刷”、“擦擦擦”的声音,这就是隐藏在外滩背后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据记者了解,黄浦区目前尚存数百万平方米二级以下旧里,尽管近年来市、区两级政府加速动迁,改善了一部分居民生活,但仍有不少人生活在其中,这些家庭煤卫成套率极低,多数普遍只有20%,不得不“倒马桶”过日子的百姓仍有8万户。“顶级会所喝咖啡”与“居民天天倒马桶”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在这里如此相近。
王先生对记者叹苦经:“41年来,亲戚朋友上门都不敢喝茶,只因家中没地方上厕所。许多居民急于上班赶时间,只好每月花100元请个倒桶工。那首歌怎么唱的?喜刷刷,喜刷刷,喜刷刷……不就是马桶歌嘛。”和王先生一样,这里的不少居民生于此长于此,记忆之中的童年就是伴随着倒马桶声长大,而当他们有了子女甚至孙辈时,这里的变化仅仅是马桶变成了痰盂罐,马桶车变成了倒粪站。王先生淡定地说:“有时,一群迷路的游客误入这条弄堂,见到马桶便会大惊小怪,甚至会一拥而上拍照留念,在我心中这已是我生活中无法甩脱的隐痛。”

外滩街道成为“密集区”
倒粪站,在黄浦区还真不少,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区内目前有近8万户居民需要“拎马桶”过日子,使得倒粪站的数量无法锐减。从黄浦区的区志上可以查出,1992年时全区共有倒粪站329座。到2007年时,“大黄浦”的倒粪站数字下降到了301座,直到现在,仍有265个倒粪站分布在区内。目前,黄浦区共有6个街道,平均每个街道都有近20个居委会。以此类推,平均每个居委至少摊到2个左右的倒粪站。
记者了解到,在265个倒粪站之中,外滩街道竟占四分之一,达到64座。在这个2.18平方公里区域内,正是多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总部的所在地,也是上海金融业集聚地,辖区内有银行、证券、保险等中外金融机构、网点近百家。以“中华商业第一街”著称的南京路步行街、蜚声海内外的福州路文化街、北京东路机电产品街、金陵东路乐器街以及云南路美食街都汇集于此,然而这里居然是马桶的“重灾区”。
“旧改”脚步从未减慢
如果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就会发现,从1992年至2007年的15年间,黄浦的倒粪站数字下降了50%左右,平均每年都能减少22座,而从2007年至今的4年间只减少了36座。倒粪站的消失速度,见证了城区二级旧里改造的速度以及难度。
由于绝大多数倒粪站都分布在狭小的弄堂中,环卫车辆进出抽粪成了一大问题,有的时候不得不依靠人工作业,把粪站内的污物清理出来。据悉,黄浦区现在还保留着几部当年早应该淘汰的人力“马桶车”,为的就是在特别狭小的区域,能够人工接力把粪便“淘”出来。“楼上一户人家自己搭了一个地马桶,排了一根管子到窨沟里,后来管子破裂了,楼下人家闹意见,最终也是我们去帮他们联系人维修。”外滩街道东风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吴小麟尴尬地说。由于五福弄是旧式的房子,结构差,楼梯很窄,居民拎着马桶走下来时,一不小心踩空,就从楼梯上摔下来,粪便四溅,臭气熏天。

好在政府从未放慢旧改速度。新黄浦区区委书记徐逸波对记者说:到2015年,黄浦区将大力推进外滩金融集聚带旧里地块动迁。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大黄浦江以西、复兴东路以南、中华路以东、陆家滨路以北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力度,积极推进13B、15B等地块动迁,基本完成董家渡地区成片旧里地块动拆迁任务,为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务发展创造新的空间,未来5年将实施完成旧小区综合改造和综合修缮50万平方米……

旧改要先改“居民心态”
而对于在这片土地上叫苦不迭的居民来说,占地几百平方米的旧式里弄,几十户人家挤在一起,家家都梦想着有一天能厨卫独用。尽管渴望着早点动迁,但一旦谈起补偿,不少居民的心理价位可比天高。
“50平方米,不说多的,3百万总要给我的吧。”在南京东路120号慈安里的顶层阁楼内,一家住户毫不犹豫地报出了自己的心理价位。他对记者说“这是什么地方啊?抬头见外滩,脚下步行街。”

在这些居民看来,自己要的一点也不多。“你去打听打听,附近的商品房已经卖到了什么价格?晚拆一年,少说每平方米要给我加5000元。”居民们连做梦都想把马桶抛掉,但是谈及补偿款时,“狮子大开口”的却不少。“我们宁愿多付些代价拿‘熟地’,也胜过要‘生地’”。一位开发商告诉记者,一旦遇到“钉子户”,就会遭遇相当惨重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损失。据说,广州有家房产商被钉子户缠得15年不能动工。记者认为,只有百姓心态的合理调整,才是旧区改造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只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破解这天下第一难。
原载2012年1月9日《城市导报》
照片摄影陈琼莲

作者简介:
袁德礼,1954年4月生于上海。现为《城市导报》创业人生、校园内外、终极关怀版面责任编辑、资深记者、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30年来,先后发表上万篇各类新闻、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作品,累计1300万文字。出版过《武则天:一个女人的强权、沉沦史》、《百位老板谈人生》、《走访殡葬十年间》、《远航的心》、《女儿袁靓》、《在雨中我梦见本家袁崇焕》、《记者写天下》等书稿。作者曾在建筑公司、服装公司、团市委研究室、新闻报、劳动报等岗位上洒下过几多汗水。现为上海德礼传媒集团公司(国企)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