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父子成兄弟
吴福木
曾读汪曾祺先生《多年父子成兄弟》,印象深刻。最喜这七个字及其丰富的意蕴、美好的境界。五十有三的我更有别样的体会,而欣然向往之。
人有很多烦恼。轻者一两天便可消除,甚或刹那间。有的则需时日,一年两年,甚至一辈子。这未免有些悲哀。此所指,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不和谐的关系。你说,人世间最亲最近的人,居然彼此不搭腔而有厚障壁,以致视如仇敌,“骨肉为行路”,确乎有些可怜了。
原因很多。要么“三观”相左,要么性格迥异,要么因某件事(比如过于干涉婚姻)而难相和,记恨终生,水火不容。不便言说的尴尬的父子(父女、母子、母女)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鲜见。不仅普通百姓,即便名人上流也遭遇如此“囧”状,说上三两句就崩,甚至一言不言,最者,“小鬼吃麸子——不见面”,老死不相往来。无他,只能仰天太息流涕:悲哉,悲哉!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和万事兴。家庭不和谐,也是社会之患。构建和谐社会,“家和”理应不能缺场。和谐温馨的家庭是我们一生永远的亮丽风景。
“多年父子成兄弟。”不是生拉硬扯,需要真情,需要艺术。前几年,一个偶然的机缘,我接触到一个三口之家,父母都有称心的工作。儿子一米八九,非常俊朗,正在备考,玻璃板下面有四个字:“翔哥,加油!”终知,是爸爸为儿子亲笔写的。用心良苦啊,父子关系多么和谐啊。他们的模样至今印在心里,那个男孩现在不知怎样。
如此说来, “多年父子成兄弟”,多么让人欣羡。中年的我也渴盼这份殊遇。回忆起来,我和我的儿子也曾有一段磕磕绊绊、坎坎坷坷的路程,我也曾用过“病入膏肓”之类过激过狠的言辞抛与他……好歹这都过去了,烟消云散。现在,我倒有些享受了,有些事情不再那么较劲。交流虽不多,但也有几分的投机。今春,我两首古体长诗发布于微信平台,他看到随即留言:“犬子关山深处生,更与宝刀久留锋。”其意,吾心颇明,甚喜。不久前,因工作需要,他调至秦皇岛。我当即写了四句勖勉:“乐去秦皇岛,激扬听海涛。大鹏展翅起,奋斗在今朝。”他点了几个大大的赞,并写“字儿响着点儿”。这话的意思我这语文老师岂不明白?这样的惬意就在不经意间。儿子正处于人生的关键阶段,需要不时的恰到好处的交流、沟通、激励……
做父母的,做子女的,都不要太自私,要多为对方考虑,共同呵护这温馨的港湾。
“多年父子成兄弟。”感谢汪先生,因你的一句话,我有了这篇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