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相近,习相远?
文/逯家驹
《论语·阳货》里孔子曰:“性相近,习相远。”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只不过生活的环境不同而相差远了。孔子认为,人性的差别不在于天性而在于习性,它取决于后天。凡事架不住琢磨。虽然“性相近,习相远”这句格言脍炙人口了两千年,但当你动真格地探讨探讨它的含义时,还真就能发现点儿问题。

人类的属性是多元化的,不可能具有相同的本性抑或性格。这些迥异的本性或性格并非是后天形成的,而是先天具有的。就拿血型说事儿吧,A型血属于慎重型,B型血属于独创型,O型血属于苦干型,AB型血属于双重人格型。这是科学的界定,不存争议。
孔子说,由于生活的环境不同而相差远了。其实这是不现实的。查了词典,“本性”这一词条是这样解释的:原来的性质或个性。例句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就不难看出,本性在这里应该是指脾气秉性,指个性;而这个“性”又是由遗传基因、血型等因素决定的。不是生活环境改变了性格,拉大了人与人性格的差距,而是人在娘肚子里就注定了性格的差异。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正是诠释了性格是与生俱来的这一事实。
那么,“本性难移”也好,“秉性难移”也罢,是不是就不能移了呢?我说,“能。”由于后天所受的教育再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使道德感、美感等情感日益丰富和得以提高,很多人不再凭着性子做事,少了原始的冲动,懂得了按规律办事,行为上多了“社会化”成分。这无疑拉近了与别人性格的距离,也就是说,原本相差悬殊的性格在社会活动中逐渐缩小了差距,即“习相近”起来。比如有人睡前不比如有人睡前不愿洗脚,当看到人家都在洗,抑或因为别人经常对自己脚的味道说咸道淡,继而也养成了洗脚的习惯;比如有人有随地吐痰的习惯,因为周围的人都对他投来鄙夷的目光,再加上经过好心人的告诫以及以身示范,一来二去也养成了不随地吐痰的好习惯。这究竟是“习相远”还是“习相近”呢?似乎再多说就多余了。人的脾气秉性是由父母决定的,是千差万别、不甚相同的,我们权且叫它“性相远”;长大了,接受教育了,参加工作了,进而能理性地去分析问题和处理事物了,原本不合时宜的冲动、偏激、粗暴、浮躁等性格或习性一定程度地得到纠正,进而逐渐得到规范。我们权且叫它“习相近”。
仅此而已,毋庸讳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