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日外出归来时,孩子用一种平淡的语气告诉我:“妈妈,我今天做了饼干。”细细一看,几块洒了糖粉的或圆或方的曲奇饼干摆放在餐桌上,颇有些诱人。又想到家中做饼干的模具因长久不用,已经不知被先生扔至何处,眼前的小饼干显然是孩子手工捏出的形状,称赞之声自是由衷的。
但她仍然用平淡的甚至带点落寞的口吻回应:“我做饼干的时候忘记放糖了,做好了才想起来,于是洒了点糖粉,做失败了。”我随手拿起一块尝尝,口感酥软,浓浓的黄油香加上浅浅的甜味,竟然有一种恰到好处的“文艺气息”,“妈妈觉得很好吃呀!如果你先放了糖,反而会太甜呢!”“真的吗?但我还是觉得做饼干应该先放糖。”这么看,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行事和评判的标准了,倒也值得肯定。
想来,如何才算“好”,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不以他人的眼光和判断来左右自己的言行,需要的是主见也是定力。尤其是自己明明知道为人处事的底线和目标时,能否听得进他人的“好言相劝”?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谓“旁观者清”,这“清”的或者只是某个点、某个面,唯亲身经历者才能从自己的立场权衡方方面面;即便旁者站在更高的角度俯视,一览全局,古人也有“观棋不语”的雅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于是,这个暑假,当孩子说:“妈妈,我想去煎一个鸡蛋吃。”我说:“去吧,但是做完了你要吃掉。”当孩子心血来潮地说:“妈妈,让我看看你手机上的小红书,我要去学做一个点心。”我说:“好,但是你用过的餐具要自己洗干净。”
然后我又想起自己童年的一件趣事来:盛夏时节,看着大人们都在水田里插秧,我手痒痒地也想去帮忙,却因为年纪太小被拒绝了。那一天趁着他们在午休,我自己悄悄地跑到田里顶着烈日“无师自通”地插了好几列,待到下午父亲及叔伯等下田时傻了眼,我插的秧苗比他们上午插的明显矮了一截,父亲一边拔起我插下去的秧苗一边劈头盖脸地吼了我一通,旁边的三叔却笑着说:“别说,这一列列的秧苗插得还挺整齐呢!她想学就让她学吧!”
其实,在我们的人生中若了多了那么几件值得回味的记忆深刻的往事,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未尝不是一笔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