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忘人生有“早”字
李清
前些天,我要带两个女学生参加艺术比赛,需要化妆。联系一个化妆师,她问:“需要我几点到学校?”我说:“学生八点比赛,需要一个半小时的路程,半小时的吃饭时间,早六点以前需要化妆完毕。”她很干脆:“明天早上,我五点到你学校。”
第二天,早五点,化妆师准时到了学校,此时天还未明,只有校园里的昏黄的路灯在闪烁。化妆师三十多岁,戴一副眼镜,干起活来干净麻利。我客气一下:“不好意思,麻烦你起得这么早。”她笑一笑:“没关系,已经习惯了,我天天起得这么早。”我有些吃惊:“没有节假日?”她说:“干我们这一行,越是节假日,结婚的越多,化新娘妆的就越多。要是路远,那就一宿不睡觉。”我说:“那,你很辛苦啊!”她还是在笑:“早起一会儿,有活干,心里挺舒服的,就不觉得辛苦了。”
我内心对化妆师油然而生出一种敬意,为她“早起”的精神。我想,每个人都莫忘,人生还有个“早”字。
古语说:“万事宜早不宜迟。”童话大王郑渊洁小时候作文里有句话:“早起的鸟儿有虫吃。”都是说做事要趁早的意思。古往今来,许多名人早起的故事,激励着我们。
一个晋代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
第二个是鲁迅书桌上刻“早”的故事。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第三个是韩国前总统李明博“早起”的故事。李明博从靠收废品才念完大学的贫困青年到韩国现代集团掌门,再到韩国总统,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坚持天天早起。他早起的习惯,在青年时代就养成了。出生贫寒的李明博为自己制定了每天睡眠不超过5小时的铁律,起床时间固定在清晨五点。这个习惯伴随着他成为现代集团社长,成为总统。做了总统后的李明博,依然是凌晨一点就寝,五点起床,然后浏览报纸,了解世界大事。他有意要求下属早起办公,他的夫人劝他“太早起会让下属太辛苦”,方才作罢。他的办公会要求早七点半开始,他认为国家的仆人比主人更应当早起才对。李明博出访其他国家,也是保持早起的作息,令人敬佩。有记者问他,是不是天生就是睡眠少、精力充沛的超人?他说:“别人认为我早起是天生的,事实并非如此。我靠的是努力,除了努力之外没有什么别的秘诀。”
我自己对早起也有比较深的体会。本学期,领导安排我带一个班的学生,需要早六点到校看学生早操,晚九点半看学生就寝。我每天五点半出家门,到小区门口,就见运送垃圾的车在装垃圾。开车的是我本村的大哥,见到打个招呼:“大哥,这么早啊!”大哥一笑:“弟弟,天天四点上班,习惯了。”开车到路口,见到一大农民工聚集在一起,等待雇主,他们起得更早。快到学校时,一定会看见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煞白的头发,走路摇摇摆摆的样子,似乎是脑血栓后遗症,在路边卖报纸。我停下车,买他两份报纸,心里对老人满是敬意。
相反,有些迟到的情形,会让人感到不快。上班的点马上就到,几位穿着时髦的女性匆匆而来,手里拿着路边买的早饭,边吃边跑;或者,早上集合出发,时间已过,有人还没来,一车的人在等一个人,急得领导拼命打电话等等。早上迟到,看起来是小事,却会反映出一个人做事的态度,表现出一个人为人的品格。
真的,应当记住,莫忘人生有“早”字。
六点整,化妆师给两个女学生化妆完毕,告辞而去。

【作者简介】李清,男,山东省济南市人,文学、艺术爱好者,著有《京剧与人生》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