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问为什么
孔凡翼
今年暑假里,一家人去日照海边玩。在日兰高速临沂境内一个服务区稍事停歇,顺便在加油站加油。我和儿子下车,伸伸懒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这时,一位六十多岁,头发灰白的老太太端着一盘洗过的桃子来到我们面前。
“先生,买一盘吧,新鲜的桃子。”她沧桑的脸上皱纹密布,每一条皱纹里仿佛都蕴藏着无限的辛酸和痛苦,可是仍然尽量挤出卑微的笑容。
“多少钱?”没有丝毫犹豫,我便买下了她手里的桃子。
她把桃子仔细地装在塑料袋里递给我,接过钱,一叠声的“谢谢……”转身蹒跚离去。
“老爸,我们车里不是有桃子吗?你怎么还买?”儿子奇怪的问我。
“有些事情不是因为需要才要去做……”我微笑着,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儿子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我想起了另一件事情。今年五一劳动节假期,带着儿子去淄博周村古城去。在杨家大院,有一对老夫妻正在表演杂技。老太太六十多岁,表演的是花伞弹球。老头七十多岁,表演的则有些惊心动魄:先是一个简单的拨棍,然后是吞乒乓球和铁剑,最惊险的是接铁球。老头在头上带一个小碗状的器物,然后拿起一个铁球,放在“小碗”里比量了一下,大小刚刚装进去。只见老头一声大喝,双手一抖,铁球被抛球四五米高,然后他探头稳稳地把铁球接进“小碗”里。现场的观众惊得目瞪口呆,继而爆发出一阵热烈地喝彩声。老头接连做了五六次,儿子和旁边的几个小孩忍不住喊起来:“别做了,太危险了!”老头停下来,告诉大家自己和老伴来自河北吴桥,在此租场子挣点小钱,希望大家能给点辛苦费。老太太则拿了个小竹篾子,下场收钱。刚才还喝彩的人们,呼啦一下走了很多;剩下的人们则掏出身上的零钱,让孩子送到老太太的竹篾子里。我掏出一张二十元的新币,递给儿子,让儿子交给老太太。
走出杨家大院,儿子问我“别人都是给他们一些零钱,我们怎么给他这么多?”
我笑了笑,问儿子:“你觉得他们演得怎么样?”
“很好呀!”
“那你觉得二十元钱多吗?”
“不多……我觉得他们给得少了……还有很多人跑了……”
“不需要看别人怎么样,只要自己觉得合适就好……”我轻轻对儿子说。
很多时候,人生会有许多别人不能体会的痛苦和辛酸。那位卖桃子的老太太,以及那两位演杂技的老夫妻,在本该安享晚年的时候,还在辛劳奔波,肯定有他们自己的不为人知的苦衷。作为平凡人,我们不能帮他们解决任何困难。可是,我们可以悄悄地献出自己的一点心意,为这个世界增添一点点温情与暖意。只有这样,世界才不会变得冷冰冰的。而且,他们那种不屈服于命运和生活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每个人敬佩吗?
【作者简介】孔凡翼,男,1975年生,山东济南人,教师。工作之余勤于笔耕,文学作品散见于《济南日报》《齐鲁晚报》《济南时报》《华不注》《历城》等文学杂志及报刊副刊,教育随笔散文多刊登于《山东教育》《济南教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