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军的情怀
作者:向怀宇 郭骥
一九八四年三月底,我从17团司令部直工股干事岗位调到6师司令部作训科当参谋,报到没几天,就随师前指上喀喇昆仑山,当年师里的主要任务是高原边防施工,修筑新藏线上哈巴克至神仙湾的边防公路(简称“哈神线”),李必兴师长率领由司政后有关人员组成的师前指,驻扎在哈巴克大坂旁,对施工部队实施指挥。
施工所在地海拔四千多米,有的地段在五千米以上,环境极为恶劣,在这种环境下遂行筑路施工任务,对部队的意志是很大的考验。但六师这支部队,长年在艰苦环境里工作和生活,吃得苦,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争着去抢着上,在李必兴师长的带领下,施工任务推进得又快又好。
这年六月,师司令部机关让我下山参加石家庄高级陆军学校两年制合成参谋班招生考试,在山下考试后又上山工作了一段时间,不久接到了录取通知,八月底,告别李必兴师长等首长和战友们,到石家庄开始了长达两年的军校学习。
军校学习虽然紧张,但生活条件与喀喇昆仑山上的首长和战友们比,不知好多少倍,住在大城市学习的我,心里深切地惦记着在“生命禁区”里战斗的首长和战友们,第一门课考试结束后,我向李师长写了一封信,汇报了学习情况,并向首长和战友们致以慰问与祝福。
没多久,李师长亲笔写了两页多的回信,他重点介绍了两个主力团超额完成筑路施工任务和施工部队载誉下山的情况,下山后,师里又开始筹划干部“六长”集训,以促进部队正规化建设,同时也讲到了明年的工作安排,最后他讲了师里参加军事比赛成绩不令人满意,作为一师之长,心里难受,但又不能随便发火,只有明年顽强努力,带着部队赶上去,否则是无能的。
当年师里的主要任务是高原筑路施工,主力都上山去了,参加上级组织的军事比赛,成绩自然要受到影响,难以比过全训的部队。但李师长工作标准高,对部队要求严,如他在信里所说,他这个人生来性格就是争强好胜,不服输,不甘落后,要争标夺魁,要争上游,而且要全面争上游。
六师这支部队,就是在他和与他风格一致的历届领导的率领下,今天成了全军响当当而又令所有对手胆寒的机械化步兵师,一支名副其实的高原劲旅。
军校学习很快到了第二年,即一九八五年。上半年,我军新时期最大规模的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百万大裁军)陆续展开,已波及到军队院校,影响到很多在读学员的心情,有的部队被撤编,学员在军校还未毕业就面临转业,有的原部队要打乱重组,毕业后可能回不到娘家,也有的想趁这次改革,调换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特别是从边海防那种又遥远又艰苦的地方来内地学习的干部,有想找关系挪一挪的想法。四月份,我再次跟李师长写信,除汇报学习情况,也谈及即将展开的军改,李师长从我的信中看出我们这些在军校学习的同志的一些复杂的思想端倪,五月三日,在师五一盛大的阅兵式和分列式结束后,他就回信,在介绍了师里有关情况后,直接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说你们有了文凭,又年轻,想去舒服的地方,是大错特错的,你们一定要为部队建设出力,要做一番事业。最后说了一句重重的话:我等待、期待着你们!
毕业后,我们这一批去内地军校学习深造了两年的干部,悉数回到了遥远而艰苦的南疆,回到了昆仑山麓,回到了娘家六师,又开始了在李师长麾下的紧张繁忙而又愉快充实的工作和战斗。
◎ 戈壁“军校”
作者:向怀宇 郭骥
——再忆李必兴将军
六师教导队建在莎车县五公社的一片戈壁滩上,距师部有半个小时车程。这个教导队,承担着培训全师基层干部和部分士兵专业骨干的任务,师里许多首长和教官都在师教导队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地方有过精彩纷呈的授课。
李必兴师长一九八O年到六师工作时还不是师长,是上级派来的副师长,是对越自卫还击战结束后从战斗骨干中遴选出来的优秀年轻干部,从最东南的广州军区的一个团长提升到最西部的乌鲁木齐军区第六师任副师长。一九八O年他才三十七岁,而当时六师的许多团一级干部年龄已在四十岁左右,营一级干部年龄大都是三十六七岁,师里领导的年龄有的已在五十岁上下。
李副师长身高一米八九,高大健硕的外表显得气度不凡,又很年轻,又是作战骨干,他到部队视察,官兵们都以新奇而又亲切的目光打量着他。
而他干劲十足,一来六师就风风火火泼泼辣辣地干起了工作。
事后若干年我们回想,这个年轻的李副师长干起工作来,经验非常丰富,思路非常清楚,重点非常突出,效果因而也非常明显。
在上任不长的时间内,他就敏锐地感觉到六师这支部队的优长与短板,部队的优点诚然很多,而主要短板是部队的正规化建设差距大,这支部队是以在南泥湾生产而功勋卓著的三五九旅的一部为主体组建起来的,在新疆那种屯垦戍边的特殊环境下,部队组建后长年执行生产和营房建设任务,正规化建设欠了很多账。从南线作战下来又是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来的李副师长,看出部队在训练上和作风纪律上的很多问题,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在师里其他领导的支持下,大力抓起部队的军事训练和作风纪律建设。
抓部队训练和作风纪律,首先要抓干部,抓骨干。李副师长住进了师教导队,住在这个戈壁滩上,与来自全师四个团和直属队的一百多名干部同吃同住同训。
我的课堂笔记记录着,一九八一年六月八日,李副师长为参训人员讲课,课目是“加强步兵连对野战阵地防御之敌的进攻”(连进攻)。
这一课讲了八个小时,一整天。
他首先从战争观讲起,又讲了一战,二战,讲到三北地区防御的压力和新疆方向面临的敌情威胁,以此引入战备和训练的重要性这个问题。
然后转入讲课主题,讲战术,讲连进攻,讲了基本本原则,战斗准备,战斗实施。他结合所参加的对越自卫还击战,举了很多战例,讲了许多战场细节。大家听得全神贯注,津津有味。
下午后半程,他透彻地讲了部队的作风纪律建设。这一部分我有比较翔实的记录。
他说到:
要摆好“平时”和“战时”的关系,在平时就抓好部队的作风纪律建设,平时的作风纪律不过硬,打起仗来着急也来不及了。(战场上--编者)一个战士,训练有素的和训练无素的(作战效果--编者)大不一样。
他首先肯定了这只部队的优点特点:老实,朴素,听话,能吃苦,重感情,好胜心、竞争心强,独立工作的能力较强。
然后开始剖析在作风纪律上存在的问题:一、松散、疲踏,没有时间观念,集体活动不清点人数,未到者不查明原因,机关办事慢,办事不认真,办事马虎,丢三拉四,错事多。公物得不到爱护,没有集体观念,单个战士散兵游勇,军容不整,服装五花八门,礼节不周。“三像”(坐像、站像、走像)三不像,唱歌歌声不嘹亮,唱不好就不要唱,军队和老百姓是有区别的,既然是从军,不能不这样要求,不能不这样去做,要是在地方上,会被认为是神经病,然而,在军队如不懂得这一点,就不懂得带兵的起码知识,如果不是从军,我也坚决反对这些繁琐的礼仪。士兵要尊敬干部,在战斗中,下级对上级的安全负有不可推诿的义务和责任,班长要保护排长,排长对连长、连长对营长的安全要负责。二、训练作风不扎实,干部工作不深入,训练中降低条件,任意提高(指虚报--编者)成绩的等级,后勤工作马虎,登统计制度不落实,姑息迁就,得过且过。工作要抓干部(和班长),训练要抓战术。三、执行指示差,开会和听报告不认真做记录,不认真去领会,不向部队传达,从耳边出去了,根本没有听进去。 断章取义地执行上级指示,叫苦畏难。我们生活的环境条件,我们部队住的营房,不是多么差的,特别是营房,比内地不少部队好,有的同志认为只有自己的工作艰苦,叫苦叫累,执行命令讲价钱,打折扣。这种作风我最不喜欢。四、纪律松驰、涣散,战士站岗不到位,干部在职不在位,(有些干部--编者)没有理想、志气、事业心,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司务长的工作做得不好,战士拼命地工作,吃不饱饭。连队的伙食费超支了,司务长是要负责的,一些应该审核、签字的项目,不交连首长审核、签字,规矩都不要了。五、规章制度废驰,早操制度、伙食管理制度、干部查铺查哨制度(坚持得不好--编者)。早操有三点好处,1、使部队高度统一,一声令下,集体行动。2、消除懒散的毛病。3、锻炼了身体。六、事故多而严重,每年平均每个团要死一个人,事故发生后还不关痛痒,引不起高度重视。
说了上述问题后,他不无痛心地说道,这些问题,有的甚至那么严重,只是使我气、急。有些问题使人不可理解,啼笑皆非,譬如损公肥私,有人却说“干部嘛”之类的话,可笑,干部难道就应该、就可以损公肥私?简直胡说八道!
说到这里,他说,我一个人也没有扭转乾坤的能耐,提出以下几点,请你们去执行,并督促所属部队执行。
在部队作风上,从以下五个方面去抓,1、雷厉风行,说干就干,要有“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两不怕精神。2、准确细致,办事认真,勤勤恳恳,不弄虚作假,领会、执行上级和首长的意图。3、善始善终,有头有尾,干净利落。4、实事求是,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有喜报喜,有忧报忧,一个人生活在世上,要做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不能像商人那样投机取巧。5、谦虚谨慎,不要夜郎自大,要经得起批评,领导的“瞎批评”经常(会--编者)有的,要有肚量,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在纪律上,从以下四个方面去抓:1、一切行动听指挥,坚决执行命令,令行禁止。2、严整军容风纪,从起居作息、着装、留短发、鞋带、腰带、剪指甲抓起。3、贯彻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连队要开好七个会,党支部大会,党小组会,支委会,以上三个是党务会议,连务会,班务会,军人大会,经委会(经济民主委员会--编者),以上四个是行政会议。各种会议要按时、有目的、能解决问题地召开。(大家--编者)试验一下,(这样--编者)是可以带好部队的。4、要养成高度的时间观念,一点都不能马虎,十分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苏联的飞机对我进行了一次狂轰滥炸,意味着敌军对我进行了一次炮火准备。在时间这个问题上,下达命令的(指挥员--编者)和执行命令的(战斗员--编者)要互相负责。
一整天的听课,一百多个学员没有一个人打瞌睡,没有一个人分心走神,没有一个人发出稍微大点的声音。快到吃晚饭时候,课讲完了,学员们以热烈的掌声欢送授课的李副师长,李副师长高大的身影已在墙角转弯处消失,大家还整齐地站立在课堂上,还沉浸在如饥似渴的听课感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