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微低眉的教师,永远教不出昂头挺胸的学生————
赋予教师惩戒权,势在必行
原创:清风(蓝韵)
《中国青年报》刊登文章,笔者摘要几句:“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了要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对此,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表示,正在研究制定教师惩戒权具体的实施细则,将尽快出台。”
看了这则消息,我们广大一线的教职工,心里像打翻五味的瓶,回忆过去,千般不是滋味,我想大家,这次一定能从以往纠结中释然的走过来。
近几年媒体不断的报道,由于教师对顽劣学生进行强势的教育、硬性的管理,导致学生对抗,有的学生便纠起同伴对教师群起而殴之,有的学生用凶器刺伤、刺死教师这种丧心病狂的事件,也曾有发生。
现在,往往更多的是一些溺爱子女的蛮横家长,抓住一些所谓"体罚"的条杠,对着老师死缠烂打,让一线管理教学的老师,如履薄冰,举步艰难。
我们不妨对过去发生的一些典型事例,进行简单的疏理,摘要的概述。
事例一:
2016年上半年,在苏北某乡镇村小学校,一名幼儿学生,在课间游戏时,不小心被同伴迎面撞倒,额头出现一点青紫,结果这个学生家长,一口咬定是老师毒打的,于是到学校大吵大闹,要求老师带去检查,当检查后并没有发现问题时,这个家长又像狮子大开口,又向老师索取营养补偿费,当学校拒绝他无理要求后,此学生家长,便不依不饶,把事情添油加醋,逐层捅到市政府,造成恶劣影响,最后市长指令,由公安、司法、教育三部门组成了联合调查小组,进行反复细致的调查后,虽然证明不是老师所打,但教师被叫来叫去不停的像罪犯似的讯问,弄得焦头烂额,最后这个老师非常气愤,干脆辞职不干了。
事例二:
去年一个湖南女教师,把迟到几个学生,惩罚站了数分钟,其中一个学生家长,是当地派出所副所长,知情后,驱车赶到学校,把这女教师带到审讯室,一下子就是关了七小时,不闻不问,饭点,不给教师一滴水,一粒饭,美其名曰,冷处理。
事例三:
山东五莲县二中杨守梅教师,仅仅用课本敲打逃课的学生,谁知,在学生和家长的口中,就变成了骇人听闻的“体罚”。
学校第一时间给予杨老师做出停职,赔礼道歉,取消评优资格,党内警告、行政记过等处分。
这些家长还是不肯罢休,继续向教育局施加压力。
为了息事宁人,教育局在事发两个多月后,对已停职处分的杨守梅老师又进行了追加处理:
扣发当事教师一年奖励性绩效工资;责成五莲二中新学年不再与杨守梅签订聘用合同;将该教师纳入五莲县信用信息评价系统“黑名单”。
曾经的先进教师、优秀班主任、培养出多名优秀学生并被学生爱戴的杨老师,一夜之间被挂上了没师德、没信誉的坏名声。
事件一经媒体报道,全国哗然!
五莲县教体局和五莲二中不分是非曲直,在闹师事件中,首先不是化解矛盾,正确维护教职工,而是顺着蛮搅胡缠家长的心思,违心的把优秀的杨老师开除、加入黑名单的做法,寒了天下所有老师的心。
事例四:
同样一位老师的遭遇,更让人匪夷所思。
去年6月8日高考结束当晚,四川某中学班主任杜老师遭到殴打,原因是他曾管教了上课玩手机的学生,让家长有怨气,家长在多次约酒被杜老师拒绝后,带人殴打了杜老师。致使杜老师全身多处皮外伤和头痛头晕,他当时抱着的3岁女儿也受到惊吓。
事例五:
最近,让举国震惊安徽校闹事件,更增加了悲剧色彩。
2019年7月3日,安徽铜陵市枞阳县陈瑶湖镇中心小学的教师周安员,他课上制止学生间矛盾反被学生打,随后学生家长找过来,要求他公开道歉和赔偿,因为他与打人的学生发生了肢体接触,在学生肩膀上留下两个手印。
经过调查,学校说他没有做错,但建议他和家长“私了”,警方出面让双方签调解协议,他签字,赔钱,事情告一段落。
在这之前,有个学生完不成作业,被他用小棍轻轻警告一下,结果被这个学生家长,追到学校扇了一记耳光。
但他始终陷入困惑————学生犯错,老师予以惩戒有错吗?当家长以“体罚”为名闹事,当学校为了声誉息事宁人,总是以损害教师尊严和牺牲教师利益为代价,这难道就是教师法所说的,教师所从事工作,就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吗?
所有这些,他都无法释然,最后纵身一跃滔滔长江,用死来抗衡所谓的教育管理法规,是不是就像唐僧,对弟子大念紧箍咒,大显其能,而对外部妖孽束手无策。
类似事这样例,不一一列举……
基层一线老师,不敢管理学生,总是憋屈着教学,已成为当今社会,教育行业,奇耻大辱。
在央视的《新闻周刊》中,一贯用犀利眼光洞察社会主持人白岩松,愤怒的发声:
“明确教师惩戒权,势在必行。”
屋漏偏逢连阴雨,我们同样也能看到个别偏激的教师不够冷静,强势管理学生后出现了小偏差,媒体捕捉到一丝信息后便如获至宝,像追逐名星八卦似的宣染报道。
紧接着反应,网上便是有一种"山来风雨欲满楼"的之势,进行声讨。
每每看到这些新闻,我们都感到万分震惊,心中涌起一种无限的悲哀。
现在教育怎么啦?
让一线教育的老师,教书如履薄冰、风险四伏。
现在有一部分家长对子女溺爱、娇惯、纵容,间接的养成孩子的娇气、任性、-性,再加上有教育法规保护和教师各种规范、准则等制约的影响,学校对学生开除不得,老师对学生体罚不得、说不得,即便批评也要讲究艺术。
顽劣学生有了这把尚方宝剑,更是有恃无恐。校园不断出现欺凌事件、学生说话痞里痞气,出口成脏,这不能说与老师平时不敢管理没有一点关系。
让老师对一些顽劣学生管教感到束手无策,女教师因顽劣学生的恶作剧,哭鼻子是难所再免。圆滑的老师只有听之任之、偏执教师总要给这样学生下马威,结果往往会出现自找难看的下场。
顽皮学生教师不敢去管教,势必会影响到班级秩序,带坏班风学风,影响教学管理,教师同时在班里也会丧失威信。
试想没有威信老师,在班里教学也好,育人也罢,能达到怎样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这样是对学生学习成长有益、还是对学生人格健全培养有益?值得整个社会去关注和思考。
试想谁之过?
教师是普通的凡人,不是神仙。不可能每时每刻一个个像圣贤一样温文而教,难免要动一些肝火,整治不守规矩的学生,这何错之有?
自古严师出高徒,无规矩不成方圆,谁不明白?
对学生成功的教育,从大处讲为国利民,从小处讲为家利己。教师今天教育好学生,是责任也是为了端好自己今天的饭碗;教师今天教育好学生,同时为了学生,让他们端好自己明天的饭碗。
事实上被管教学生可能委屈一时,但他走向社会时会感恩老师一辈子。
学生在校成长阶段,也是学生思想道德观、人生价值观、审美观等形成阶段。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播者,更是思想道德培养的引领者。
教师的职业是庄严、神圣的,
教师的任务是光荣、艰巨的。
家长让老师放手去管教孩子,老师才会对你孩子真心负责。
家长让老师放手去管教孩了,孩子才对老师有敬畏之心。
家长让老师放手去管教孩子,孩子才能明理懂事成人成才。
家长让老师放手去管教孩子,孩子将来才会有家国的责任。
教师爱护学生,就像父母呵护子女一样。
河南的李芳老师,湖北的朱长海老师,危急关头舍命救学生,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爱心和责任。
教师站立三尺讲台,面对学生所扮演的角色是多重性,既是严师又是慈母,教师关心孩子的学习和心系学生的安全,留心孩子的一举一动,观察孩子的心里变化,比父母更谨慎、更操心。
学生在校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是人生学习黄金期,思想道德观、人生价值观、审美观、社会责任感,在这期间都是在教师正确引导下才会逐步形成,可见教师对社会的奉献,何其之大。
如果一个教师能全身心的去呵护学生,甚至在关键时刻能舍命相救,承担父母无法承担的责任,却不能有力度的去批评管教学生,这是不是中国特色的奇葩管理教育?
让教师拥有对学生适当的惩戒权未尝不可,一可以震慑顽劣学生调皮捣蛋,二可以震慑蛮横家长无理取闹。
说教并不是万能,只对守规矩的孩子有效。
教师对孩子所谓惩戒,也不过是因人而异,不是千篇一律。
所谓的对孩子惩戒,也不过是点到为止,对其他孩子起到警戒作用。
一部分教师不敢管,一是担心家长纵容孩子,无理取闹带来麻烦。二是由于担心师德规范、铁律铁律的影响,丢掉饭碗。
这种过度尊重学生,苛刻要求教师做法,也许从某个层面去看,是在刻意的保护教师,让教师不踩"倒霉"红线,但让教师憋屈教学,既不利于孩子人格健全的发展,也不利于教师身心健康的发展,更不利于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正是因为这种妥协和迁就教育,让我们看到一些不愿看到的现象。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一部分学生对师长的无礼,对同学的欺凌,给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是不愿意看到现象。曾报道山东省淄博市因忌妒同学学习优秀而痛下杀手等怪状,这种骇人听闻的悲剧,屡在重演。
现实生活中,从很多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优秀学子(包括教师子女),不愿考师范做教师,不是因为教师待遇低,工作有多辛苦,而是熟知教师整日胆颤教学,心里承受压力之大,最终选择放弃。
新时代师生关系并不像古代那样尊崇师道尊严,长幼有序,而是彰显过度关爱学生,弄得教师不像教师,学生倒像太上皇似的。
提高全民素质,从小就要给孩子灌输传统文化、道德文化教育,在孩子幼小心灵里生根发芽,为什么很多年轻人热衷于西洋文化,而淡忘了中国传统文化?说明我们的阵地被侵蚀了,我们的教育被弱化了;为什么能看到一些老年人在公共场合显得没有教养?这就是属于中国传统道德教育长期被弱化所产生负效应,也正是说明我们教育的底蕴出了大问题。
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文化,教师发挥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教师不仅要教好书,更重要是要育好人,这个使命是任重而道远。但必须靠政府重视和全力支持,抓精神文明建设,就像抓物质建设一样要扎实、要长效、要深入人心。如果仅停留在口头上说说、捧文件读读、在会场上议议,仅仅搞形式走过场,这样下去,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文化,将会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什么文化自信,将是一句空话。
总之,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因人而异,说教不是万能的,对顽劣学生进行强势有力的教育,是正确也是必要的。
据报道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在尝试对顽皮学生进行惩戒教育,他们广泛征求社会意见,邀请各界人士包括学生家生,参与研讨制定八项惩戒细则,这在全国属于首例,处在风口浪尖,在社会上反响强烈,受到一致好评。
当然这种惩戒教育,不要偏面理解为体罚学生,这样往往防止有人不当体罚、过度的体罚,伤害学生,而走入另外极端,而是让很多的学生家长参与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教育好学生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
如果让老师教育学生,首先要考虑到自保的教育,应是民族的悲哀教育。
没有惩戒的教育,就是不完美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