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曲子词》中的佛教作品赏析(七)
文/吕兴福
我们已经赏析了涉及南宗的曲子,那么,为了文章的连续性,这里再选择一首形式到内容都比较相近的曲子,以便我们更多地了解古人们是如何用曲子词的方式来阐释禅学这一教外别传的。
下面这首曲子的曲牌依旧是《五更转》,曲子词的完整标题是《南宗定邪正五更转》。由于题目中有了“定邪正”三个字,使得这篇作品有了特别的份量。
一更初,妄想真如不异居。迷则真如是妄想,悟则妄想是真如。
念不起,更无余。见本性,等空虚。有作有求非解脱,无作无求是空虚。
二更催,大圆宝镜镇安台。众生不要攀缘境,由斯障蔽心不开。
本自净,没尘埃。无染着,绝轮回。诸行无常是生灭,但观宝相见如来。
三更深,如来智慧本由心。唯佛与佛乃能见,声闻缘觉不知音。
住山窟,坐禅林。入空定,便凝心。一坐还同八万劫,只为体麻不重金。
四更阑,法身体性不劳看。看则住心便作意,作意还同妄想转。
妄想转,莫攒玩。忍本性,自观看。善恶无思亦无念,无思无念是涅槃。
五更分,菩提无住复无根。过去舍身求不得,五师普随不忘恩。
施法药,大张门。去障蔽,豁浮云。能与众生开佛眼,皆令见性免沉沦。

我们还是分为五个段落来理解全文。起段便直说不二法门:妄想不异真如,真如不异妄想,就像手心手背,是从来不会分开的,是一体的,故言妄想真如不异居。紧接着揭示了其中的道理:之所以有妄想、真如之分别,全起因于众生的觉和迷。迷时真如就是妄想,一旦迷惘,全真皆妄;觉悟处妄想即是真如,所谓全妄皆真。妄念不起,即是真如,更无其余。欲见真如本性,亦无所见,等同虚空。一切的造作和欲望都不是解脱之相,唯有无作无求,才能于这个虚空性相应。
第二段,接着前面的大义,远离作止任灭诸造作,以无所住而生其心,安住圆满觉地,就如同大圆宝镜台一样,令众生心有所安,远离颠倒梦想。接下来奉劝众生不要攀缘外境,因为一切的向外驰求,一切现象,一切的尘劳烦恼,都能障蔽我们的心性,令其不得开启和显现。下阙说的是,我们的真如自性本自清净,本来不存在尘埃和一切染着的,是超越了生死升沉六道轮回的。对世间一切的贪求执取,都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如果能观照到真如自性这个无相之相,那么,真如自性就会显现出来。这里的宝相,就是自性的无相之相。“见”读“现”,作为显现来理解。
第三段,讲如来智慧,讲佛心,也就是讲禅心这一如来秘密藏。般若波罗蜜多心,唯佛与佛能见,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大乘行者可承受,一切的声闻缘觉诸小乘行人,是无力承受的,故说不知音。这些禅修者们,或居住于深山石窟,或禅坐于林泉树下,入甚深禅定,便能凝心制妄。一坐下去,时空隐形匿迹,一念之间犹如八万大劫。就这样,在世俗眼中,行者们俨然只为了凝身定形腰腿麻木,其他无所追求,全不知如来智慧胜似黄金!
第四段说的是:如来的法身这个体性究竟如何,不劳为此费心。若心住于此,便是作意,作意的话就等同于妄想,跟着妄想打转的话,就远离禅心了。如果妄想起来了,不要跟着妄想走,要清醒自知,通过观照回归清净。所谓清净,就是不思恶不思善,不动或善或恶的念头,这个无思无念的境界就是趋向涅槃的境界。

末尾段,讲广大无际的菩提心。菩提无住,就是菩提无所在无所不在,广大无边,无根者,就是超越一切因缘而显现其广博。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度一切苦厄,众生不尽,誓不成佛,这就是广大无比的菩提心。为此,过去无数行人,舍身求法却求之不得,自从达摩祖师东土传法,至六祖,一花五叶,广传秘密之藏,使得我们普随心愿,对此,我们当深怀感恩之心,精进修行以为报答。并且要弘扬禅法,光大禅门,令众生去除障蔽,拨开浮云豁然见日。如此,才能令众生开佛智慧、见性成佛而免除生死轮回。
这首《南宗定邪正五更转》,较之前一首《南宗赞》,各有偏重。《南宗赞》重在介绍禅法,尤其是顿悟法门;而《南宗定邪正》则偏重于修持本身。两篇作品相互参照解读,南宗大义便可一目了然。在所有的《敦煌曲子词》涉及佛教的作品中,这两篇堪称最为严谨的作品。其共同特点在于,看不到其他作品中的随意性、粗俗性和戏谑性,只有层次感、说理的次第性、检字炼句的简洁明快性和准确性。不论从文学还是佛学而论,都是上上乘之作。我们也不得不由衷赞叹:该词作者,不仅仅是智慧的词家,也堪称法门之龙象禅门之大德!(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