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画:沐心
诗评:今音
导语:老男孩
推荐:世界诗歌联合总会

作者简介:王长海(笔名:沐心),幼喜读书,闲暇游历,毕生研习文学艺术,师承吴冠中老师,艾青老师,创建《沐心堂》主题画廊。期间绘画作品荣获2019年纽约国际精品油画邀请展金奖,诗歌作品荣获2016年《国际诗歌大奖赛》一等奖,2018年《首届世界诗人金桂冠大奖赛》最美诗文奖,在2018年《全球首届世界爱情诗大奖赛》中荣获世界最佳爱情诗歌奖等,现任《魅力中原书画院》常务院长兼艺术总监,《世界诗歌联合总会》高级顾问
《这能予你的慰籍》
诗画:沐心
我虚化的肉身依旧沐浴着
你注视的目光
它思念你如帐间正午多情的太阳
你锈色的马蹄
正离我远去
而我这棵疲惫的心儿啊
却已,难行
疾行的马蹄远胜过它所能
背负着的死亡
这与飞鸽有关的信仰
在霍尔木滋海峡,在阿勒坡,在戈兰高地
在我将心紧贴着的
你燃烧的土地
而不索求一个微笑予以回报
——亲爱的
这能予你的慰藉
【今音点评】
《这能予你的慰籍》,如果站在一个格局的高度去看,其实是一个正如何压邪的原因存在。这是作为一首诗歌以它的完成时态状来看待它的。
比如在看待生命与时间的关系上,所注重突出的是观念的正确与有益,其中首选的是诗歌人物的对“肉身”存在的理解方法,比如这首诗歌的常态和人物内心对应的和谐,是用标题“慰藉”展开的过程来进行逐行体现的。
它有个标准设定在第四行的“你锈色的马蹄。”这个标准是一个综合的,它包括审美情趣,理想目标,精神层面的自我要求等,它所归纳和体现“肉身”价值的是四个字:修炼、扎实。欣赏。
《无法改变的意识形态》
依旧你在看我
状似无睹
而你的眼睛继续享受我真挚的爱
这爱确切的说,是
你自己的美
在我的灵魂深处
反射出无尽的光辉
依旧对我说话
你的声音
似我心底的回音你能否真的听见
你说你仍爱我,你
却自语
只关心你自己
却并未对别人留意
而我依旧在消耗着自己的生命把你注视
我厌恶对你我确实的亲切关系而感怜惜
【今音评论】
《无法改变的意识形态》由固守和理智形成的创作特色,它的真是以和谐为表现形式,从而在主旋律与正能量之间予以了符合。诗歌三段分别以渐慢、耐心和阐明观点的做法,介绍了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侧重和渗透度。
诗歌的点子是以第一段第四行的“这爱”,来予以确立,所显示出的是一种大爱意识,起着交流和借鉴的作用,是为了能够看到和听到“你说你仍爱我”的神情和声音,以如此的情感互递方式来取得一丝安慰。
这时候诗歌也便拥有了一股清泉般的甘甜,这是这首诗歌所散发出来的醇香,比如对人际关系交往,具有高质量的认识界定是在于对自身的时刻反省,它表现在诗歌第二段第三行的“似我心底的回音你能否真的听见”,所追求的是念头纯真,于是容易把负面的东西断的干净。欣赏。

《父亲》
只偶然昂首向远
我便怔住
在田野,父亲
你将岁月凝结成一幅画
被泥土映红
的脸庞上
噙满了透明的期望
【今音点评】
《父亲》以单音节的切入语,首先形成的是诗歌旋律前置的变化效果,是通过经验比较和体验得到的。如果需要提高和谈到收获的话,这首短诗也可称得上具有独特的韵味,是在于诗歌第一行“昂首”的潜移默化和传承等,由此才可以讲到一个家族的世袭效应,如有的父亲,未必能够像诗题《父亲》拥有这样的睿智,比如“昂首向远”,而不是低头悲观。
从传承的角度看这首诗歌的效果也堪称上乘,这个道理就在于“我”也具有了“将岁月凝结成一幅画”的能力。而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个能力。从这个意义上又可以谈到现实中的面面观,但在此省略。欣赏。
《巫哲》
蜀山,我神往的爱乡
灵魂的伴侣
当六月那潮湿的风吹来轻轻的雾朦
在雨弥润蕉闭合的
格窗之中
你,颤抖的唇
当漆黑的夜光穿透你
伤痕累累的胸膛
青紫的暴走的双手摇动四壁
你干瘪的口袋
唯将岚上的赤霞收藏
为了挣得今晚果腹的面包
你须像书童一样将墨慢磨
【今音点评】
《巫哲》诗题与定位的一致是指诗歌的切入语“蜀山”,这就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属于智慧。
诗歌三段,尤其以表象来突出内涵,以人物的动与形来加深内涵做法的本身,就已经涵盖了小说与散文创作技巧的一部分。而且对加深内涵配置的做法属后缀式,比如在每一个自然段的最后一行,甚至都可以加以关注。
还如关注创作手法的多变形式,就这首诗歌而言,是从它的旋律变化来看三段的处理都不一样。就是这个不一样,才获得了诗歌的生动与活泼的效果。
如果要站在一个高层次来欣赏的话,它还有一个如何看待生命的方法在内,比如诗歌对它的产生,它属于物质运动的思考都含在其中。
又如这首诗歌的频率,它应该是处于中频,其中的理由就是看了这首诗,觉得比较舒服,像这样的感觉就是来自诗歌第一段的切入语“蜀山,我神往的爱乡”。
像这样的认识与感觉,久而久之,也就自然变成了创作的一种套路,也可称之为结构。欣赏。

《江行》
九曲客路峰壑处
江平雾霁
蜿蜒处,有岸柳娜姿,阵列三千纵横
峦叠渐深,引来万种丝萦
误打了
妆镜
遗落一池诗画
【今音点评】
《江行》词韵略足,又含有新诗之痕,是指用节奏来凸显旋律的作法,也有作者在做这方面的探索。诗歌呈七行,用长短句错落的形式来排布,从旋律和心率这方面来多作考虑,或许会给诗歌的内涵增加一些厚度。首先从诗歌意象的喻意入手进行一些关注,比如关注这首诗歌的深层次的一些比喻和象征,其实无不与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轨迹联系起来。这是比较现实的做法,比如现实是指诗歌的有益和引申。有益主要是从陶冶心境这一层高度来理解和体验的,比如理解《江行》与人行的一致就在于平心静气这四个字。作为人生的要求和目标而言,诗歌提示了一个执行力的难度,比如难在对人的一生的驾驭,难在平行静气的磨砺,它有根,它也有源。而在这首诗歌当中,表现出的是一幅海阔天空的意境,此为虚,而实为心境上的有所收获。收获都在经历了之后,这首诗就是经历之后的结果。欣赏。
《情事》
雨儿在到处留情
人须为爱
坚守
白云将自身抻入起伏的河流
只为
一个承诺
【今音点评】
《情事》六行,以第四行尾的“河流”拓展诗歌的场景,始与终的关系由此显现,并由坚守与承诺予以阐明立场与观点的说法,表达出在一生中以此定位的难能可贵与珍惜,其中多数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中可想而不可及的事情。
而所谓的少数还能留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些德性好的人,比如耐心和毅力,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作风等的能动性作用发挥强的人。
这首诗歌从虚构生活的角度出发,它的审美意义还是有的,比如具有体会、平衡心理、崇尚、珍惜等元素在其中。但是这首诗需要有点修养的人看,能够容易能够理解诗歌中的人物关系。欣赏。

《腾飞 》
针划过无言的山谷
划过岁月
划过很久很久都没能被放大的尘土
如果江山无言
雪峰崩溃
我唯将所有的希望织在一片小小的素布
每一根线头
都把帐间的烟火抻直
或许
让神释放
那永不熄灭的火烛
【今音点评】
《腾飞》这首诗突出了耐力和韧劲,在对人性的历练过程中作为一个果显,是“永不熄灭的火烛。”它有两个相对,一个相对于蜡炬成灰的说法。另一个相对于勇往直前。这两个点的辩证观是在于“大”与“小”的选择和确认上。从习惯上看,颠覆了传统思维中的循规蹈矩。
‘ 从“一根线头”和“一片小小的素布”当中可以看出,认识“腾飞”的条件和环境,并不在于大而全,而是在于观念的拓变上。这样一来,诗歌的深度出来了,问题是拓变与被拓变的对象需要落实。无论是大变还是小变,只要围绕变和谈到变,首先是需要拿出勇气。否则你划不过去,哪怕是“山谷,”哪怕是“岁月,”还有“江河”与“雪峰”等。
这也就是说,在这个地方已经涉及到了观念决定人生与命运的说法。于是诗歌中又涉及到了一个理论和实践究竟哪个重要的问题。说白了,是脚踏实地好呢,还是满嘴跑火车好。作为生活方式的选择,也可以从这首诗歌当中去进行领会。欣赏。

《竹》
枝叶萧萧,风拂过
直如大海般翻腾
意态盎然
特别是那摇曳在风中、雨中、雪中的竹丛
眼望着竹叶纷飞
温一壶老酒
雪漫时,观姿林潇潇
春来,持一杯新绿,观风漫过
静夜
听,雨声天籁
这便是我,最惬意的时光
我最喜欢的植物,就是竹子。还有
那被薄雾晕染的烟树
每每看到这些竹子,我就在想
这苍穹宇宙的造物之奇
实在是,神异得难以形容
你看,这些竹子,看起来形态似乎
全都是一样,殊无分别
每一株,也都是相同的姿态
但若仔细看去
每一株,都有各自的风彩,绝无雷同
包括每一株竹子上面的
每一片竹叶,都拥有
各自的生命,各自的风彩
乍看上去,似乎纹理有一些不同,但若
仔细观察,却又发现
它们是完全迴异的
似乎,这每一棵竹子
都有各自的生命
而每一片竹叶,也都有各自的灵魂
此刻:我莫名地拾起一条
细细的竹枝,它
青翠欲滴
当我看到这些,我就在想
这造物之奇,究竟是何等的巧奇天工
只是,我面前的这片竹林
究竟有多少片竹叶
那么,在这个世界上,又有多少多少竹叶
但却没有任何的两片竹叶,会是
完全一样的
那么,造物主又该是如何的制造出
这许多
不同的竹叶
或许:这才是天地无极的伟力
从眼前的这片竹林,我不禁想到
在这片大陆上,或者
在这苍穹星空之下
究竟有多少不同的,像是竹子一样的植物
每一种,各有不同
每一株,独具特色
每一片叶子,不尽相同
再然后,我竟想到了人
在这世间,在这片星空之下
有多少不同的人
她们每一个,都是不一样的
所做的事情,也全都是不一样的
没有任何两个人的人生轨迹是完全一样的
之所以人,岂不就等同于这些竹叶
毎一棵,都有可能是
一个城镇,甚至是
一个国家
甚至是,多维的大陆
正当秋风起,或者是
春来
都有无数的枯叶
落地,纵然是那种不落叶的植物
在每年春天发新芽的时候,总有太多太多
老迈的树叶颓然落地
被新芽拱落
这就像江山代有才人出
一代新人换旧人
新旧交替,本就是这么无情
却又是那般多情
但却又是,这样的无可奈何
人虽命途多坎坷
直挂云帆雨霁收
但我知道,我竟是完全的不在乎
就好比眼前的这片竹林
这些竹叶
看起来青翠欲滴,生机盎然
但若我将手中
枝条轻抛,即使
不用使力,扑簌簌……一片片竹叶
便从枝头上掉落了下来
须臾间散落一地
一阵风吹来,整片竹林
摇曳着,扑簌簌的声音连成一片
不知道,又有多少树叶,从枝头上
掉落了下来
我,扪心自问
这片刻间掉落下来的竹叶
究竟是被我
打落的多
还是风吹落的更多
【今音评论】
沐心老师创作的《竹》是一首长诗。计十一段九十四行。诗歌的切入是以“竹”的顶端开始,用的是仰视角度。值得关注的是诗歌段落的内部结构处于一个多种层次的转换,由此打破了按段落来划分层次的传统思维模式而出新。
这个新,需要适应和理解,比如第一段计十一行内,把人物、把物件、把季节,在有意识的指导下,按三种元素逐层递进和包圆的手法,把开篇的第一段做得相当凝练。在诗歌全篇中它可以作为一个点来揣摩,也可以集中参考其中的技法,来认识诗歌其它段落的思路。
三种元素是指“一壶老酒”;含季节的“雪漫”、“春来”、“静夜”;“枝叶萧萧”。该段作为诗歌全篇的主干,呈总概特征。按逻辑来看,是一个先总后分的结构模式,这个模式是指第二段至最后一段。可以参考的是每一自然段的第一行的切入语。
这是个关键作用表现在诗歌的发展方向时的纵向掌握。然而在于横向之比的配合上,一个无垠的特征也被扼制住了。这是创作的需要和有意识的体现。它是针对创作的无意识和随便而为的问题所具有的防御。
这首诗歌的防御表现在排斥那些影响创作心境现象的坚守,比如坚守“扪心自问”(最后一段倒数第五行)。这在现实中非常有用,有用是指,用心说话。欣赏。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笔名),王荣根,诗人,小说家,实名编剧,评论家。曾获《上海文学》奖项。中国长航作协理事,上海浦东新区作协理事,浦东作协文学理论批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浦东诗廊》杂志编委。《世界诗歌联合总会》高级顾问。《今音中外诗评选》主编。著有长篇小说十五部,评论八部,合集三部。影视签约作家。现居住上海。
《沐心的世界》
沐心先生的诗含蓄真诚,彰显着东方水墨留白之美,让人静静地产生雅致的亲近,他的画仿佛与诗交相辉映,诗似画,画如诗,一如浸润于唐宋的书斋,长眠不醒。如此之东方,感染着飞速的世界,让受众领悟可以为美而停留,养一养我们过份疯狂的心。
也许我永远也无法看懂一位艺术家的高傲与奇幻的心,但我可以为他的诗画之美而停留,而动容。
——老男孩
201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