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曲子词》中的佛教作品赏析(六)
文/吕兴福
在我们赏析了有关净土法门和佛陀示现八相成道的故事等作品之后,为了展示《敦煌曲子词》中佛教内容的丰富和厚重,下面再赏析一篇涉及般若法门的作品,曲牌依旧是《五更转》,词作的题目是《南宗赞》。
五更转·南宗赞
一更长,如来智慧化中藏。不知自身本是佛,无明障蔽自慌忙。
了五蕴,体皆亡。灭六识,不相当。行住坐卧常注意,则知四大是佛堂。
二更长,二更长,有为功德尽无常。世间造作应不久,无为法会体皆亡。
入圣位,坐金刚。诸佛国,遍十方。但知十方原贯一,决定得入于佛行。
二更长,三更严,坐禅习定苦能甜。不信诸天甘露蜜,魔军眷属出来看。
诸佛教,实福田。持斋戒,得生天。生天终归还堕落,努力回心取涅槃。
三更严,四更阑,法身体性本来禅。凡夫不念生分别,轮回六趣心不安。
求佛性,向里看。了佛意,不觉寒。广大劫来常不悟,今生作意断悭贪。
四更阑,五更延。菩提种子坐红莲。烦恼泥中常不染,恒将净土共金颜。
佛在世,八十年。般若意,不在言。夜夜朝朝恒念佛,当初求觅一念穿。

这首曲子题为《南宗赞》,那么,何为南宗呢?我们知道,自从达摩祖师从西域来东土,传四卷《楞伽经》于二祖慧可以降,经百余年后,到了四祖道信大师,《楞伽经》渐被《金刚经》替代,直至五祖弘忍大师,直接改传《金刚经》,一路下来,禅法大兴。到了六祖时代,开始有了南北之分,以神秀大师为代表、以“渐修”为特点的修法,被称之为北宗,以《六祖坛经》为代表、以“顿悟”为特色的禅法,被称为南宗。所谓《南宗赞》,顾名思义,就是颂扬这以顿悟为特色的法门了。
同样,曲子中的一更至五更,只是起调转韵而已,没有实际意义。
开篇的“如来智慧化中藏。”如果就字面理解的话,便不是南宗了。何以故?无智亦无得故;如来者,湛然清净,所谓智慧、愚痴皆是尘埃,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但此处的智慧不作智慧解,如来智慧即如来智,即大圆境智,属于清净觉地的概念。当然,如来智慧在论及禅宗的作品中,还有一个专指,就是教外别传这个“如来法眼藏”。由于俱缚凡夫长劫以来被无明障蔽,不知自身本来是佛,轮转生死就是自寻慌忙了。
那么,怎么办?要堪破、了达被称为五蕴的色受想行识均无自性、不可得、毕竟空。即“照见五蕴皆空。”一切的六根、六尘、六识亦复如是,都是现象界层面上的梦幻泡影的东西。修行者,就是要在行住坐卧之间,恒常思维观照,要知道我们这个四大假合的色身只不过幻化而已,只是我们用来修行的载体罢了,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借助色身这个道场进行修行。
接下来,以二更长起第二段。一切有为功德,都是无常的;一切世间造作,都不会长久,更不会永恒;即便是用来指导我们修持的所谓无为之法,就性体而言,也是无自性不可得的。入圣位,得不坏法身,十方诸佛国土,不外一念真如,如此顿然开悟,决定得入觉者行列。
第三段,以三更严起调并换韵。说坐禅习定,能苦尽甜来,即“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胜似诸天的甘露,就连魔军及其眷属都出来窥视。以此得出:诸佛所教,实为无上福田的结论。但是,如果只持戒修福报,可以生天,这样依旧逃不出生死轮回,因此,倡导行者要努力,直取涅槃。
四更阑起段,讲何为禅?法身体性本来是禅。只因凡夫不会此意妄生分别,这才导致六道轮回延绵不断身心不得安宁。那么,要向何处求觉悟呢?要内求,向心内求,所谓心外求佛,非佛是魔;心外求法,即是邪法。了达了佛意,便不会觉得修禅是一件清苦凄寒的事了。广大劫以来从未觉悟,今生有幸遇到了佛法,尤其是南宗如此殊胜的顿悟法门,就要作意放下一切对世俗的贪恋,即从看破放下做起。

第五段,谁能成就而得坐红莲?菩提种子坐红莲。修习禅法,也要发菩提心,只有发无比殊胜菩提心的大乘菩萨,才堪坐红莲。大乘菩萨入烦恼泥却不会被染著,入生死流而为度众生,心净则国土净,恒常于佛同一体性。佛陀住世八十年,所开示的般若法门,属教外别传,不注重语言文字。因此,我们要夜夜朝朝时常观照,只要那一念不失,顿然堪破,便当下就是。所谓南宗、所谓禅法,直截了当,仅此而已!
我们诸段赏析了这首曲子后,觉得作为一个民间说唱艺术题材的作品,能把甚深而抽象的南宗禅法讲述得如此条理清楚、如此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又是如此的通俗易懂、如此的琅琅上口、如此的一气呵成,实在是难得稀有难能可贵的。如果没有娴熟的文学功底和曲艺功底,如果没有甚深的佛学功底和禅学功底,要完成《南宗赞》这样一篇曲子词,显然是不可能的。(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