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滩上飞出了金凤凰
文/张也
今年以来,公众媒体在疯传着一件大事情,这就是长篇历史小说《西凉马超》的出版发行。这部力作不但引起了文学界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而且他们在国字号的大报刊上连篇累牍的发文章进行评论,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争相购买和赞誉。《西凉马超》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大的轰动,我们不得不寻找它的作者陈玉福。

其实引起轰动的效应的远不止《西凉马超》,在此之前,陈玉福的45集电视连续剧《热血军旗》在中央电视台一台黄金时段播出的同时,各个省、市电视台也争先恐后的转播。不仅如此,该电视剧还先后获得了中国电视剧最高奖“飞天”“金鹰”双奖、中国优秀电视剧原创剧本奖等国家级奖项。长篇小说《西凉马超》最近又入围茅盾文学奖。人们不禁要追问,作者陈玉福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物呢?
《西凉马超》的作者陈玉福先生是甘肃金昌人,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延安文艺学会副会长、兰州文理学院驻校专家和文学院教授。
甘肃这个历来十分贫瘠落后的地方,冷不防飞出来一只金凤凰,让世人目瞪口呆了。著名作家陈玉福的出现,不但把甘肃人惊了一大跳,也着实让中国这块有十三亿人的泱泱大国刮目相看了。从古到今,连春风都不度玉门关的地方,怎么一不小心就出了一个大人物?这么一个大人物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出版了文学作品五十余部,超过了1000多万字。他创作的电视剧达13部之多,而大部分都在中央电视台等大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播放。为了纪念建军90周年、迎接党的十九大,根据陈玉福长篇小说《建军大业》改编的45集电视连续剧《热血军旗》已经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放,不但在业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且还上了中央文件、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大奖。期间他又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西凉马超》、非虚构长篇小说《八步沙》。又引起了轰动,中国作家协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了长篇小说《西凉马超》研讨会,专家、评论家们对这部作品蕴含的西部文化精神和文学价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过去,他的文学作品大都是用1 号而命名的。比方说“1号系列”长篇小说《1 号别墅》、《1 号考察组》、《1 号专案组》、《1号通缉令》等,“1号首长系列”长篇小说《1号首长.纪委一把手》、《1号首长.新区一把手》等,在中国书坛刮起了一阵“1号旋风”,所以大家送给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1号作家”。
许多读者读完了他的著作或者看过了他编剧的电视剧,都带着十分疑惑不解的心情在发问,还有心底里藏着嫉妒羡慕恨的人背后窃窃私语:凭什么他就这么厉害?论文化,他只上了六年学;论家庭,他曾经是一个四类分子的子女;论背景,他生活的地方在全国都是赫赫有名的经济不发达、科技不发达、教育不发达的穷乡僻壤。在这么一个环境下,别人没有成气候,偏偏他怎么就成了气候了?
如果大家细细地研究一下陈玉福,你就会发现,在他光鲜和荣耀的背后,他付出的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巨大劳动,撒下的是辛酸的眼泪和苦涩的汗水。他之所以一路走来一路闪光,成功的奥秘是他坚持了五个不动摇。

一是坚持信念不动摇。陈玉福的信念是什么?就是当一名作家。他的母亲给了他最原始的信念,一个小脚女人,为了寻找自己的丈夫,从甘肃省的凉州用两只小脚穿过了茫茫戈壁,战胜了饥饿和野狼,克服了荒漠里的孤独害怕和寂寞,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戎边卫国的丈夫。母亲坚强的意志给他幼小的心灵种下了干什么事情都必须坚持到底、不屈不挠的原始信念。很小的时候,他读了高玉宝的《半夜鸡叫》,这一篇文章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影响,经过考证他才知道,原来高玉宝一天学都没有上过。一个大字不认识的高玉宝能坚持自己学习,成了作家,再怎么说我还念过六年书呢,怎么就不能当作家呢?在这样的精神激励下,他进一步坚定了当作家的信念。从那时开始他坚持读书,坚持写作。每天早上五点就爬起来为他的信念而奋斗,无论是过年过节,无论是刮风下雨,无论走到哪里,无论生活多么艰辛,无论创作多么困难,他的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说到这里,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文学创作是一件很轻松的一件事情,种文字不亚于种庄稼的辛苦。出版一部作品,好事的人要对号入座,无事生非地威胁作家;不服气的人会想着法子嫉妒作家;生活的穷途潦倒会困扰作家;创作上的不理想要苦恼作家。无论陈玉福经受了多少打击和挫折,当作家的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几十年就这么奋斗过来了。陈玉福成功的背后潜伏者巨大的动力,这个动力就是当作家的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

二是坚持读书不动摇。小的时候,陈玉福的母亲开导他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书中自有颜如玉。如果你读下书,你就能跳出农门,就能端上国家的饭碗。如果这个简单的教诲让他朦朦胧胧地知道读书的好处的话,后来的一系列人生经历让他把读书当成了他生活的第一需要。因为父亲历史问题的影响,他只上了六年学,但是这个先天的不足让他读书如同吃饭、睡觉一样如饥似渴。他经常饿着肚子步行到40里外的县城图书馆去借书,每个星期都要去一次,他读书的强烈欲望和不害怕路途遥远的行动,感动了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每个星期一,图书馆见不到陈玉福来还书借书就不关门。几十年来,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他到底读了多少书。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历史的、地理的、自然的、哲学的、法律的、逻辑学的,只要是书籍,他一本都不放过。他通过自学取得了大学专科、本科文凭,考取了兰州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人的知识的获取,靠个人的经历是十分有限的,大量的知识主要靠读书获得。陈玉福没有经历过战争,却把战争写得惊心动魄;没有当过政府官员,却能把官场上那种见不得人的微妙、恶脏、残忍和挖尽脑仁搞反腐败写得入木三分;没有当过军人,能写出许多生龙活虎的部队的生活。看过《建军大业》这部长篇历史巨著和45集电视剧《热血军旗》的人都认为陈玉福是行伍出身,其实他一天兵都没有当过。所有这些都源于他广泛的读书。如果对普通人来说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话,对作家陈玉福来说,读书就是他当作家的基础。

三是积累生活不动摇。同样一件事情,在常人看来没有什么了不得,而在作家陈玉福眼中就成了宝贝。一个故事,一个细节,一个人的动作,甚至某人说了一句什么很有意思的话,作家全都留心并且牢牢的记在心中,或者记在笔记本上。这些所见所闻就是作品的零部件,零部件积累的多了,所谓的厚积薄发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打个比方,他观察红山果,红山果又名枸杞子,这在西北地区的山坡上随处可见,绝大多数人不觉得这个植物有什么稀罕,但是陈玉福却用他独特的眼光认真的观察,用心的思考,甚至于查了《本草纲目》,也研究了古代诗人苏轼、陆游是如何评价这个红山果的。这让人觉得陈玉福太了不起了。在文学创作中的故事情节需要积累、人物的细节需要积累、人物的性格需要积累、人物的语言更加需要大量的积累,所有这一点一滴的生活片段、生活细节、人物形象,全部储存到作家思维的硬盘之中,一但需要的时候,作家就从大量的硬盘存储中调动出所需要的信息进行创作。几十年来,陈玉福就是这么用心是的积累 生活。所以他创作出了文学作品五十多部,影视剧几十部,其中电视剧就有13部之多。他千多万字的作品个个都是上品,个个都是精品。他的作品像趵突泉一样向外喷涌,这才是真正的厚积薄发。生活积累的多了,往往一句话就可以激活作家 创作的灵感,然后调动他脑子里已经存储的零部件进行巧妙的装配和组合,一部作品就这样问世了。作家老舍曾经听别人说,一个长工从内蒙古拾到了一匹骆驼,拉回来了。就这么一句话,他调动了他的生活积累,写出了《骆驼祥子》这部不朽的长篇名著。世界上许许多多名著无不是这样出笼的。迪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等等。陈玉福的所有作品无不例外的都是他大量的生活积累为基础写出来的。

四是认真思考不动摇。作家完全是一个思想家,陈玉福是知名的作家,那他肯定是一个考虑问题很深刻、很特别的思想家。一个时期,文艺界出现了许多不正常的现象,攻击领袖成了著名作家;否定历史能够得到奖厉;歪曲事实能够让一部分人产生某种快感。有的作品胡编乱造,有的作品不去传递正能量,却描写色情,歌颂黑社会,有的作品为了几两银子不惜卖身求荣。在这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环境里,陈玉福的思考是清醒的,他一直坚持认为真善美最终一定会战胜假丑恶,正义一定能战胜邪恶。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他不但写了大量的反腐败的小说,还用电视剧这个最直观的手法,写出了一部又一部传递正能量、弘扬核心价值观、主持正义的电视剧。这些年,网络文学好像狂风巨浪一样席卷而来,纸媒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一些人不知所措;一些人想挥动老拳企图阻拦;还有一些人借此机会浑水摸鱼,发表一些乌七八糟的东西。陈玉福深刻的意识到,当前的文学和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大不一样了,社会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作家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读者的阅读兴趣发生了很大变化,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让他感觉到喜忧参半,一方面他呼吁作家们按照习近平主席的讲话精神多写正能量的好作品,确实要担当起向党、国家和人民负责任的历史使命来。一方面他自己写作和利用网络这个新鲜事物发表了大量的正能量的好作品,他还给自己建立了一个文学网络平台,团结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大家的平台上发表作品、交流经验、开展批评,非常活跃,好不热闹。陈玉福的文学作品中没有一部是描写色情、恐怖、离奇古怪的,完全是正确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积极地为人民服务,弘扬正气,主持正义的。陈玉福的家庭出身在过去的年代是四类分子家庭,为此,他不能上学、不能参军、不能工作,唯一的出路就是修理地球。不公平的待遇,在一般人看来心里一定会埋下一颗仇恨的种子。但是陈玉福没有这么想问题,他从来不计较历史上的不公平,从来没有发泄个人的情绪,而是大力宣传共产党、毛主席的丰功伟绩,为我们的个国家呼唤正义,为人民大战 众喊公道,为我们的党更加伟大而出谋划策。他没有鸡肠鼠肚,鼠目寸光,完全出于公心,不计较个人的恩怨。何等高尚的思想啊,这正是一名可歌可泣的文学家应该具备的思想品质,也是一名思想家的立身之本。

五是勤奋练笔不动摇。陈玉福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作家,自从他走上写作的道路,写作从来没有停止过。他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写作,到别人起床的时候他已经写了两个多小时了。仅此一项,他写作三十多年来,比别人多干了2700天。这个惊人的数字是他一天一天写过来的,这还不算他晚上加班写作,节假日不休息连轴转,甚至于通宵达旦地写作。古人说过“天道酬勤”的话,要想干成任何一件事情,勤奋是最基本的条件。文学的事业是一个笨人的事业,聪明人干不了。不怕吃苦、不怕失败、埋头苦干,一份天才加上九十九份勤奋,这就是文学家成功的秘诀。陈玉福几十年来之所以成果累累,震撼国人,他靠的就是勤奋练笔。今年春节节前后,陈玉福在广电总局写电视剧,有几天他写的不是十分顺利,就走出来散散心。在一般人看来,散心就是散心,完全是放松下来了,但是,陈玉福却没有这样,一方面看看书,一方面会会朋友。看书和会朋友在陈玉福看来是学习和积累素材的一个机会。人休息脑子不休息,连这么一点时间他都不放过,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法而已。一次,一个上海朋友来金昌市游玩,陈玉福作为东道主陪同,他们在戈壁滩上发现久违了的红山果,这勾引起了作家的极大兴趣,晚上回到住处,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连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进行了阅读,终于写出了一篇游记,《中国镍都西部花城-----红山果》。人常说,洒下多少汗水就收获多少果实。如今作家陈玉福年年有新作品,年年都是丰收年。这正是他坚持勤奋练笔不动摇的必然结果。

继完成长篇小说《建军大业》、电视连续剧《热血军旗》的国家项目创作之后,最近他又在创作55集电视剧《西凉马超》。这部作品,是他献给家乡的一份大礼。他在创作的间隙还为金昌的旅游文化返乡创业完成了一部微电影《希望在金昌》,这部微电影已经上线就火了。在短短的十天之内,收视量得到了100万人次大关。现在,收视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即将突破200万人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陈玉福是一位对事业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作家。在他的眼里,无论是国家项目如《建军大业》《热血军旗》等,还是小项目如微电影《希望在金昌》等,都是项目,他都会认认真真完成的。

这就是陈玉福,一位人民作家的胸怀和出世原则。他是金昌戈壁滩上飞起的一只金凤凰。


作者简介:张也(本名,张玉海)。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人。第四军医大学干部,中国延安文艺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 )杂志特约作家。(沃土)杂志鉴约作家。1969年2月参军,2006年退休,大校军衔。曾经在(钟山)、(中国报告文学)、(延河)、(宁夏文艺)、(广州文艺)、(沃土)、(解放军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二百多万字,其中有一篇科普散文《给人体更换零件》获全国一等奖。短篇小说《管电的人》获(后勤文艺)一等奖。《天山脚下那座坟茔》获陕西作家协会2016年优秀小说奖。出版了长篇小说《苦水河》、《第一线》、《公共食堂》,散文集《艺海拾贝》,小说集《为了这个国家》,长篇纪实文学《步兵第十团纪事》、《神秘的核武器试验场》、《厉害了,步兵十团》、《上甘岭的幸存者》,电影文学剧本《海原大地震》。

【向“都市头条”选送的文章是西部人文学、1号文化总网最优秀的文章。欢迎您参与,投稿。请关注下面的二维码,您的大作才能登上面向全国发行的《西部人文学》杂志。谢谢。】

[西部人文学编辑部]

[1号文化总网]

本文编辑:紫云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