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对苦难者的救赎
原创:散文
作者:道之

这个像蜗牛一样前行的男子,我素不相识,却熟悉他的面孔几年了。
每一回去首图都能看见他,因为他是特殊的一个读者。
他几乎全日都呆在文史馆,他大概来的早吧,总能找到电脑边的座位,电脑上网在首图只能两个小时,其余的他都在读书。我路过他身边时发现他读书时专注的看着书本无声的露齿的笑,那笑容是发自内心的。很愉快的样子。
他很平静,面上,脖子上手上明显的有被火烧伤的痕迹,但看起来大灾难并没有给他遗留愁苦,那张脸因伤痕累累而显得苍老。也许看尽悲剧,人反而能乐观向上。
这个残疾人,在苦难之前,他应该算得上是个英俊的美男子,一米八几的个头,白皙而周正的面孔,眼镜后面黑白分明的大眼睛。他瘦的皮包骨头,形销骨立,看起来缺乏营养,不仅是残疾,面色还显示出不健康。
大面积烧伤后应该做过置皮手术。置上去的皮肤色暗沉。
他走路左边架着不锈钢的铁拐杖,右手拄着木手杖,腰背几乎呈九十度佝偻着身子倾斜着往前一步一步艰难的移动。
他是名副其实低到尘埃里,使我对这个残疾人的身世有点好奇。

昨日首图闭馆之后,我站在首图东门外,他比我早离开文史馆,他走出文史馆,我无意中看到了,我看了看墙上的钟,正好七点。
我比他晚二十分钟出来,我知道他要绕过大楼到东门起码需要半个小时。
我拿定主意要找他聊聊,这仿佛是天意,下午我坐的位置正通过一个图书架通道的尽头,无意中看到他的側影,他在电脑上浏览着图片之类的。
我隔着铁栅栏看他缓缓向前挪动,蜗牛一样的慢。他终于走出东门向南拐过来。
当我跟他搭讪时,他显的很诧异,大约是从没有什么人主动跟他说过话。
我不知道怎样做自我介绍,只说我在这个首都图书馆阅读有十几年了,近两三年来我一直关注他,因为他是这里最特殊的读者。以下是我们两个真实的简单的对话:
“你这是经历了一场灾祸?”
“我遭遇了一场车祸。”
“我看你有烧伤?!”
“对方把我们撞了,车就起火了!”
“你自己开着车?”
“我父亲开着。”
“那你父亲呢?”
“他死了。”
“你母亲呢?”
“她也死了。”
“你家里还有什么人?”
“没什么人,就我一个人。”
“你八零后吧?”
“我九零后,我九二年出生,今年二十六岁。”
“天啦,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多么年轻啊!”我还以为他是七零后,跟我是一个时代的人呢。
“车祸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
“前几年。”
“你是本地人?”
“我是外地人。”
“老家哪的?”
“辽宁的。”
“你住在这附近?”
“是的”
“自己的房子还是租的房子?”
“租的平房。”
“这附近没有平房啊?”
“有,很破烂的平房。”
我抬头四处张望,不知他所说的平房究竟在哪里?这条马路的尽头是高端小区,都是富贵人住的地方,听说张艺谋就住在那里。他不可能住在那里。
“你自己照顾自己,靠政府补助救济?”
“政府每个月给我八百块钱。”
“这点钱怎么够交房租和生活?”
“我消费很低。”
“那场车祸别人没有赔付你们钱吗?”
“有赔一点,都治伤了。”
“你玩微信吗?”
“不玩。”
“你有手机吗?”
“没有。”
“你读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吗?”
“我听说过这本书,但我没有读过,我没有那么高的追求。”
“很多遭遇苦难的人都爱看这本书,以增强生活的勇气。锻炼坚强的意志。”
“我不需要锻炼。”
“你现在是很坦然面对生活啊,很乐观。”
“对于那些选择自杀的人,我算是最乐观的一个了。”他微笑着说这句话。
“因为没有可联系的人,所以不用手机?除了书和首图的电脑,你没有其它的娱乐,你没有亲戚吗?自己没有兄弟姐妹,表亲总有吧?”
“没有。”
“你来首图仅仅就是看书,没想过自己写点什么?你这么年轻,经历了人生这么大的苦难,车祸几乎毁了你的一切。你没有感伤吗?”
“痛苦肯定是有的,但我不去想那一些。想了也没用,只能增加苦痛。”
“你什么时候来北京的?”
“我在北京出生,也在北京成长。”
“你曾经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应该很幸福,一场车祸让你的父母离开了你,现在就剩下一个孤苦伶仃的你每天生活在图书馆。这就是你的故事。”
有打扮时髦的靓丽的女孩从我们身边走过。大约跟他差不多的年岁。这是多么鲜明的比照,他如果不出这场灾祸,也是衣着时尚的潇洒青年。
“你老在图书馆读书,你读过史铁生的书吗?”
“没有。”
“这个作家也是在二十一岁生病成了残疾人,比你还惨,你还能够站起来走路,他只能坐在轮椅上,他读了很多书,后来自己写书,成了著名作家,他写的书很感人。”
“我明天去图书馆找他的书看看。”
“知道我为什么对你关注吗?因为我的家人也出过车祸,我知道苦难的滋味。但我没有你乐观,不能像你一样能看轻看淡悲苦。”
我随着他的节奏慢慢向前走。
他沉默的向右边一个胡同拐过去,我停下来,抬头一看,这个地方是一家酒店,曾经非常热闹非常繁华,有健身馆,游泳池,我和朋友来这儿吃过饭,但今年春上却关闭了,这个地方位于首图B馆的后面,一道铁栅栏隔离着。
他说的平房大概就在这酒店的后面。这一块我倒是熟的,现在这里门可罗雀了。我看见他的背影在黄昏里显得凄惨。很是可怜。我怀疑他并没有租房,只是在这儿某一个空闲地随便找了一个安顿的地方。
他的左肩挂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帆布黑包。
我想,首图便是他滚滚红尘之外的能够栖息的桃源吧?他在这里感到很快乐,在这里以书籍消遣,打发着他的光阴岁月。他说他天天到首图来,等着开门他就进入文史馆电脑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
一个受过教育的年轻人,一个在老家也算有车有房的家庭,他的父母应该跟我岁数差不多,一个前程本不可限量的青年,命运对他是如此刻薄。
他靠书籍活着,书籍是他唯一的寄托。
书籍对于经历深重苦难的一颗灵魂的救赎我是早感悟到的。
看到他,我就想起史铁生,他比史铁生要强一点,他借助拐杖能站起来走路,史铁生只能借助轮椅,史铁生的乐园在地坛,他的乐土在首图。

我们从史铁生的文章里了解他的生活,他的灵魂,他的所思所想。
一个残疾人无处可去?一个残疾人有何消遣?一个残疾人靠什么而活?
史铁生想过这个问题,读书写作,并且娶到了善良的老婆,后来成了作家,成了名人。是看书和写书让他得到了救赎。
因为家人数次遭遇灾祸,我深刻体会到苦难背后意味着什么。
盲人海伦的故事也是如此。
我从而想到我自己,我虽然身体健全,但心灵遭到重创,是书籍让我有了生存下来的勇气。
周国平难道不是吗?在他人生的道路上,读和写几乎是他人生的全部,思考占据了他整个的心灵世界。
我又想到高尔基,幼年丧父又丧母,被外祖母养大,他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作家,全靠青少年时期的阅读,什么都没有的无产阶级,做面包都在看书,书让他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走上革命道路,在历经苦难之后,他的思想之树也开花结果。
类似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
在我的幼年,我们对阅读饥渴难耐,却没有多的书可读,所以书籍对我的影响是晚了些。
在青年时期,来到大都市,工作之余便要逛书店,时常把一个月的工资全买了书。精神食粮给了我充实的心灵感悟。

而命运,我简直不敢想到命运,马路对面是有名的山水文园,我走在艺术大道的悬铃木树荫底下,华灯初上,看到这繁华的社区,这富贵的人们,有谁知道跟他们咫尺之遥,有这样一个不幸的青年顽强不屈的活在人世,衣食堪忧,面色饥荒,仅仅为活着而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