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澳洲植树节说开去
文/朱玉华
7月28日是澳洲的植树节,早餐后,我们一家三代六口,开车前往布雷辛顿公园(Bressington Park)参加一年一度的植树活动。
政府网站早在几周前就号召市民这一天参加植树活动,并公布了各个植树地点,大家可以就近选择参与。
不到十分钟的车程,我们到达了目的地。这是个偌大的公园,空阔的草地,起伏的山坡,逶迤幽静的小河,干净整洁的步道,以及周边高大的树木,一眼望去,没发现一点裸露的土地呀?我不免有些纳闷。
我们来到摆在草地旁边的一溜长条桌前,签到后,工作人员发给我们每人一张小纸条,凭小纸条可以到另一则领取午餐和矿泉水什么的。然后再发给手套和有印有树苗图案的TC衫,包括4、5岁小孩的一个不少。
接着我们来到沿河的斜坡地带,这里虽有小草覆盖,但各种不同肤色的人正在草地上挖的挖坑,栽的栽树苗,每个人做得那么卖力,有些竟然穿上了夏装。我们也跟着大家,在附近的塑料盘里取出长在营养缽的长约30公分的小树苗,挑选一只小铲子,加入了植树造林的队伍。公告虽规定植树时间为上午10点到下午1点,但现场没有人要求你栽多少以及何时离开。我们栽好几株树后,小家伙跑到草地玩去了,我们只好跟着他离开现场。
1996年,自澳洲政府确定每年7月最后一个星期天为植树节以来,据说每年有300多万民众参加植树活动。
这是我第一次在澳洲参加统一的植树,由此也想起了国内的植树节。工作期间,几乎年年3月12日参加单位组织的植树活动,记忆中所栽树苗以国外松为主,树苗是林业部门提供的,植树地点以公路两边居多。好像成活率并不高,多年后,每次从植树地点经过,仍然是一片荒山,难怪当时有“年年造林不见林”之叹!后来山地承包开垦,才成就了如今小有名气的油茶基地。
同是植树,中国和澳洲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中国人从古到今历来重视植树造林。《礼记》有“孟春之月,盛德在木”的记载。公元前的舜时代就设立了九官之一的“虞官”,专司全国的林业事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在道旁植树。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挖大运河的同时,号召沿河植柳,每种活一棵,赏绢一匹,通航后,沿河两岸绿树成荫。宋太祖将百姓分为五等就是以植树多少为依据,并对组织百姓植树有功的官员给予晋升奖励。元世祖颁布《农桑之制》十四条,规定每名男子每年要种树二十株,明太祖有“凡农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的规定,对利用空地植树的实行免税,对不完成植树任务者惩罚,对砍伐树木者治罪。清朝前期,要求地方官员劝谕百姓植树。
1915年,在孙中山的倡导下,确定清明节为植树节,1928年4月7日,民国政府通令全国:“嗣后旧历清明植树节应改为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此后3月12日就成为中国的植树节了。
新中国成立后的1979年2月23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将3月12日定为中国植树节的决议。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决议指出,凡是条件具备的地方,年满11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老弱病残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棵至5棵,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决议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人人动手,每年植树,愚公移山,坚持不懈”。1982年的植树节,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邓小平率先垂范,在北京玉泉山上种下了义务植树运动的第一棵树。
不仅国家历来重视植树造林,还有治病不收钱物,只要求栽树的,故医家有“杏林中人”之谓,人们常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孔子也喜欢在杏林授徒讲学,故学馆有“杏坛”之称。唐代诗人白居易一生爱树如宝,即使被贬任忠州刺史期间,仍坚持年年栽树,留下了“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有买花者,不限桃李梅”等诗篇。宋代改革家、诗人王安石对种植树极感兴趣,从“乘兴吾庐知未厌,故移修竹似延雏”,“舍南舍北皆种桃,东风一吹数尺高”,“移柳当门何啻王,穿松作径适成三”等诗句中,可见他对树木的热爱程度。清末名将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下令军队在河西走廊的六百多里沿途种柳二十六万株,人称“左公柳”,至今仍为西北人民所称道。清人杨昌溪曾写诗赞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中国有燧人氏钻木取火、西方有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被赶出伊甸园的美丽传说,古今中外,人类与树木的联系真是千丝万缕。豪无疑问,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世界高度统一的语言。森林不断吐故纳新, 源源不断为地球输送新鲜的空气,滋养万物,哺育人类,所以森林看作地球之肺,人类之母是很有道理的。难怪澳洲这个地广人稀、林木茂盛的国家,也在20多年前确立了植树节,动员鼓励人们植树造林呢!
作者简介:
朱玉华 ,网名杉夫,湖南浏阳人。乡土文学社编委,浏阳市散文学会,诗歌学会会员。作品见于国内外有关报刊和多家网络平台。出版散文集《茴香糖》,有作品收入相关年选,偶有获奖,现旅居澳大利亚。
审稿:都市头条中国文学社散文主编禾之晓
投稿邮箱:758774822@qq.com
联系微信:a13618258998
《都市头条中国文学社》编委成员:
总顾问:千野(知名作家、诗人)
顾问:刘杰(与海子同时代的先锋诗人,著名诗人和策划家)、马俊华(暮雪诗刊创始人)、廖望月(诗天子诗刊创始人)、倪进宝(龙盟诗社创始人)
总策划:彭永征
总编:走出象征
小说主编:梁测
散文主编:禾之晓
诗歌主编:柳音
朗诵主编:柳音
特邀编委:
法律顾问:刘明
继续招聘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