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情缘
文/袁仲奇
我对山百合情有独钟。
百合又名强蜀、番韭、山丹、倒仙、重迈、中庭、摩罗、重箱、中逢花、百合蒜、大师傅蒜、蒜脑薯、夜合花等,是百合科百合属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分布在亚洲东部、欧洲、北美洲等北半球温带地区,全球已发现有至少120个品种,其中55种产于中国。它不仅茎俊、叶秀、花美,还是上等食料和药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十分困难,每天两餐都吃不饱,很多时候都是上山找野菜野粮充饥。百合算是野粮中的尚品,在极度饥饿时能挖到几个百合那是非常幸运的。那些年它和山药、黄姜子还有野果野菜一道不知救了多少人的命,我就是其中之一。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活条件逐步好起来了,至少吃粮不成问题。上山挖百合及野菜的人也就少了,百合也得到了修养生息的机会。小百合长大了,长多了,大百合长老了。
2015年深秋的一个周六早上,习惯性的到万源河街农贸市场去转悠,想买一些农民朋友卖的新鲜蔬菜。偶然间看到有一位大伯在卖野百合,好大一背篓,其中有一个大的,白里带红,可能有两斤多重。大伯介绍说:“这是昨天从山上挖回来的,很新鲜,这个大百合有十四个花,至少有十七八年了,可以拿回去种,也可以吃。”我问大伯怎么卖呢?大伯说:“这一个大的单卖二十元,如果还要的话,八元一斤。”我没有给他还价,就二十元买走了那个大的。
回家之后,我把它细心的种在楼顶花园里,给它施了足够的有机肥,并长期保持土地湿润,阳光充足,第二年清明后不久,长出有中型酒杯粗的百合苗子,看到它一天天长大长高,到了夏至时开始挂花,足足开了十五个花,入伏的时候全部绽放,花洁白无瑕,娇艳无比,就这样养了三年,它每年以奖励一朵花的方式回馈于我,甚是爱人。

2018年冬天,我母亲偶感风寒,咳嗽非常厉害,而且持续时间很长,吃药输水都不管用。有一天我带母亲去看中医,在闲聊时,胡医生说: “用白沙糖或冰糖(蜂蜜更好)蒸鲜百合吃,可以润肺止咳,提神,增强免疫力。”回家后,我一边给母亲服中药,一边把花园里的百合用花锄刨开四周泥土,小心翼翼把红澄澄的百合瓣分下来,足足有一大碗。按照医生说的办法做起母亲连吃了两天,母亲的咳嗽就逐渐好了,后来一直都没有复发过。宋代诗人舒岳祥写道:“收合千戏不上枝,緑茎丹萼称施为。灯笼翠干从高揭,火微流苏直下垂。文豹翻身腾彩仗,赤龙雷爪摆朱旗。莫疑衰老多夸语,渍蜜蒸根润上池。”本草纲目早有记载,百合主入心肺,长于清肺润燥止咳,安神定惊,能增强免疫力。我非常感谢这个生长将近二十年的百合,算是对我的一种回馈。也更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它的情感。
百合分瓣之后,没有伤到一点根,又加了不少有机肥,但毕竟是元气大伤,第二年长出的苗子明显小多了,开花也从十七朵一下退化到三朵,可它依然艳丽,从此我更加喜欢它,精心照顾它,让它得到足够的养料和水份。它仍然以每年增开一朵花的方式不断成长壮大,今年花又开是十一朵了。目前它的子孙也有开七八朵花的了。我们这一带的野百合一般在初夏开花,品种也是比较多的,花香浓郁,沁人心脾。宋代诗人成岩是这样写的:“几许山花照夕阳,不栽不植自芬芳,林稍一点风微起,吹作人间百合香。”其实它的花香和艳丽不在梅花之下,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百合香韵俱佳。
我的百合情缘,从小时候的荒年开始,一路相依相伴,演绎了植物与人的和谐相处。植物也有灵性,它把几十年长期吸收的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你只要需要随时都可从那里得到。记得从七八岁开始,我就有一个小百合园,春天在山上看到的,就把它移植到小园来,或者在冬天从山里挖的较小的也把它种植在园里,多的时候有上百株,到夏天开花的时候甚是美丽和壮观。到了冬天实在缺粮的时候,就用它来对付一两顿当饭吃,有时就干脆刨一两个烧着吃。直到我十四岁离开家乡,才疏于对它的管理。但这个小园一直在我的心里,充满了我的记忆,让我对百合情有独钟。
在我有固定居所以后,就在我的楼顶,建有一个近三十平米的花园,种有各种花草,随季节也种一些瓜果蔬菜,但最好的地,乃是种的百合,特别是那一个有三十岁龄的老百合,我要陪伴它一直到自然老去,让它的子孙兴旺发达。使之成为我人生的风景,梦里梦外都有山百合的影子。
作者简介:
袁仲奇,生于1961年7月,四川达州万源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诗社会员,签约诗人。《作家世界》签约作家。爱好诗词文学与写作,有400多篇作品先后在中省地报刊杂志上发表。获奖作品三十余件。
审稿:都市头条中国文学社散文主编禾之晓
投稿邮箱:758774822@qq.com
联系微信:a13618258998
《都市头条中国文学社》编委成员:
总顾问:千野(知名作家、诗人)
顾问:刘杰(与海子同时代的先锋诗人,著名诗人和策划家)、马俊华(暮雪诗刊创始人)、廖望月(诗天子诗刊创始人)、倪进宝(龙盟诗社创始人)
总策划:彭永征
总编:走出象征
小说主编:梁测
散文主编:禾之晓
诗歌主编:柳音
朗诵主编:柳音
特邀编委:
法律顾问:刘明
继续招聘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