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小妹的传说
琴棋书画
文章自古说三苏,
小妹聪明胜丈夫。
三难新郎真异事,
一门秀气世间无。
说起文学成就显赫于世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无人不晓,但在苏家还有一位与苏轼兄弟一起成长起来的才女苏八娘,却鲜为人知。
苏洵与程夫人一生共生有子女六人,两个女儿早年夭折,大儿子苏景先也在三岁夭亡了。只剩下幼女苏八娘和苏轼,苏辙姐弟三人。家乡四川眉山有这样的风俗习惯,将某家的女儿冠以父姓称为“某小妹”,这种风俗至今被眉山人保留着。假如你是个妙岭女郎,凑巧也姓苏,那么眉山人会很自然地称你为“苏小妹”。
苏小妹的原型就是苏八娘,她生于宋仁宗景祐元年,比苏轼大两岁,从小聪明好学,温良娴淑,深得苏洵夫妇的喜爱,苏洵在《自尤》诗中写道:“女幼而学,慷慨有过人之节,为文亦往往有可喜。”又说:“读书未省事华饰,下笔娓娓能属文。”司马光在为程夫人撰写的墓志铭中也提到苏八娘,说“幼女有夫人之风,能属文。”苏八娘喜欢读书,善于吟诗作文,是眉山有名的才女。姐弟三人时常在一起吟诗作对,相互学习。
相传有一天,苏八娘和苏轼、苏辙在一起谈论怎样写诗练意。八娘写下“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要求在这两句中加一个字做“腰”,“你们觉得加什么字最好?”苏轼想了想说“在轻风细柳中加“摇”字,在淡月梅花中加“映”字,这样就成了,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八娘看着苏轼没有点头赞同,而是说“这还不够好,还有更恰当的字吗?”苏轼捉摸片刻说“姐姐,我改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你看如何?”八娘摇摇头说“弟弟刚才说的都不错,只是还不是最佳句。”
当时在一旁的苏辙,见哥哥这样美好的“字”都没有得到姐姐的肯定,就不敢作声了。哥俩急切希望姐姐快快说出贴切的字眼来。
苏八娘含着笑容瞅了苏轼一眼说:“我加的两个字是’扶’和失’。”没等说完,苏轼激动的说“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真是太好了!”兄弟俩高兴的拍手欢笑,连声叫好!接着苏轼说:“姐姐真是画龙点睛啊!那‘扶’字很有形象感,使无形的‘风’字人格化了,‘失’字不只是熟字巧用,而且恰到好处,更使诗的境界有一种月下景象朦胧美的感觉,”姐弟三人都不禁笑了。
在民间还有许多苏小妹与苏东坡相互嘲戏调侃,也有不少苏小妹与秦少游说对、猜谜的爱情故事等。
比如,苏东坡一嘴胡子,小妹嘲云:
口角几回无觅处,
忽闻毛里有声传。
小妹额颅突起,东坡答嘲云:
未出庭前三五步,
额头先到画堂前。
小妹又嘲东坡脸长云:
去年一点相思泪,
至今流不到腮边。
东坡因小妹双眼微抠,复答云:
几回拭泪深难到,
留却汪汪两道泉。
再比如,有一年重阳,苏轼邀才子秦观同去秋香亭饮酒赏菊,酒至半酣,东坡问道:“贤弟才貌双全,为何迟迟不择佳偶?”秦观笑道:“弟非草木,岂能无情。吾心中久慕一位窈窕淑女,只是难以启齿”。东坡追问道:“不知是谁家闺秀?”秦观沉吟片刻,委婉的说道:“待小弟出一字谜,请仁兄一猜。”说罢,接着就吟赋一首:
“园中花,化为灰;夕阳一点已西坠。相思泪,心中醉;空听马蹄归。秋日残红萤火飞。”
东坡一听,秦观赋的诗谜是“苏”字。心爱的是苏小妹。不觉微微一笑,忙说,“这容易,包在愚兄身上。”东坡于是穿针引线做红娘,两家结成秦晋之好。
苏小妹和秦少游的爱情故事还有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从苏洵和司马光的称赞中可以看出,苏八娘是一位深受良好教育,才思敏捷,文采出众的才女。由于苏八娘是大文豪苏洵的幼女,苏轼,苏辙的姐姐,本人才华出众。在她生活的年代里又有一些名气,再加上当地的风俗习惯,因此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苏八娘就是苏轼的妹妹。再由于传统的“才子配佳人”的思维方式,人们又杜撰了苏小妹和苏轼弟子秦少游的风流佳话,然后逐渐演绎成“苏小妹三难新郎”的说书人话本在民间流传。明代冯梦龙把话本收集、整理到他的“三言”里面,因此苏小妹的故事便家喻户晓了。
作者简介:李雨春,笔名:琴棋书画,原籍河北深州人,现居邢台市。曾任原长征汽车厂组织部长,分厂书记等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