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子民
文/巫爱君
脚下的村庄一片寂静,大山里的子民如裸露的山崖瘦骨嶙峋,经历着,装载着人生中的各种记忆。
多少年来,大山里的子民铿锵执著的足迹始终没有感动这座山的落寞。祖祖辈辈任劳任怨的辛勤耕耘,最后留给他们的依然是辛酸背后的清贫与叹息。艰辛的劳作没有改变子民的命运,劳作的艰辛也没有动摇子民的思想。是祖祖辈辈深爱这片土地,钟情这个村庄,还是有着鱼相同的无奈,永远都无法离却和背叛水底世界?抑或别的什么......
倘若东倒西歪的风,零零碎碎的雨能明白并接受子民无怨无悔的付出;又倘若荷锄老农无悔的笑容会散落成粒粒晶莹的滋润,孕育一切又收获一切;倘若大山里子民用牛马精神缝制的简单而朴素的生活能震醒世人麻木与遗忘;倘若……
然而,大山里子民的生活却是一种不自觉的冷漠,尽管他们对生活的选择与付出各有不同,可在命运上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清贫与被世人遗忘已司空见惯。
为什么,为什么共处同一个星球,生活于同一个世界,大山里的子民与都市里的人们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生活有时候真的显得极不公平,但它却铸造了人们另一种精神,坚定和执著。大山里的子民之所以矢志不渝并快乐地活着,没有失去对生活真谛的追求和憧憬,因为大山里的子民于辛酸的背后看透了繁华都市所缺乏的一种真诚与对生活的信念。
现实中的想象和虚拟,大山里的子民所持的态度大都是理解而不接受。于是,让梦想多活一天,对生活绝不屈服,即是粗糙的活着。因为他们知道,人生重要的不是外在的富足,而是心灵上有一个纯净而实在的归宿。
是啊,倘若现实被虚拟而接受,那为何承担不了清贫的劳累辛酸呢?相对于虚拟而表面上丰足的生活,清贫更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