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曲子词》中的佛教作品赏析(三)
作者:吕兴福
为了体现文章的连续性,我们再选一曲内容相近的作品解读赏析。曲牌依旧是《归去来》,但曲调,即曲子词的结构已不同于前一首了。前一首的结构是:
归去来,宝门开。正见弥陀升宝座,菩萨散花称善哉,称善哉!为三三七七三的结构。
而这一首的结构却成了三七七七的排列形式。我们先看全文:
归去来·归西方赞
归去来,谁能恶道受轮回?且共念彼弥陀佛,往生极乐坐花台。
归去来,娑婆世境苦难裁。撒手专心念彼佛,弥陀净土法门开。
归去来,谁能此处受其灾?总劝同缘诸众等,努力相将归去来。且共往生安乐界,持花普献彼如来。
归去来,生老病死苦相催。昼夜须勤念彼佛,极乐逍遥坐宝台。
归去来,娑婆苦处哭哀哀。急需专念弥陀佛,长辞五浊见如来。
归去来,弥陀净刹法门开。但有虚心能念佛,临终决定坐花台。
归去来,昼夜唯闻唱苦哉。努力回心归净土,牟尼殿上礼如来。
归去来,娑婆秽境不堪停。撒手须归安乐国,见佛闻法悟无生。
归去来,三途地狱实堪怜。千生万死无休息,多劫常为猛焰燃。声声为念弥陀号,一时闻者坐金莲。
归去来,刀山剑树实难当。饮酒食肉贪财色,长劫将身入鳠汤。不如西方快乐处,永超生死离无常。
这首曲子,其中有三阙,在原有的结构上,添加了两句十四字。这种情况属于改调,也算正常。但就意境语言构思方面,跟上一首相比较,就显得粗糙了。比如,意境重复,句式僵死呆板,叙述破碎凌乱,多有口号之嫌等等,但当我们想到在某个庙会上,香客信众云集,商贩游人熙熙攘攘,山场一隅,云板敲响处,民间艺人一老一少,一坐一站,老者怀抱三弦琴,弹起来曲牌过门,少者妙龄村姑,手举云板,一亮莺喉,一曲《归去来》,神情哀婉,信愿真切,如行云,似流水,唱词引人入胜。人们纷纷驻足,围拢观听,或随曲调而遐想,或依唱词而入观,根器猛利者,早已极乐境界现前了,谁还顾得上去挑刺文章的得失之处。这就足够了。因此我们不必去刻意关注语言文字和写作技巧。这也算是依义不依语的俗谛之解吧。

接下来我们看一首反映佛祖出家修道故事的曲子。曲牌为《五更转》。
太子五更转
一更初,太子欲发坐心思。奈知耶娘防守到,何时度得雪山川?
二更深,五百个力士睡昏沉。遮取黄羊和车匿,朱鬃白马同一心。
三更满,太子腾空无人见。宫里传闻悉达无,耶娘肝肠寸寸断。
四更长,太子苦行万里香。一乐菩提修佛道,不籍你世上作公王。
五更晓,大地上众生行道了。忽见城头白马踪,则知太子成佛了。
从一更说到五更,这是曲牌《五更转》的固定格式,都是由五个段落,即五阙合成。一更初,二更深等等,只起到起韵的作用,与全曲内容的联系可有可无,因此,不能当作具体的时间概念去理解。
首先给我们展示的是悉达多太子发心前往雪山修道,无奈父母防守的非常严密。耶娘,可作为爷娘来理解,即爹娘的意思。
一天深夜,护卫宫门的五百个力士昏沉入睡了。太子和侍者车匿,牵着红鬃白马出家了。就像是腾空飞走一样,竟然没有被任何人看见。当宫里传闻太子悉达多不见了时,耶娘,即净饭王和摩耶夫人一时肝肠寸断!
太子远离乡井修苦行。他唯一的喜好乐趣就是修学佛法成就菩提,并不愿意在世俗里去继承王位。
大地上的众生们从此有了皈依处,纷纷跟随天人导师修行觉悟之道。因为在城头上发现了白马的踪迹,人们则知道太子已经成佛了!
这首曲子,让我们享受到了简洁明快的美。多少重大事件都被一笔带过,换句话说,就是虽然只有三言两语,却高度概括了佛祖从发愿出家到示现成道这一过程中的几个重要事件。这首词曲的文学功底不敢被忽视。另外,这首曲子在固定格式的基础上,文字的添加很灵活。比如五百个力士睡昏沉句,不籍你世上作公王句,都是加了字的,读起来更适口,更民俗化。内容取材于佛教故事,这是四众弟子们都知道的,故不再详说。(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