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绝·闲话旅游
诗/周阳生 陈旭光 文/常逢生 配画/乔木
晨见吾友常逢生发《旅游心得》,文云:"有人说:一个人的衰老,从不再旅行开始,这话不一定全面,但有一定的道理。旅行也得有一定的条件,如果是退了休的人一身轻松,没有多少的拖累,世界那么大,风光无限好,不出去旅行旅行,是有点说不过去的,即使是年轻人,也要在繁华、喧嚣的忙碌时代,挤出时间去旅行,放松放松心情,调整调整心态,因为人的灵魂一半是在读书、一半是在路上。而读书对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说,已经不太灵光,记忆力下降,"书已经不太读得进了",而旅行是更好的读书。
从黔西南边陲来到魔都,立马感到天气很热。气温很高,闷热的让人汗如雨下;人很多,多得让人眼花缭乱;人太忙了,忙得不亦乐乎;高架道路很多,多得叫人天旋地转⋯⋯,这些都和黔西南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是旅行的人的感受,而对于不旅行的人来说,一切都是那么的司空见惯、平常如初。
人生说短也不短,说长也是蛮长的,就好像是长达百年的马拉松,到了五六十岁退休了,才走到人生的一半,下面的路会更长、更艰难、也更有趣,因为再美好的过往是立足社会、养家糊口、疲于奔命,基本上是为别人着想,而五六十岁以后,经济基础已经奠定,职业也已经完成,这才到了真正"我"的阶段、是找到自我、实现自我、创造自我最有价值的一个时期。到了这个时候,一个人的体能可能是下降了,但是人的综合能力却是处在最高点,这大概就是人生的抛物线。明白了这条抛物线,人就想开了许多,放下了许多。
人生也不容易,真的到了五六十岁,才会懂得什么是生活;如果人生是一场漫长的自驾游,而真正掌握方向盘的人就是你自己,旅行会延伸你生命的‘长度’,比如说,当有人问起你最近在做了些什么的时候,有人说:忙死了,忙得一塌糊涂,不知道忙的是什么,每天都差不多,也有的人说:哎呀,我去了新疆、去了西藏,前几天刚刚从国外回来,虽然是不同的回答,却反映了不同长度的生命。
人到了退休喜欢旅行不是坏事,我们常常遇到年龄稍大一些的人,问候问候,他们总是说:行,当我真的不能旅行走路的时候,说明是老了。是的退休了,真正能够独立旅行的也就是十年左右,年龄大了也旅行不方便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的衰老,从不再旅行开始,是有道理的。
旅行会有很多好处,比如说,因为旅行会让人变得有勇气,背上行囊,说走就走;再比如说,旅行可以让人拥有一个好的身体,翻过高山,跨越大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总比拿着健身卡,在密不透风的健身房里健身,要好得多;又比如说,旅行可以使人变得有活力,心灵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遇见的是最美的风景,看到的是热情的笑脸,脸皮虽然晒黑了,大自然抗衰老的作用,比起涂上化学用品会更好一些;还比如说,旅行会让一个人的思维变得开阔,心情变得开朗,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好,这么精彩,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种的人,他们是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生活着,他们都还拥有不一样的价值观,因为这些,世界又显得十分纷繁、复杂而又精彩、有趣;当然,旅行还可以会让人变得坚强,学会从多角角度去看待人生,一张身份证、一部手机,出门在外,面对陌生的人、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环境,一切都得靠自己,原来发现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人,为了梦想吃尽苦头,仍然面露微笑,有的人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就是为了开一个属于自己喜欢的小店,有的人就是为了让自己喜欢的人开心,一边在流泪,一边在咬牙坚持。
世界是一部厚重的书,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人们每走完一步,只是翻开了其中的一页,每读完其中的一页,也只是向前勉强走过去。一步。世界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书,旅行是永远走不完的路,等有时间了,等有钱了,等子孙都光宗耀祖了,等待的最后可能是一颗日渐衰老的心。"
吾友盐城市民办教育协会会长、诗人陈旭光先生诗和常公心得:
浩气万里长,
天地一行囊。
纵横荡九州,
归来少年郎。
吾心生无奈,只因患先天性椎瘤,虽手术过,但又复发,因瘤体压迫腿神经,导致不能远行,故一颗向往旅游的心,埋藏在诗中而飞向远方。发稿给乔木配画时,他说常公之游记有人文情怀,为我“诗与远方"提供了素材,并说我:"得了便宜又卖乖。"天可怜见,叹而无趣,一笑了之,纵心神游。
羡慕常公游万里,
耕夫无奈静中修。
先天陋命舍幽远,
只得神驰诗境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