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年, 我从唐山第一支学生抗震救灾队伍中走来
文/陈欣
上个世纪的1976年7月28日,3点42分53.8秒,在唐山地下12公里的地方,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的能量,瞬间释放。短短的23秒过后,我们唐山这座百年的中国重工业城市被夷为平地。许多生灵,还是在睡梦中就无声无息的离开了人世。
弹指一挥间,一晃40多年过去了。时光流逝,但唐山人永远不会忘记自然界这一给唐山造成毁灭的刻骨铭心的大劫难之日。
1976年7月28日,是我一生都不能忘却的日子。 亲身经历了举世罕见的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的我,时至今日仍然感到心在颤抖。那场大地震不仅给我留下了心灵的震颤、精神的惊恐和失去亲人的痛苦。而且,更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一个未成年人,在灾难来临之时却与家人天各一方,独自一人承受天塌地陷这样的大灾大难所带来的一切时的那份惊恐、凄凉、孤独、自立、期盼、不安、惦念。每当我想起那极度恐怖无助的一幕,我始终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和感觉。
支农南坨村
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前三天,也就是7月25日,学校组织400多名师生来到当时的丰润县小张各庄公社南坨村参加抢荒(拔草)劳动,就是与老天争时间抢时间,给生产队拔棉田里疯长的杂草。 这里,曾是兴盛于大清和民国时期丰润县南半县一个赫赫有名的大地主家族的庄园。庄园建筑显得高大气派,气势非凡。庄园中的一座座深宅大院里,一洞洞讲究的石砌的月亮门,仍是那么考究精致。一条条长条石铺就的步行道,还是那么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躺在那里,两边是满院落的大块青砖铺地;院子里的拴马石和水井台,都是经过精心雕刻的,依旧显得那么赏心美感。庄园里一座座建筑的台基很高,房屋建筑形式都是前出廊后出梢的,传统的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全木质门窗的造型透着一种古香古色的中国美。就连房上的烟囱,也是飞檐凉亭式的精巧造型设计。院子里和回廊下,当年摆放的大瓷缸、大花盆,还原封不动的摆放在原地,让人依稀可见庄园主人往日的富有与辉煌。我就是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热诚的参加这里的支农劳动、洒下了真诚的汗水、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大地震。而且,我们这支支农劳动旳学生队伍,在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变为抗震救灾队伍,在那里参加了唐山大地震中最先的学生抗震救灾活动,还有我的八个高中同学震亡在那古老的村庄里。
瞬间的凄惨
这个南坨村,是一座晚清时号称“八大堂”的大地主庄园,虽是长堤垂柳河水环抱,但1976年7月27日这个盛夏之夜的特别闷热天气,还是让人久久难以入睡。午夜过后,我和四个支农学生趴在村党支部副书记家东屋的炕上,拖着劳累的身躯在窗外阵阵热风的吹拂中渐渐进入休眠。睡梦中,屋里靠北墙的板柜上码到房顶的好多黑色泥坛罐,突然间噼啪作响坠地摔得粉碎。惊醒的的我由于当时不知道是地震,还以为是大黑天来了坏人在打砸北窗呢。紧接着整个三间平房的北墙全部向外轰然倒去。还是小组长林秀良脑子醒:“地震了,快下炕!”并跳下去拉开房门,窜到院中,我们几个学生也急速跑了出去。西屋的村支部副书记已破窗而出,小腿被窗玻璃划出尺许的口子,流着鲜红的血。副书记的妻子儿子也在院里,只有女儿身着少羞于见我们几个毛头小子,双手抱着双肩胳膊护着胸不肯出来。副书记着急的大吼:“快出来,再不出来,房子倒了砸死你!” 副书记的妻子也在喊:“闺女,你快出来吧,都啥时候了,别管穿不穿衣裳了,听话快出来,要不等会儿再震房子倒了就把你埋里边儿了。”姑娘无奈,这才羞答答的依然抱着两肩护着胸光着脚从屋里走了出来。
我们转眼望向村庄,蒙蒙天幕下偌大的庄园甚嚣尘上,烟尘弥漫,一片鬼哭狼嚎般的凄厉杂乱。昔日满庄园气势恢宏的千百间高屋大厦,一个个深宅大院,一扫去日挺拔傲然,坍塌在震颤的大地上。这突然到来的灾难,使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受到了灭顶之灾的毛骨悚然,第一次感受到大灾难毁灭的力量,第一次亲眼目睹凄惨与悲凉和自然灾害的不可抗拒……。
投入救援
灰色的天空下着凉凉的丝丝细雨,房东一家人的平安无事,使得我们五个学生也放心了。我与秀良想到分别住在全村各处的同学和老师们。于是,便把临来带去换洗用的衣服拿上去找他们。我们俩来到当时为支农师生做饭的伙房处,正见一个光脊梁的男人边声嘶力竭地喊救命,边使劲撬一根非常粗重的大房梁。秀良和我拣起两根大椽子,打上嵌,帮那男人撬沉重的房梁。果然奏效,梁的一头翘起,那男人趁势钻进去上半身,拉起他喘息着的80多岁的老母亲。之后,我们一同把老人抬到空地儿。男人从废墟里扯出一块炕席,盖在他老母亲赤裸的身上。又拉住我们的手说,谢谢你们小哥俩,要不我妈就该让那大房梁给压死了……。 我俩刚要迈步向别处走去,数学老师幺树行忽然迎面疾步走来,一下把秀良我们俩紧紧搂在怀里:“哎哟,我的孩子们哪,你们都没事吧,我的孩子……。”这种真挚的师生之情现在想来仍然令我十分感动。老师问我们去干啥?我俩说去找找别的同学,看看他们怎么样。老师说,那去吧,我也去找找其他学生去。 我俩往西过一堵残墙,只见一群女生正蹲在一块哭,走近一问,是两个男生还埋在废墟下边。我急了:这个时候你们还哭!快扒!快!女生们这时才像是醒过神来了,一个个顾不得只穿内裤背心赶紧和 我们并肩扒起来。因为这里的房老砖沉瓦重,且我们手中并无锹镐用具,所以,我们的双手都磨出了血,但总算扒出了一个男同学。他面部发青,嘴里、鼻子里、耳朵里尽是土,没知觉。又抓紧去扒第二个男同学,不知多久,好容易扒出来,像是早已没救了。有个女生说:‘看看吧,要是醒来哭了就有救’。果然,那男生慢慢醒过来,哭着说我找我妈去……大家流下泪水长出一口气,也把悬着的心放下了。冷不防,一个叫杨贺云的女同学,迅速解下我腰间系着的确良汗衫,穿在身上掩住她青春的乳峰。冲我一笑,陈欣这汗衫我穿了。 秀良的两件衣服分别给了另外两个女同学,之后,我们又向别处寻去。正走着,一个只穿内裤的女老师迎面走来:“陈欣,你手里拿的是啥衣裳?”我说是裤子。“给我。”说罢,女老师把裤子抻了过去两下蹬上。“呀!紧点儿,凑合着,你们走吧。”我俩继续往前走,又碰到我初中的同桌左向阳同学,在落难的庄园里,从房倒屋塌的惊恐中走出来的他,像见到亲哥哥一样地痛哭说:“陈欣,我姐姐被砸死了。”我忙问,扒出来了吗?左向阳说,扒出来了。我抱住左向阳,望一眼整个毁灭的庄园,拍拍左向阳的肩无奈地安慰说:“那就别哭了,向阳啊,这是天灾呀,咱们也没办法……” 。
天已大亮,天空仍然雨下个不停。全村各处不管老师还是学生,都冒雨努力在坍塌的房屋下、残垣断壁中寻找营救埋在其中的村民们。这也许是唐山大地震发生时,第一支在第一时间投入抗震救灾的队伍吧 。 吕凤安、裴凤伍、韩广新、张志刚、王俊琪他们5人住的是一处青砖瓦房,房东一家住东屋,他们几个学生住西屋。强烈的震感把他们从睡梦中震醒,几个同学相继从窗户跳出去,房子也随着坍塌了,索性没有被埋住。
地震发生后,顿时村子里哭声、喊声连成一片。东屋房东的小孩在废墟中撕心裂肺地嚎叫着,他们几个同学赶紧从瓦砾堆中扒人。当他们把房梁、檩子等搬开后,看到的是惨不忍睹的一幕:房东夫妇被同一根檩子砸中头部已经死亡,两个小孩在父母中间因父母的身体支撑才幸免一难。 他们把两个小孩救出后,孩子不停的连喊带哭叫“妈妈”。时间不长,来了一位五十多岁的大婶,见此情景,她大哭几声,表情木然地把两个孩子接过去,原来这是小孩的姥姥。他们几个向生产队队部走去,他们同宿舍的王俊琪的家人来找他,才得知他母亲已经在地震中遇难。王俊琪的家就在南坨村东500米的青庄坞村,两个村子紧相连。27日中午他们几个同学还到过王俊琪家,他母亲摘了好多西红柿来招待他们几个呢,想不到……。我和秀良继续向前寻找着,忽见一堆人围着。走近一看,一名村里的“赤脚医生”在为一个刚刚从废墟里扒出来的我们的女同学打强心针。她一边推针管里的药一无奈地边说:“没救了,那也打一针吧。”意思是尽心了,天上的雨,不停地打在她凝结在17岁时青春的脸上。
正当老乡和同学们为之惋惜之时,忽然有人哭嚎着喊道:“哎呀我的儿子,你姐姐砸死了……”一听这话众人马上回头一看,只见一个中年男子正抱着他的儿子哭诉着。原来,他从新军屯骑自行车赶来看看在南坨支农的儿子有事没有,看到儿子没事,一下子控制不住失去女儿的痛苦,抱住儿子嚎啕大哭起来。同学们忙围拢过来问新军屯、新军屯中学咋样了。中年男子瘫坐在地上哭天抢地的说:“孩子们哪,新军屯都平了。”这一下同学们的情绪顿时沸腾紧张起来,因为学生们都对家人的一切情况都无从知晓,急切、盼归、惦记、焦虑、不安……心里滋味杂陈。
在南坨东边的欢喜庄村,张玉臣老师还带领着20多名学生驻村进行农村工作调研活动。7月27日那天晚上,闷热闷热的天儿,男孩子们一丝不挂的还嫌热呢。和老师一屋同住的两个学生刘瑞春、张爱国。把衣服全都洗了,光溜溜的睡在炕上。 老师睡觉比较轻,地震刚一颤就醒了,并马上连喊带叫地招呼他俩起来,一起跳出了敞着的南窗。人刚落地,就听身后一声闷响,回头一看,是房子的中间墙拍在了他们睡觉的炕上。要是晚出来一秒后果不堪想象。俩学生安然无恙,但老师的屁股被窗户的下闸子刮出了一道深深的口子,裤衩也刮破了。 在西屋的房东老太太由于地震的惊吓已经昏过去了。特定环境下也顾不得这个那个把老太太抬到了空地。 舒海和一块住的四个同学还好都跑出来了,跑出来之后房子就倒了。他们就赶紧到老乡家帮着扒人去了,有一家人正在扒埋在废墟里的孩子,扒着扒着就看见那男孩的脸了。大家加紧扒,终于拔了出来,但是,这个13岁男孩儿由于窒息时间较长,还是死了。
汗水、泪水、生命奉献在这方水土
早已是下午,这里的救灾抢险工作基本告一段落,满身泥水的师生们向南坨村小学的操场上集结,全体师生清点、核实,有8名同学遇难,20多名师生伤势比较重,轻伤的很多。8名震亡学生的名字是李宝、左慧芳、唐玉梅、冯瑞艳、赵桂芬,还有几个同学的名字已经回忆不起来了,年仅17岁的他们,震亡在这两个从明朝就有历史记载的古老庄园和村庄里。以往朝夕相处活蹦乱跳的八名同学,此时,他们的遗体静静地躺在一刻不停的大雨中,支农师生们的泪水和雨水一起滴入这庄园的土地。 站在雨中讲话的周尚义校长高声说:“老师们,同学们,这里的群众,这里的乡亲不会忘记我们。因为我们不但在这里支农参加地里的繁重劳动,还在大地震发生的时候,和这里的群众一起抢险救灾,及时抢救了埋在倒塌房屋里的群众。现在师生们大都脱离了危险,除党团员全体老师和伤残师生外,其余同学可以上路回家了……” 我们这群十六七岁的学生,像一个个找不到家的小燕儿一样,望着一个个毁灭的村庄,全然不知自己父母兄弟姐妹的生死存亡,满心急切地踏上回家的路途。40年前的我们没有汽车,没有自行车,只有心中记忆着母亲所在的方向,噙着双眼的泪水,大声呼喊着妈妈,撒开了双腿,冲着一个方向疯狂奔跑。回家的路上,空中回荡着我们这些高中生们对自己亲人们的一声声急切地呼唤…… 我们经过了十多个村庄,各村的受灾情况不大一样,有的村房屋倒塌的很少,而多数村庄受灾非常厉害,街道两边到处是用炕席苫着的遇难者的遗体,到处是伤者的呻吟声和失去亲人后家属的痛哭声。这些村子里的村民,有的正用牲畜车、担架或直接用人背着往学校或大队部运送伤员。有的正在用竹竿、木棍、炕席、塑料布之类的东西搭一个简易的小棚来遮挡风雨。在一个村子通往一条大沟的土路上,我们看到一辆牛车横七竖八拉着好多尸体,有的用苇席卷着,有的用塑料布裹着,后面跟着几个拿着锹镐的青壮年人。当时因为没有运输工具,几家合用了生产队的一辆车将遇难亲人的遗体掩埋掉。
当时,有的同学还不足16岁,天又一直下着雨,道路泥泞,因为没有鞋,下午3点多了还没走到家。虽然又渴又饿,但归心似箭,并没有走不动的感觉。路途上,吕凤安和裴凤伍走到一块白薯地里,见四周没人,每人偷偷地扒了一块白薯边走边吃。那个年代,纯真的学生偷吃一块白薯也觉得是非常耻辱的事情。下午4点大多数同学终于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
雨大了,等我们一个又一个回到自己的家,许多同学的妈妈、爸爸、兄弟、姐妹,还有其他亲人已经离开人间,踏上了“西天大道。”我和我的表弟,顶着瓢泼大雨来到当时已经倒塌的医院,在医院大院儿里为死去的舅舅收尸,工作人员用一领苇席把舅舅包上,再用穿着细麻绳的长铁针,把苇席缝上。然后,我和表弟把舅舅的尸体抬上手推车,在大雨中跑向当时用推土机推出来埋人用的大坑边,工作人员记上舅舅的名字,大家一起抬下舅舅的尸体,从此,舅舅就和众多震亡的人们一起长眠在这公共墓地了。
7.28唐山大地震过去40多年了,人们不会忘记,在里氏7.8级的唐山大地震,导致24.2万多人死亡,16.4万多人重伤7200多个家庭全家震亡,上万个家庭解体4204个孩子成为孤儿。
大劫难,我们在南坨、欢喜庄。7.28,我们在南坨、欢喜庄。这古老的庄园和村庄,我们终生难忘。7.28,我们是唐山第一支学生抗震救灾队伍!
感恩奋进
大地震的经历留给了我无尽的记忆与思索,唐山人百折不挠、执着进取、坚忍不拔、感恩社会的精神也深深影响着我的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风格。在长期不断从事的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中,我立足唐山,躬耕前行,心怀感恩,用自己的文字回报唐山,回报所有参加过唐山抗震救灾和生产建设的人们,为这座英雄的城市,为那些可敬可爱的人们讴歌。因为我悟道:赤裸裸来到这世上,苍天却给我以滋润的雨露和温暖的阳光;游云给我以向往与遐想;大地给我赖以生长所需的五谷杂粮;山峰让我领略挺拔高昂;江河让我得知血脉流长。可是,我这一微乎其微的宇宙尘埃,拿什么来奉献给你——上苍、大地。只有将我这一点微不足道的认知、领悟、情感,还有一颗感恩的心,流于笔端,虔诚奉上。记得1986年的一天,我正在宣传部写稿子,同事说有人来电话找我。我一接听,是一口温文尔雅的普通话,竟是素未谋面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的牟云江教授。牟教授和我说了一会儿话后,详细告诉了教授家里的住址、电话、约我到家里去坐。原来,牟教授当时从《矿工报》上看了我的小小说,很感兴趣,几经打听要见我。我既欣慰又为难,感觉自己不便高攀。但是,既是唐山市民进党秘书长,还在唐山市文联挂职的牟云江教授,很有伯乐情怀,每次唐山市作家协会开会,或是有著名作家来唐山,都亲自通知我参加,一来二去,成了我文学创作上强化提高的良师益友。1989年7月,我的纪实短剧《悲剧》获得“中国首届微型作品编辑出版大展”优秀奖,小小说《丑丈夫》在海南省文学人才函授学院获奖。上世纪90年代,我进入了散文诗创作的高峰期。1992年6月,我的散文诗《仲夏情思》获海南省《当代文坛》编辑部举办的“全国首届当代文坛力作选拔赛”诗歌创作一等奖,并被收入由方梦泉主编的《中国新诗人千家》丛书,还先后被天津经济广播电台、《唐山团讯》等媒体播发转载。1993年,陕西青年自修大学校刊《窗》创刊号,专版发表了我的获奖散文诗《仲夏情思》,还有我的创作谈《让感情的光芒闪烁在文章中》,并加编者按。更是因为这首获得“全国首届当代文坛力作选拔赛”诗歌创作一等奖的散文诗《仲夏情思》,创刊于1949年10月25日的新中国第一份纯文学期刊,在中国当代文学(新中国文学)的历史上,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堪称最为重要、最为突出也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文学刊物《人民文学》,也在《人民文学》创刊35周年之际邀请我到北京参加了座谈会。从此,我的文学创作也更加一发不可收拾了,常有作品在从国家到地方不同级别的报刊、杂志、广播电台上都有刊播,有的或收入文学作品专集或获奖。甚至1993年我的散文诗《仲夏了,去看海吗》、《你已把我占据》分别在当时英国统治的香港的《世界散文诗作家》第五期、第七期也接连发表,并获“繁荣杯”世界散文诗大赛优秀奖。关于我的辞条也先后收入著名诗人阿红(王占彪)主编的《当代诗歌爱好者名录》、著名作家姚雪垠主编的《未名作家和诗人名录》、著名作家、诗人方梦泉主编的《当代文学新人集录》等辞书类书籍。复旦大学的何淑云教授,也一直指导鼓励我进修复旦大学中文系作家班。1994年,我读完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作家预备班,被优先录取为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作家班正式学员。宣传企业精神、劳动模范典型、普通工人情怀的作品不断在我笔下出现。纪实《扬帆“工人先锋号”》(《河北工人报》 2012年7月18日)、纪实《农民工的楷模》(《河北工人报》 2011年7月21日)小小说《丑丈夫》(中国煤炭新闻网 2012-10-18 8:11:28)散文《昨夜星辰》(中国煤炭新闻网 2012-10-24 11:47:05)、散文诗《黑色的歌》(中国煤炭新闻网 2012-8-3 9:44:33)、散文诗《放飞精品走向辉煌》(中国煤炭新闻网 2012-6-1810:41:14)、小小说《小英子》(中国煤炭2013-1-4 15:40:08)小小说《矿工恋歌》(中国煤炭新闻网 2012-7-14 10:39:30)小小说《春耕烟》(中国煤炭新闻网2012-10-18:59:07)、散文《开滦矿工的美弥足珍贵》 (中国煤炭新闻网 2012-6-10 12:20:37)。宣传正确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学作品也不断涌现,散文《生死之间》(《河北日报》 2001年7月5日)、散文《夕阳映照》(《河北日报》 2001年11月26日)、纪实《和谐刘现庄 老年人的幸福天堂》(新华网2014年10月2715:05:55)、纪实《和谐刘现庄 老年人的幸福天堂》(中国日报网 2014-10-27 15:13:00)、纪实《走进刘现庄——刘现庄新农村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见闻》(河北共产党员网 2014-11-12 15:49:37)心怀感恩,心怀目标,坚持不懈的一路走来,我的500余篇(首)文学作品先后在《中国档案报》、《中国煤炭报》、《世界散文诗作家》、《中国新诗人千家》、天津经济广播电台、《当代矿工》、河北省经济广播电台、唐山经济广播电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未来作家群》、《河北日报》、《河北经济报》、《诗人艺术家报》、《窗》、《河北工人报》、《唐山劳动日报》、《唐山文学》、《唐山晚报》、《唐山广播电视报》、《唐山团讯》、《秦皇岛日报》、《唐山个体私营报》、《开滦矿工报》、《开滦日报》、《矿工老哥》、《今日丰南》;唐山人民广播电台、唐山电视台、新华网、中国日报网、中国文明网、共享中国网、中国煤炭新闻网、中国煤炭网、河北共产党员网、凤凰网、环渤海新闻网、唐山党务公开网、文明播报唐山文明网、唐山文明网、女人网、唐山网--唐山社区文明网等等,从国家到地方的数十家各级报纸杂志网络播出发表。与此同时,600余篇新闻稿件陆续也在上述国家、地方数十家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采用播发。2007年,著名作家、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关仁山,得知我的《陈欣作品选》一书即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时,当面叮嘱我说:“书出版后,一定送我一本!”。著名作家、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我的恩师谈歌先生,更是先前欣然亲笔为我题写了《陈欣作品选》这一书名。2009年,印刷《岁月回响》一书。2016年,组织《陈欣新闻作品集一至三》(1985年-2016年)。2018年3月《梦回唐朝》一书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社。2019年7月《携一抹阳光》一书提交《四川民族出版社》。唐山市作家协会、河北省作家协会、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这就是我经历了1976年7.28唐山大地震之后,在写作这条漫漫长路上,不断进行写作的同时,相继迈进的一个个写作之家并成为其会员。这一切的取得得益于“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唐山抗震精神的激励和鼓舞,还有良师益友的指导、工作的锻炼和自己始终如一的坚持。这也充分说明,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何时何地,爱那一行干那一行,要走好自己的路,坚持是必须地。坚持就会取得成绩,努力就会有所收获。
暮然回首,看看自己走过来的路,倍感欣慰所有成果,感叹坚持可以成就一切。一个城市的精神影响着这个城市人。我们唐山人,也正是凭着抗震精神,一直的努力追求和奋斗,把我们唐山这座废墟之上的家园,重新建设成了今天这样美好靓丽,进步文明的沿海城市。这片古老而又永远年轻的土地,是我萌萌出生、茁壮成长、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积极奉献的地方。我深深地爱着这片可爱的一方水土。弹指一挥间,再回首:唐山景色宜人,大道宽广,处处新气象。43年前,我从唐山第一支学生抗震救灾队伍中走来。40多年后,作为一个震后与唐山共同成长起来,并参加其建设发展的唐山人,我骄傲,我更为唐山而骄傲。2016年4月29日,世界园艺博览会将在唐山开幕,全球花香聚集唐山。201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40周年被隆重纪念。金鸡百花电影节也将在唐山开幕。相信,唐山——历史悠久的古地、文化灿烂的名城、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创造凤凰涅槃奇迹与梦想的沿海特大城市、环渤海经济强市的明天,伴随着“小康社会”的迈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会更加辉煌灿烂!
作者简介:
陈欣,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华夏精短文学学会副会长、华北分会会长、签约作家。《精短小说》杂志特邀副主编、《精短小说》绿版河北采编站主任,《作家文苑》报执行主编。
1993年参加上海复旦大学作家预备班学习,1994年7月被录取为上海复旦大学作家班正式学员。
曾为《南国诗报》专栏作家;《芳草》国企文学杂志主编、唐山“首佳”老年大学首任校长。
著有《陈欣作品选》《岁月回响》《新春文稿集》《梦回唐朝》《携一抹阳光》等文学专著。
审稿:都市头条中国文学社散文主编禾之晓
投稿邮箱:758774822@qq.com
联系微信:a13618258998
《都市头条中国文学社》编委成员:
总顾问:千野(知名作家、诗人)
顾问:马俊华(暮雪诗刊创始人)、廖望月(诗天子诗刊创始人)、倪进宝(龙盟诗社创始人)
总策划:彭永征
总编:走出象征
小说主编:梁测
散文主编:禾之晓
诗歌主编:柳音
朗诵主编:柳音
特邀编委:
法律顾问:刘明
继续招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