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糕车——街头流动的诗情画意
文/李金河
时光倒流四十年。
洛阳城市风景在淡定的热闹中演绎着有条不紊的生活节奏,鲜花、绿树、街道上往来奔驰的各种车辆,还有街道两侧慢车道上滚滚如潮的自行车流……
街道两侧的绿荫下,不时传来声声叫卖:冰糕——三分,奶油冰糕——五分……
这是那个年代闹市街头司空见惯的声音,这声音通透、响亮,带有一种洞察人心的魅力,于是,路过的人们,纷纷从衣兜里摸出硬币钢镚儿,顺着叫声走向前去。冰糕,夏季防暑降温冷饮佳品,民间俗称冰棒、冰棍。当一支支或橘黄、或雪白,冒着丝丝冷气的冰糕,从涂刷着白色油漆的手推车中取出,递到人们手中,接过或白或黄冰糕的人们,急不可耐中“咯嘣”一口,咬碎的冰碴在口腔中来回打转,舌尖在冰冷的刺激中频频抖动,心中的惬意也随着舌尖的抖动舒爽不已。
这是那个年代闹市街头司空见惯的的现象。冰糕车,成了闹市街头一抹靓丽的风景。徜徉在城市大街小巷,走不了几步,就会发现一辆白色油漆的木制冰糕车停在道旁树阴下。板箱大小的冰糕车,看上去简简单单,却又精精致致,周身上下通体雪白,斜撑的扶手上搭一块雪白的毛巾,抑或挂一瓶装满茶水的塑料口杯,四个碗口大小的木轮或胶轮装置在底部四角,为冰糕车来回移动带来灵便。冰糕车内的冰冷世界,简约中不乏精致,为防止冰糕融化,细心的车主想尽了办法,车内并排放置几个广口保温瓶,冰糕放置其中,捂上严实的瓶塞,任凭外面酷暑盛夏,两三个小时也不至融化。还有的车主,为了节约成本,用雪白的细布和棉花,自己动手缝制厚厚的小棉被,里三层外三层把存放的冰糕裹了个密不透风,往外取出时,冰糕依然冰冻如铁。
街头推冰糕车叫卖者,大多是中老年妇女。年过半百,霜鬓银发,岁月沧桑写在脸上,人生履历半隐心中。一辆冰糕车就是一道风景,走街过巷,穿越四季,高高低低的叫卖声,喊出的是小本生意,喊来的是人间清爽,倘若辛苦一天,挣上个三块两块,用来贴补家用,是平民家庭的实惠。当然,也有的不完全是为了挣钱,退休赋闲,闲来无事,一早一晚,推一辆跟风自制的冰糕车走上街头,逍遥自在中,看闹市人来车往,听绿荫风来鸟鸣,搭上一份辛苦,挣钱不挣钱无所谓,要的是这份开心和充实。
后来,物质文明发展,街头冰糕车的冷饮品种跟着升级,有了雪糕、冰砖、冰激凌,有了海碧、桔汁、水蜜桃。一时间,三毛一瓶的冰镇汽水成了街头流动的冰糕车的畅销品。还有一种叫做康宁的升级版奶油雪糕,橙黄的糕块,长约乍许,宽及盈寸,吃到嘴里绵甜爽口,奶香四溢,是冷饮家族的抢手货。更有一种塑料袋灌装的冰袋,巴掌大小,托在手中冰冰爽爽,啜吸品味,酸甜可口,三伏天倍受路人青睐。
记得当年爱人户口从原籍迁来洛阳,尚未安排工作,专门请单位的木工师傅打造了一辆冰糕车。喜欢动脑的我,亲自为冰糕车设计了上下层结构,上层的箱体中间用木板隔开,一半放置雪糕冰激凌,另一半放置冷饮汽水。下层空间用来放置回收的空汽水瓶。为这辆冰糕车,没少费心思,除了油漆涂刷,还别出心裁用冰箱泡沫材料镶裹内壁,下面装上了万向轮。当时,孩子年幼,下班除了做饭带孩子,还要抽空帮助进货。时值洛阳牡丹花会,赏花观光的外地游客涌满大街小巷,人潮涌动,络绎不绝。遍布街头的冷饮冰糕车也随之生意兴隆。供不应求时,下班后甚至顾不上做饭,把孩子放到邻家,骑上自行车拎上塑料条编织的大提篮到西工兴华楼冷饮厂排队进货。有时,华灯初上,万家灯火,我抱上孩子,陪爱人在洛阳站广场推车叫卖;有时,灯火阑珊,夜静更深,肩头的孩子昏昏欲睡,我们拖着一身疲惫赶回家中,走到家属院门口,还要把尚未卖掉的、略带弯曲半融化了的雪糕,分送给门口纳凉的左邻右舍……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沧桑巨变引来万象更新,冰糕车记忆成了过眼烟云,然而,冰糕车情结却在心中久久难以抹去。当年,街上随处可见的冰糕车,雪白的流动中宛如一首诗,一幅画,一抹让人赏心悦目的风景,声声叫卖中,诠释的是一种风情,一种时尚,一种让人难以忘怀的时代旋律。
如今,儿女已经长大,幸福生活指数一天天提高,每每忆及低工资年代生活捉襟见肘,一辆冰糕车的收入或许不足以弥补家庭生活温饱,但手推冰糕车漫步街头,移步换景的城市风光,让人心生诗情画意的美感。三分五分的一买一卖之间,有机会与各色人等沟通交流,带来的生活情趣是多方位的,充实,开心,累并快乐着。
冰糕车,街头流动的诗情画意,在记忆的长河中,就这样让人经久难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