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坞西村往东还有两个相邻的村子,分别是坞南村和坞东村,也各有一片竹园,但规模不大,竹品也不好,只能编筛子和篮子。竹帽编织规模最大的时候,坞西村的竹子也不够用,村里也不会为了短期利益过度开发,村子里的人宁可舍近求远到几十里外的其他乡购买,也不会用邻村的竹子。竹节过多,皮薄破不出两层篾儿是主要原因。
坞西的竹帽子可分青黄两种,竹子表面的一层做成的是青帽子,第二层做成的是黄帽子,一般配对卖。单个的话青的要比黄帽子贵三分之一。自从实行了农田责任制后,每家的地都成了一小块,每年麦收季节算靠人工收割,这个时候天气已经炎热,干一大晌活可不是好受,出力流汗自不必说,阳光直接照射在村民身上,更是令人难以忍受。而竹帽就成了最好的遮阳工具,体积小,质量轻,透气性好。戴在头上,避免头皮直接暴晒,脊梁也能遮住大半,休息了还能当扇子用,扇出的风带着竹子的清香。落灰了,直接在田头小渠里清水一冲,片刻即干。麦子收割好了,放在打麦场,帽子的作用又一次得到发挥,打麦的村民会戴上,可以遮阳挡灰;搭麦秸堆的人戴上能防住碎屑直接落到头上,甚至迷住眼睛。因此竹帽子在那个时间段不仅外面的麦客来村子里购买,附近的一些村子里的人也会用。大部分卖给了外县甚至外市的农民,少部分方便了邻村乡亲们的使用。
郁郁葱葱的大竹园发掘了坞西人的聪明才智,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村民的劳动积极性,村里几乎没有闲人。每年种上麦子后,大队都根据竹园的实际情况,一次性的砍伐成品竹子。10多根竹子用较粗的竹篾儿捆成一捆,过秤后按斤数分给预缴了竹子款的乡亲们。这时候的场面最热闹了。竹园边竹子堆积如山,村民们个个兴奋异常,因为他们从买到的竹子仿佛看到了未来一年的希望。一般是根据家庭有效劳动力购买,不然做不完,竹子也会干掉。冬季气候干燥,做成的竹帽子不会受潮发霉,因此做成后一般不会大规模的卖掉,都在等来年收麦前卖个好价钱。当然平时也需要开支,在逢五逢十王范赶集的时候也会少卖一些。在老院子住的时候,有个邻居,家里能干活的多,开支也较大。每隔一个集市都要到街上卖掉一些帽子,偏巧当家人没有上过学,不会算账。但是又不愿麻烦别人帮他算。每次帽子和帽子客谈好价格后,总是让人家先算,人家算好了。问他对不对?他就会眨眨眼睛说,不对吧?人家再仔细算一遍,说,没错啊。他会顿然大悟,哦,对着来,可能刚才我没算对。就这竟然没出过差错,好笑吧?有的半大小子和村里的姑娘们在一起劳动竞赛中,相互倾慕,竟然成为了恋人,并且敢于和不太乐意的家长抗争,最终成为一段佳话。人家是花为媒,不成想还有竹子为媒的呢。冬季的到来,竹子依然保持常青,彰显它的与众不同,下点小雪也能感受到梨花挂枝头的妙趣,但是一下大雪情况就不一样了。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这是在赞扬青松傲视霜雪的坚强品质。身处绿竹之乡,可以经常见到或多或少的绿竹园,作为"四君子"之一的竹子常常被文人寓意气节之美誉。岂不知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竹子四季常青,风雨不惧。但他就怕冬季下大雪。记得小时候,每次下了大雪之后,大队部礼堂顶上的高音喇叭就会响起,号召村民们去竹园摇雪,群众们都很积极,我们小孩子也踊跃参加,虽然有玩耍的成分在里面,却也能感受到大伙的热情。看到竹子上面的积雪在我们的摇动下,簌簌落下,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也问过家长了,不摇不中吗?天暖了不也会化掉吗?大人告诉我们,由于竹子太稠,雪下在竹叶上,多了就会低下头,与别的竹子顶部的竹枝接连,再多了,不受重压就会把竹子从中间压断,尤其是新长成的竹子,虽然形体和成年的竹子差不多,但很脆弱,大雪压顶的时候,最早先断掉。即使有的看不到明伤,长成以后也多处地方不能使用。及时摇掉上面的雪很有必要。因此连续下雪的时候,村民们有时会上午下午都去竹园摇雪,有一次甚至晚上还通知人去北竹园摇雪。村民购买竹子的钱归大队所有,最后回报给了村民,每年年终都公布收支帐,大到建筑用料、修路款,小到一张木铣都写的清清楚楚,干群关系很好。村民若是红白大事需要搭棚用竹子时,小队长开一张证明条,平时铁面无私的看竹园人都会爽快给砍几棵,且是免费的。第二年开春后不久,南北两个竹园就会封园。这个时段是新竹长出的关键时期,若有人在这里面进出就会伤害到幼竹。极个别人贪图竹笋的美味,会铤而走险翻进竹园,又害怕护园人发现。匆忙中肯定误伤不少未长起来的小竹子,对这类人发现后处罚很重也就不足为奇了。坞西村人口多,耕地少,先是编竹帽子兴起了十多年,后来坞西又创新织成燕帘出口海外。近些年,这些农产品大都退出了市场,年轻人也不再想受那个罪,大多出去打工了。竹园缺少经营萧条了好多,前几年一些村干部急功近利,想卖掉竹园,给部分村民做宅基地,好多村民联名反映到县里,后来林业局极力干涉,才没被毁掉。竹子稀疏了许多,雪天也不用再摇雪了吧?可怜了我心中的大竹园,昔日的风光不在了!好在还有乡亲时常念叨你的好。希望每次回老家还能看到你的倩影,尽可能保持我心目中故乡原状吧?
后记:党的扶贫惠农政策的春风使家乡短短几年来面貌焕然一新,新建的坞西村党群服务中心紧邻北竹园的西侧,宽阔公路的北面。面南背北,高端大气,三层办公大楼显示出了时代的信息,西面大舞台,中间广场平整美观,东北角有个小门,穿过小门,迈入竹林小道,还能尽情欣赏竹园风光,外面南北竹园的围墙也进行了美化,不仅变成了文化墙,上面有尊老爱幼的宣传画,还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大竹园又一次成了村里人心目中最亮丽的风景线。昔日的自豪感又回来了。

作者简介:梁红伟,洛宁县人。1968年3月出生,86年8月参加教育工作,中学音乐高级教师,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不伦不类。工作之余,爱四处走走,偶尔写些感悟类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