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是勤劳的坞西人成就了竹园的辉煌,还是生命力旺盛的大竹园给整个村子的人提供了摆脱贫穷的机会,几年下来,坞西村成了附近几个村子中最为富裕的村,不仅解决了温饱,而且有少许零用钱。虽然不能和现在富裕的概念相提并论,在当时情况下也算令邻村人羡慕的了。各家中的男主人拿起竹刀真正成了当家人,妇女小孩的作用也不可小觑,男人做成了竹帽子的主干骨架,妇女添枝,小孩加叶。个别家庭没有男劳力的,可以换工,甚至有的女人学会了操刀破竹篾,巾帼不让须眉。
我们小孩子自开始上学的年龄就要帮大人做些简单的活,到了四五年级的时候就基本成了家中某道程序的主力。平时中午放学和晚饭后都要分几个任务。一到星期天或寒暑假,任务就有具体规定了。别的村孩子羡慕我村孩子有少许的零用钱。我们村的孩子却羡慕周围村子的小孩不用熬夜编帽子,有大把的时间玩。受罪的日子反倒令人难忘记,现在想想却也有不少的乐趣。周末时候,天气只要不下雨,大人小孩都会带着工具到离家最近的大空场,男人占据中间最宽敞地带,便于自由发挥,小孩聚在一边,妇女聚在另一边。随着破竹的清脆声响,编竹盔和编帽盘儿的声音也相继奏响。灵巧的手指上下翻飞,这边竹盔“噌噌噌”,那边帽盘儿“仓仓仓 ”。好似一场劳动盛会,又像一曲美妙的交响曲。
我一般是编帽盘儿的,周六周日每天的任务是25个,顺利的话,下午四五点能完成。那时就可以出去玩了。可能家长也是考虑了孩子们的承受能力,留下余地让孩子们能玩一会儿。若完成得早,还会鼓励再做5个达到30个,会奖励个一角两角的。可别嫌太少,那时一角可以买10个水果糖呢?而那些妇女和半大孩子要做到天黑才结束呢!时间长了,一些劳动能手就产生了,就拿我常编的帽盘儿来说吧,一些妇女和较大的孩子,一天能编六七十个,平均8分钟能编一个,而我则需要15分钟。母亲是一个很能干的人,除了破竹子,其余的工序都很熟练。她的速度也能达到8分钟一个,但中间还需要给全家人做饭,周末同时编帽盘儿时,她能达到50个。看她做活,就是一种享受,只见帽盘儿飞转,竹条闪舞,一根长长的竹篾在她手中瞬间消失,竹帽的长度一眨眼的功夫增加两公分。但这种机会不多,我们分工不同少有撞车的时候。只有竹盔扎堆了,又没别的活时,才能看到她精彩的表演,后来我学会了做竹盔,打帽顶。可惜时间太短,没练成手就外出上学了。也许苦难的经历给了我学习的动力,也许坞西村嫌我手慢不合半大小子做活的节奏,终于让我在15岁时离开了给我深刻记忆的故乡。
印象中的坞西大竹园的竹子个体较大,色彩翠绿,不同于其它观赏的小竹林,每棵成竹大都在七八斤到十七八斤不等,甚至有的要有20多斤,高度基本相同,6至7米的最多。这样的竹子最适合做竹帽,脚料少,卖相好。上小学的我总觉得生长在这个村子有很多优待,我的记忆正好见证了村里的辉煌,六岁入学的我每天上学堂都要看到大队在建房,打地基全靠人工抡木夯,那时的口号声震天响,问家长才知道大队要建大礼堂。二年级时礼堂落成,是我认知中最大的房子。就现在的眼光来看,规模也不算小。礼堂全长80米,宽30米,高8米。可以容纳全大队2000多口人开大会。礼堂正门口面向东方,门口就是通往学校的道路,除正门外两边各有一个侧门,平时不开,只有集会或春节期间里面演电影唱大戏时才打开。正门上方七个红色大字具有时代感:坞西大队俱乐部。可能是水泥做底,红漆涂之。上面雕刻一幅宣传画,是一个浓眉大眼的汉子双手举着大锤,一个红脸膛的妇女手中紧握钢钎专注的对准地上不规则的石块,很具有时代的烙印。每次大队有大事时,大人们都要来新建的大礼堂开会,小孩子们也往往会来凑热闹。记忆最深的是毛伟人逝世后,礼堂正门里面搭了临时灵堂,上面悬挂他老人家的画像,周围扎满了松柏枝,并摆放了许多大花圈,每一批进去吊唁的人出来后都哭的泪人似的,我问爷爷这是咋啦?爷爷告诉我最亲的人去世了,这时候淘气的我们都变很乖了,出来进去脚步都变轻了很多。
大礼堂的建造经费大都来源于每年的竹子的收入。后来每年春节大队就连续公演五天电影,每天三场,这可乐坏了村里的孩子们。由于没有其它娱乐活动,吃了饭就早早到礼堂占位置,其他村子里的人也都赶老远来看,下午的这场人最多。远处的早上来不到,晚上结束后回去较晚。但对于孩子们丝毫不受影响,村里的孩子都有一定的自豪感,别人一问是哪村的,就会理直气壮的回答,坞西的。那些孩子就会很羡慕,性格开朗的甚至会说,咱们以后就是哥们了。你想啊,和坞西的孩子们交好,春节电影十五唱戏,考上初中还得来这里上学,有几个朋友会有多神气!坞西村的中学是附近几个村子唯一的联办初中,之所以建在这里除了地理位置外,经济较好也是一个缘由,每至期末或者过大节,大队干部都会到学校进行慰问,支书村长一般都对这事慷慨大方,协调其他几个村给老师们送点温暖,每次坞西村都出手最大方,还是因为村里有竹子,每年都有固定的收入,干部说话就有底气。
说来也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策放开,农民可以自由出卖农产品。坞西的竹子也真正成香饽饽了。多的时候每年出成竹30万斤,村里的收入多了,学校也办得更好了。81年县里开始有中专名额,全县20多个指标,坞西中学当年就考上一个,次年又考上一个。83年洛宁师范首次从初中生中招生,加上中专当年全县共有50个指标,坞西作为一所联办初中,一次就考上两个中师、一个中专,在全县同类中学中放了个卫星,之前考上的5位同学4位都是坞西本村人,村里人都说是沾了竹子的灵气呢。

作者简介:梁红伟,洛宁县人。1968年3月出生,86年8月参加教育工作,中学音乐高级教师,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不伦不类。工作之余,爱四处走走,偶尔写些感悟类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