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诗》
一一 诗论之四
文/若 冰
如何判断一首诗的平庸或优秀?
自从我国《诗经》问世以来,无论古体诗,近体诗还是新诗,再多的流派也难脱离或“家国情怀”或“个人情趣”之两大类。而诗的“情”,“理”,“象”三大要素,则是诗的支柱。诗称其为诗,就凭“以象蕴情,以情喻理”。有理无象是口号,有象无理缺灵魂,有象滥情则是无病呻吟了。
著名已故诗人江国真,把判断文学作品(当然包括诗)的优秀与平庸,归纳成三条标准:通俗易懂,有丰富蕴涵,引发广泛的共鸣。著名作家,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叶延滨,对判断好诗的标准,也提出:诗的指向要向上,向善,向美。真正的诗人应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诗风。
由于时间所限,不便于全部展开述说,仅举几例:
(一)通俗易懂,指诗的语言要紧贴地气,而不是越“文绉绉”越好,更忌讳用生涩冷辟的词语。简而言之,如果让读者捧着字典才能读懂的诗,肯定难以流行,更难以受广泛欢迎的。由此可见,凡是流行的,肯定是通俗易懂的,而凡是流传的,肯定是曾经流行的。
(二)有丰富的蕴涵,又从另个侧面指出诗的特性,通俗易懂不等於直白地说出要说的话。诗,是一种“隐藏文学”,就好比把盐融解在水里,喝起来“叭哒叭哒"嘴,感觉出咸,但又看不到盐。这“盐”,就是作者要表达的“志”,也就是“理”。而“水”,则是作者借喻的“形象”。一首詩的“理”,直白地显象在表面,作者不给读者“叭哒”嗞味的联想和体味空间,那读者一眼看穿,也就一翻而过啦。因此,宋朝著名诗人陆机的“笼天地於形内,挫萬物於笔端”,成为后人学写诗的座右铭。
(三)引发广泛地共鸣。写出的诗,绝大多数是给别人看(听)的。不动“情”,不写诗。写出的诗,首先要感动作者自己,其次要感动更多的读(听)者。如果只有作者自己感动落泪,而多数读(听)者无动于衷,那只能是“黛玉葬花”。优秀的诗,肯定是达到以上标准的,所以很容易流行。凡是流传的优秀诗句,肯定是流行的。
如何理解叶延滨讲的“三向和健全健康”呢?仅以陆游和毛主席所填的同一词牌《卜算子、咏梅》为例。陆游的咏梅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毛主席的咏梅,反其意而用之: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同一词牌的咏梅,都是通俗易懂,都有丰富的蕴涵,但引发的共鸣就截然不同啦。为什么呢?一株梅花两度吟,放翁悲昏润芝晨。争春报春差一字,意境品文更品魂。为什么中小学生的课本里,没选陆游《咏梅》呢?就是缺向上和诗风的健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缺正能量。
判断一首诗的优秀与平庸,固然与读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密不可分,也与读者的人生经历和视角不同存有差异。但以上标准却是客观的,也可以说是文学艺术界己有定论的啦。
以上个见,仅供参考。
作者简介:姚宏兵,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科尔沁作家协会副主席,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