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多年前我在县一高读书时,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白胜民先生是一位刚从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热血青年。他在教课之余,引导我们进行文学创作,组织创办了“太阳风文学社”。 并不时邀请一些县内文化名人到课堂讲创作体会,王照吉便是当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位。从那时起,我知道他是我老师白胜民的乡党,是我县一位知名的剧作家,创作了《还魂曲》、《柳荫会》等剧本。直至今日,还记得他给我们上课时讲的“看戏的是憨子,唱戏的是傻子”那句俗语。

后来,我便留心起这个高个头,谈吐不凡,看起来文质彬彬的洛宁文化名人来。我发现无论是我县大小文化艺术比赛,他坐在台上当评委,还是元宵节社火观礼台上他当指挥;无论是神灵寨、绿竹风情园对景物构思命名,还是广场上晨练打太极拳;我都能准确的认出那人就是文化名人王照吉。可是我这位平民百姓,虽怀着对文化的敬仰,却无缘结识这位竹乡文化名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对王先生的钦佩之情与日俱增。

十多年后,居住在县城里的王协王氏宗亲搞联谊,在联谊会上,我惊喜的发现了他那熟悉的身影。族人相继自我介绍,当轮到他时,他极其简单的介绍了几句话,而对他的工作成绩却只字未提。我很吃惊!一惊他居然也是我们的族人,二惊他年龄较大,居然和我同辈。由原先的敬仰,到“一家子、自己屋大哥”令人喜出望外!一下子感情距离便接近了许多。他朴实,没有哪种文人高士的派头和架子。他谈了对族人联谊的看法,主张聚会不宜过多,重在鼓励帮助族人共同发展。他的观点深得族人的赞同。
以后,无论是家族聚会还是路上相逢,我们兄弟便会互打招呼,谈论一些家常,交流一些文事。听他的谈话,如沐春风,常能给人智慧的启迪和知识的陶冶。

但此时我对他整个创作历程却依然没有整体的认识。直到2013年秋天,听族人说照吉兄生病从郑州住院归来。我们在一个周六的中午共同到他家探望,可能提前有人联系,他早早在家等候,还准备一大桌子菜肴,茂林修竹的院内,三面是镶嵌于墙体的名人书法刻石,加上花草和菜畦,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我们不禁为照吉兄哪种杜甫当年定居四川成都草堂时迎客的虔诚所感动,并不由自主的产生了浓浓的诗意。大多数族人留恋于院内的景致,以至于照吉兄几次唤族人进屋,仍有几人徘徊在院内,不肯进屋。照吉兄气色红润,再加上老嫂子的悉心照料和调养,丝毫不显病态。沏茶倒酒让菜,忙的不亦乐乎。“做客一瞬,族情万年”在这里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照吉兄对族人来访的重视,我们不忍心让这位年仅古稀,带着病体的老哥为我们忙前跑后,几次起身要走,都被他的诚挚和厚意而挽留。有幸的是临走时族人获得了他出《王照吉剧作集》两册,可谓人人不虚此行,获益匪浅。

我用一周的时间拜读完照吉兄的作品,对他生平、作品和社会贡献有了整体的认识。 族兄王照吉,谱名王家彩,由于受家庭出身的影响,才华横溢的他高中毕业,因故不能继续考学深造,返家为生计所迫,说过书,唱过戏,当匠人,泥木两做,骨髓里的艺术细胞,难掩他创作的激情,在报刊上发表《借驴》、《明灯高照》等独幕戏,已引起作家杨澜春等人注目。十年浩劫,被迫辍笔。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公主政,万物复苏,重新点燃了他创作的激情,也进入他创作的高峰期,由于农村生活积累了深厚的生活素材,他以写农村题材的戏曲见长,《孝子传奇》、《柳荫会》《、马大哈盖房》广为传唱,鼎作《还魂曲》连演千场以上,好评如云。
聪明睿智的他也颇具组织领导才能,曾任县文化局剧目组长、县剧团团长、县文化馆馆长、县艺术研究室主任等职,并创办民办中学艺圃中学。同时,每年县里的大型文艺晚会、重大文化节会活动,包括旅游开发、导词撰写,从策划,到组织、导演,都耗费了他大量心血和精力,对我县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照吉兄可以说四者得兼。 治家教子有方,子女中有国家级书法家,大学教授,有军营中的师级军官,有深得他衣钵真传的剧作家。真可谓书香门第,其乐融融。治国有术,办剧团、办学校有声有色。一介文人,躬耕文艺,写下大量的戏曲作品,感召人,教化人,用笔用戏为天下太平尽书生职责。关中夫子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族兄王照吉在几十年的创作实践中,用作品,用人品,用贡献和价值,彰显了书生本色,实现了人生价值,一世无憾矣!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祝族兄照吉康健,吉祥!

作者简介:王嘉飞,王范人,祖籍城郊王协村,黄埔抗战老兵后裔。洛宁县卫健委职工,爱好文学书法,曾有作品在《新洛宁》、《县城经济》、《书城》、《牡丹》杂志上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