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位于旧金山湾的天使岛见证了20世纪上半页一段令人心酸悲愤中国移民历史。而诗歌与历史,两者合璧,便成就了这部《埃仑诗集:天使岛上中国移民的诗歌与历史,1910-1940》。《枕底无花梦不香:天使岛中国移民的诗歌与历史》(荣立宇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由华盛顿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埃仑诗集》第二版为底本翻译而成。

译著推介
《枕底无花梦不香:天使岛中国移民的诗歌与历史》
荣立宇译
出版发行:浙江文艺出版社
字数:300千字
版次:2019年5月第1版
书号:ISBN 978-7-5339-5645-5
定价:98.00元

译者简介
荣立宇,河北廊坊人,文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典籍翻译、诗歌翻译。爱好读书、旅行、写作。现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译著2部,发表散文与诗歌若干。
内容简介
位于旧金山湾的天使岛见证了20世纪上半页一段令人心酸悲愤中国移民历史。在美国政府《排华法案》的影响下,前往美国追寻飞黄腾达梦想的中国移民在入境之前被困囚于此,接受当局的身体检查与反复盘问,等待着入境申请的批准。他们在天使岛上经历了许多苛刻对待,能否入境还在未定之天,对个人遭际的伤感,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对排华政策的愤怒,不时涌上心头,无从排遣者,便将这些情绪化作诗歌,刻于墙上。这便是天使岛中国移民诗歌的来历。20世纪40年代,这些诗歌被人发现后在美国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反响,麦礼谦、林小琴、杨碧芳等人在这些诗歌的基础上找到曾经天使岛的当事人,对他们进行了口述历史访谈。这便是天使岛上中国移民历史的渊源。诗歌与历史,两者合璧,便成就了这部《埃仑诗集:天使岛上中国移民的诗歌与历史,1910-1940》(以下简称《埃仑诗集》)。
《埃仑诗集》不属于畅销书之列,却在美国文学、美国历史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纽约时报》的弗雷德·费雷蒂(Fred Ferretti)对此书的评价是“容量精致、设计美观、插图得体、里面由天使岛无名诗人创作的诗歌令人荡气回肠。”1982年,哥伦布前基金会(Before Columbus Foundation)在为本书颁发美国图书奖(American Book Award)杰出文学贡献奖时,曾给出这样的评价,“《埃仑诗集》在编辑与展现方面,在赋予更加恢弘的美国历史以意义与能见度的图书中间堪称标杆。”1993年,天使岛诗歌入选美国文学经典,其中十三首诗歌被收入供全美大中院校学生阅读使用的《美国文学选集》(第二版)。出版以来,《埃仑诗集》已经成为亚裔美国群体研究、民族研究、美国移民历史研究、美国文学阶层研究等领域的文学样本。天使岛上发生的故事也开始走进公立学校社会科学方面的教材。
更加重要的是本书对于美籍华人社区以及整个美国所产生的影响。本书通过将美国种族排斥与非法移民的秘密公之于世,完成了对于曾经的天使岛被囚人员的精神净化,同时也让这些人免除了非法移民的罪责。这本书使有过天使岛经历的人群得到法律的认可,从此以后我们的父母提起这段移民往事也不再羞于启齿、三缄其口了。至于这些人的子女——在种族排斥的阴影之下成长起来的一批人,《埃仑诗集》则鼓励他们继往开来,与先辈过去的移民经历达成和解,为自己的民族传承而骄傲。对于美国社会其他族群而言,《埃仑诗集》成功唤起了人们对于美国移民历史中耻辱一页的瞩目,同时也让人们注意到防止历史重演的必要性。2009年奥巴马总统就移民改革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到了天使岛上发生的故事,2012年美国国会就《排华法案》正式道歉,都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枕底无花梦不香:天使岛中国移民的诗歌与历史》(荣立宇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由华盛顿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埃仑诗集》第二版为底本翻译而成。




本书目录
前言
致谢
引言 《排华法案》阴影下:天使岛上的中国移民
诗歌
壁上所刻:天使岛上中国移民的诗歌
远涉重洋:1-22
羁禁木屋:23-64
图强雪耻:65-90
折磨时日:91-112
寄语梓里:113-135
木屋拘囚序:165
爱丽丝岛上的诗歌
英属哥伦比亚域多利埠的诗歌
口述历史
“听我讲”:天使岛上中国移民的口述历史
林锦安与林齐高:跨越太平洋的父辈
黎炳:一位商人的“假仔”
谭业精:“讲心事”
刘罗氏:“当初就是如此”
黄太太:“早知道要过这种日子,我就绝不会来这里!”
厨房杂工麦松年:“‘轰’一下子,他们就吃完走人了!”
司徒氏:有关生存与希望的故事
黄拱照:一个有中国人本色的汉子
口译员李华镇:“一定程度的公平”
阮兰香:“无金可淘”
郑文舫:金山客的自述
谢创:囚禁天使岛
余达明:“只因中国彼时国弱民贫”
刘衮祥:“为什么?”
李寿南:“我们的身份属实,没有必要害怕什么。”
移民检察官埃默里·西姆斯:“公平处理”
莫景胜:“只好保持乐观态度”
谢侨远:“被当作二等公民”
李佩瑶:“眼泪成一碗多”
附录
天使岛上中国移民申请人被拘留时间(1910-1940),
以及天使岛上中国移民申请人被驱逐及上诉情况(1910-1940)
参考文献
关于编者
译后记:一枕金山梦,几多未了情

天使岛诗歌举隅
第32首
西风吹动薄罗裳,
山坐高楼板木房。
意好子娘云欲远,
月明偏受夜更长。
床头有酒心长醉,
枕底无花梦不香。
一幅幽情何心寄,
全凭知己解凄凉。
第38首
壁上题诗过百篇,
看来皆是叹迍邅。
愁人曷向愁人诉,
蹇客偏思蹇客怜。
得失岂知原有命,
富贫谁谓不由天。
此间困处何须怨,
自由英雄每厄先。
第105首
读罢诗书四五担,
老来方得一青衫。
佳人问我年多少,
五十年前二十三。
口述历史节选
郑文舫:金山客的自述
编者注:郑文舫于1913年7月9日生于香山县隆都镇庞头村。家里有四个孩子,他是唯一的儿子。郑读过八年书,后来找到一条门路前往金山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买到移民证件,获得了新的身份——美国公民苏庄翁之子苏索舫。1931年,郑登上麦金莱总统号,前往旧金山。抵岸之后,他在天使岛上遭遇了“粗暴的对待”,先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受到现实的碰撞,他才猛然间如大梦方醒。他在天使岛上被囚禁了三个月,愤怒之中,他决定给家里写信,陈述本事。多年之后,他说道,“我想让我的同学们都知道,美国并非世人想象中的天堂。实际情况是,我们在这里饱受屈辱。”他的文章《一个金山客的独白》在书桌上放了四年之后他才决定寄出去,并没有想到上海的朋友会把这篇文字投给《人间世》这份刊物。 这份讲述中国移民如何回应其在天使岛被囚经历的第一手材料饱含深情,弥足珍贵。郑当时考虑在自己的文章中援引五首天使岛诗歌,因此这篇文字也就成了天使岛诗歌最早的几种出版物之一。
郑文舫不仅把他的这篇文章推荐给了我们,而且还向我们展示了写有天使岛诗歌的笔记本。被囚天使岛期间,他从营地墙壁上将这些诗作精心抄录下来,凡九十九首。1976年,我们有幸访问了他。他对我们说,“天使岛的墙壁上但凡是手够得到的地方都写满了诗歌,甚至连厕所的墙壁上也不例外。”郑还记得当时抄写这些诗歌时感到万分悲苦。“这些诗歌算不上伟大的作品,”他说,“但是这些诗歌饱含着真情实感。”
外国轮船驶入港口时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每当这个时候,人们总会在乘客之中看到那些发了洋财以后衣锦荣归的同胞。他们的手提箱里装满了外汇。这些钱可以使他们在荣归故里之后舒舒服服地过日子。他们还会谈谈在金山的见闻,炫耀一下自己的财富。这让每个人都十分羡慕。我也一样,抵制不了发财的渴望,有一段时间,我特别期望能够有机会到国外去闯荡一番。
时光荏苒,梦想还没来得及实现,我就已到壮年。在世界范围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之下,钱也成了极度缺乏的商品。我的脑子一直琢磨着离开家乡外出谋生的事情。三年前,夏至时节,也正是杏子成熟的时候,我花了一大笔银元,购得一个前往美国的名额。第二年夏天,荔枝当令的时节,我离开了故土,告别了我深爱着的父母双亲。
从中山到香港只有几个小时的车程。美国驻香港领事馆规定所有前往美国的人员必须在离岸之前进行免疫与体检,并且至少提前半个月提交相关报告。我们按照规定接受了免疫与体检,清除了体内肮脏、有害的东西,身体变得清洁、卫生之后,我们就可以前往干净得无以复加的美利坚合众国了。一心憧憬美国经济的繁荣,我像其他同胞一样,甘心情愿地接受了这一荒唐的安排。那会儿我仍然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我们乘坐的轮船在海上乘风破浪二十天后终于靠岸。接受过移民检查之后,那些经常出入境的归国金山客很快就离开了码头。我们这些初来乍到者则登上一条小船,被送到了金门里面的一个岛上。据熟悉这里情况的人说,那里是移民过境所,中国人到岸以后都要去那里走上一遭。
我们自从登上小船那一刻起就失去了全部的自由。美国人把我们当牛一般对待。那些绿眼人肯定是觉得中国人是猪、羊的后代。我肩上背着一个包袱,手里提着一个箱子,被狼一般的美国人驱赶进了移民过境所。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了下来。反击?根本没有机会。我刚刚抵达这里,尚不通晓这里的语言,这让我如何是好?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被关到一个小房间里,周遭遍布带刺的铁丝网。他们的意图十分明显,可是给出的理由却是将我们抵达的情况向上司进行汇报的过程中必须要这么做。就在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国家与人民是多么的无助,而自己所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不可知、不确定的未来。想到这些,愈发感到难过。不久前我们还像是一群牛,任人驱赶,现如今我们更像是倒了霉困在笼中的鸟儿,待人杀戮。
……
谢侨远:“被当作二等公民”
编者注:谢侨远是我中文学校同学谢咏慈的父亲,是格兰特大街M&J儿童用品商店的店主,还是以其亲中立场而闻名的政治活动家。我们都喜欢叫他谢伯(谢伯伯)。1913年,谢侨远出生于开平县潭溪村,家中有四个孩子,排行老二。他还是小孩儿时,父亲就前往美国了。谢侨远的父亲在旧金山学习饭店经营,随后在亚利桑那州的普莱斯考特开了一间邦同饭店。他中国的妻儿汇款,维持家里的生计,供谢伯在广州上完了大学。那个时候,日本已经全面侵华。谢伯认识到这时应该前往美国发展。谢伯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华人移民的历史十分了解,他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在天使岛上一个月的见闻经历,不仅如此,他还用毛笔为我们这本书的封面与标题页提些了中文书名。
1938年我刚刚从中山大学毕业,日本人开始轰炸广州,中国山河破碎。我们很担心家里与美国的联系会就此中断。要是收不到父亲寄来的钱,我们全家就会饿死!于是我便给父亲写信让他安排我前往美国。他本来计划等我上完小学就托人把我接到美国去,但是却从来也没能够抽出时间来处理文书事务。
在那个时候,由于《排华法案》有效地遏制了中国妇女移民美国以及在美国组建家庭的情况,因此在本土出生的美国公民不太多。1906年旧金山发生地震,随后火灾烧毁了市政厅所有的出生记录,这样一来,只要有人向当局提出出生公民权申请,移民局都不得不予以受理。于是我父亲就向当局报称我在美国出生,这样我就可以凭借美国公民子嗣的身份前往美国了。
但是,由于四邑地区当时正在遭受日本人的进攻,我们一家不得不先乘小船逃到澳门。我们在澳门停留了三四个月,在此期间,我到香港去处理一应文书事务。在那个时候,这些事情不必经过美国驻香港领事馆。做父亲的在美国这边提交一份宣誓书寄到香港,你就可以凭借这份宣誓书购买船票了。我让金山庄帮我搞到船票。我要只身前往美国,家里的其他人则要继续在澳门生活。
在儿女移民美国之前,做父亲的一定会寄来一本辅导手册。为了谨慎起见,他通常会托某个人当面转交。但如是他行事仓促的话,就只能邮寄过来。辅导手册上的内容涉及到你的家庭关系、故乡村落的布局以及家庭居住的情况。你要是能够把所有答案记住,就应该可以通过官方的审讯了。但是审讯非常棘手,更要命的是有时他们会避开那些基本的问题不问,专问些这样的问题,如“你家的钟挂在什么位置?”“照片里都有谁?”等等。因此,要是移民局的官员想要难为你,那简直轻而易举。要想准备的万无一失根本不可能。移民局发现中国移民申请人大都弄虚作假,于是他们就追加更多难以回答的问题。因此,美籍华人对于这些问题了如指掌,移民申请人与证人有可能被问及哪些问题,该如何详细作答,都被他们一一记录下来。你收到辅导手册以后,就要计算多长时间可以把书上的内容记住,然后据此确定出发的日期。就我而言,那本辅导手册上的问题与答案加在一起有十几页,所以我大概需要一周时间。很多人随身携带着辅导手册,但是他们都知道,一定要在抵达夏威夷前把它扔到船外,或者把它撕碎扔进马桶用水冲走。
……
译后记
一枕金山梦,几多未了情
——《埃仑诗集》译后
诗云: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王勃,《滕王阁序》)
曾几何时,中国的先民出于种种原因,开始向海外拓展群族的生存空间,谋求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于是移民海外的浪潮此起彼伏,从未消歇:下南洋、赴金山、渡东瀛、闯拉美。几经辗转、历尽波折,终于在异地他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多少代之后,华人在人种分布方面的世界格局渐成规模。正如俗谚所说: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的踪影。
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上半叶,中美两国的局面形同天壤,不可同日而语。大洋此岸正经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动荡的时局、频仍的战乱,令国人的生活贫困潦倒、举步维艰,迫不得已,许多国人将渴望生存与发展的目光投向海外。而大洋彼岸,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正在崛起:美国的西进运动风头正劲,淘金热更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大批追梦人前来。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多华人怀揣发财致富、扬名立万的美国梦,背井离乡,跨越重洋,来到这片十分陌生的国土,无论是参与修建太平洋铁路还是在淘金热中浪迹浮沉,无论是在庄园工厂默默劳作还是积极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些都构成了中国人海外移民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诚如鲁迅所言,许多梦境“颜色许好、暗里不知”。国家积贫积弱,国民在外自然饱受歧视、多遭屈辱。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政府将华人视作“劣等民族”,将华人的涌入看成“黄祸”,于是出台了一系列的排华政策,针锋相对、步步紧逼。按照法律规定,中国移民在入境美国之前需要前往天使岛移民过境所接受移民局官员的问讯,合法者获准入境,非法者则被驱逐出境。
天使岛位于旧金山湾内,毗邻恶魔岛,本为一天然岛屿,自从被当局辟为移民过境所驻地,于是成为早期中国移民入境美国之心酸历史的见证地。
排华政策执行期间,多少中华儿女,为美国梦所吸引,抛家舍业、举债经营,只为前往心目中的圣地打拼,他年出人头地、衣锦还乡。欣然前往,熟料尚未入得国境,既已身陷牢狱。至此,个人能否获准入境,全然不能自主,只能听天由命。
幸运者,几日之内即可获准入境;不幸者,须有数月的煎熬方得入境;更有不幸者,在岛上被拘禁一年有余,仍难逃被遣返回国的命运。
天使岛上的日子颇为难熬——人身自由受到限制、饮食起居非常糟糕、种族歧视比比皆是、个人前途难以预料,给人的感觉正像是进退维谷、在劫难逃。
困囚于此的中国人,受教育程度良莠不齐,但无论是熟读诗书,还是粗通文墨,由于一时间千头万绪、百感交集,却又无处释怀者,于是便开始临风吟哦、面壁题诗,以之排遣,借此抒情。壁上题刻,日积月累,林林总总,渐成规模。
通观这些题刻,不难发现,其中多为去国怀乡、思念亲人的主题,如“离时父母恨忽忽,饮怨涟涟也为穷”,“家人切望音信寄,鸿雁难逢恨悠悠。”亦有忧国忧民、感时伤世的叹息,如“我国图强无比样,船舶岸边直可登。”“究因外债频频隔,逼监财政把权拿。”[1]103既有振兴中华、发愤图强的呼喊,如“几时策马潼关渡,许我先扬祖逖鞭。”“国弱亟当齐努力,狂澜待挽仗同群。”亦不乏他年得志,誓扫匈奴的心愿,如“倘若得志成功日,定斩胡人草不留”“男儿十万横磨剑,誓斩楼兰辟草莱。”真可谓是字字含悲,句句啼血。
若从文学价值、艺术水准两个方面着手分析,这些题刻诗歌未必是乏善可陈;但是若从历史研究、文化人类学两个领域进行考察,这些作品则可谓是价值巨大——它们记录下早期中国移民入境美国的心路历程,对于研究早期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华裔族群在世界范围的迁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如此重要的内容却险些被历史的尘埃淹没,几成绝响。它们得以刊行出版,流通于世,实在是几经周折。
1941年,天使岛移民过境所交给美国军方管理,被辟为日本战俘拘留营地。岛上所有建筑重新粉刷一新,未过多久,粉壁之上又被日本战俘的二度题刻填满,自此原先的国人题刻被掩埋在墙壁的夹层之间。1943年,美国的排华法律被废止,天使岛作为移民过境所的历史更是渐行渐远。待到拘留营地撤销之后,天使岛又被辟为州立公园,向海内外的游客开放,这时岛上的旧建筑大多被拆除,许多旧日诗篇从此烟消云散。
幸有郑君文舫(Smiley Jann)、余君达明(Tet Yee),曾于昔日被囚之际记录下壁刻诗歌若干,具体数字为前者92首,后者96首(其中78首为两份手稿所共有者)。及至天使岛旅游开发,大拆大建之际,又有部分带有题刻的断壁残垣重见天日,旧手稿与新发现,合二为一,辑成一册,得诗凡135首,构成目前诗集所收录诗歌之规模。
又有麦礼谦(Him Mark)、林小琴(Genny Lim)诸君对这些诗作进行了仔细的考证、详细的注释,并将全部诗歌译成了英文,这对于不通中文的华侨第二代、第三代、第N代通过这些诗歌了解这段历史来说无疑是一件极大的功德。
虽然诗集已经自成规模、别有意义,但是麦、林诸君并未就此止步。他(她)们又从天使岛曾经的被囚人员中遴选出地位不同、身份有别、视角各异的20位人士(其中包括15位男性、5位女性)——其中既有华埠大亨,也有市场小贩,既有共产人士,也有移民官员,既有餐厅帮厨,也有庭审译员,既有家庭主妇,也有神职人员,对他们进行口述历史访谈。通过聆听他们对于陈年旧事的详细描述,走进他们当年今日真实的内心世界,希冀能够全方位、多角度、较客观地还原那段尘封往事,再现早年间中国移民族群入境美国过程中以及之后在美国社会打拼的辛苦遭逢与心路历程。
口述历史访谈是晚近才开始逐渐进入学界主流的研究模式。它可以弥补既往历史书写中宏大叙事模式之不足,更能呈现出大的时代背景下那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与是非恩怨。聚沙成塔、点石成金,众多小人物的口述经历叠加起来,再经过专业人士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口述历史访谈作品即可构成与宏大叙事类型之史书相得益彰、相映生辉的另外一种历史书写成果,对于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某段历史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事实上,《埃仑诗集》中的口述历史部分不仅为我们再现了早期华人移民在天使岛上的悲惨遭遇,心绪忧思,而且还触及到获准入境的中国移民在美国社会上打拼与奋斗的历历往事,以及他们与故国乡土之间无法阻隔的情感羁绊,与家乡父老之间割舍不下的血脉牵联。因此说,这批人虽然游走在中美两国之间(物理上兼/或心理上),却又多半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们即使已经在美国社会落地生根,但在内心深处依然是心系祖国的中华儿女。
然而按照司马迁的说法,有道仁人尚且遭灾,何况久涉乱世之末流中材?(见《史记·游侠列传》)伟大人物的命运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卑微无助、默默无闻的芸芸众生。他们当初或许有过衣锦还乡、骨肉团聚的美好愿望,但也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大时代中的无足轻重与无能为力”。
于是历史上常常会上演类似这样的场景:故乡亲人盼望海外游子早日平安归来与家人团聚,望断天涯路,却总是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然而待到海外游子真能如愿以偿回归故土探亲访友的时候,结果却往往是与亲友阴阳两隔、缘悭一面……面对此情此景,敏感的读者自然难免会生发出无限的慨叹,正所谓:几许离愁,剪不断、理还乱;多少情债,偿不清,了仍在。
或是如此的一幕:丈夫远在异地,妻子身处家乡,中间隔着浩瀚无边的太平洋,丈夫在彼岸沦为“鳏夫”,妻子在此地成为“怨妇”,留下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终于此情无计可消除,唯有编成歌谣,唱响心声。听一首“别乡井,出外洋,十年八载不思乡,柳色灿灿陌头绿,闺中少妇恼断肠。”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质言之,《埃仑诗集》合天使岛题壁诗歌与亲历者口述历史访谈于一集,不仅对于历史研究、文化人类学考察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国人正确看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读罢掩卷、不禁感慨万千;抚今追昔,许我略加对比:时光流转到了二十一世纪,昔日的美国梦似乎已经成为明日黄花般的话语,如今的中国梦愿景正在日渐一日清晰。在梦想的花开花落之间,在国势的此起彼伏之际,变了的是海外赤子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誉,不变的则始终是中华儿女对于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的深切期许。
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编委会名单
佛教总顾问
照圆(智华)老上师
文化总顾问
傅天琳女士
法律顾问
徐延爽律师(女)
文化顾问
任立
大卫
刘枫
张富英
李成虎
宋彩霞女士
昳岚(张华)女士
金铃子(蒋信琳)女士
梅依然女士
路军锋
白恩杰
文殊
刘志成
王平华女士
石天
大枪
王永纯
名誉总编辑
子磊
高彩梅女士
罗晓红女士
高巧玲女士
原野
田诗范
总 编辑
释圣静
执行总编
琚 雪女士
常务副总编
郭淑萍女士
副 总 编
沙从兵
名誉主编
德肋撒.李女士
付海平女士
主 编
杨琀
常务副主编
石头汤女士
副 主 编
张新锐, 向思治
佛教文化国际交流部
主任:王磊( 宛城卧龙)
副主任:邹中海,陈金茂
责任编辑:柴义叶女士(一念花开)
简介
释圣静:俗名叶小兵。1971年生,现为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总编辑。《已出版诗集《月印无心》《乐道》。
曾在上照下圆恩师座下修习礼法;曾礼山西省长治市郊区同兴寺住持上觉下空为授业恩师;在山西太原崇善寺住持上法下海恩师座下剃度出家。

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
由月印无心QQ空间、月印无心直播间,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微博,月印无心微信公众号,以及《妙笔生花文化网一一月印无心佛教文化专栏》,都市头条‘太原头条.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共同组成。 作为《作家报》《长河诗歌》,《天涯诗刊》的编辑巜追梦》杂志主编和大家文学网管理员的圣静师父,有向《作家报》《长河诗歌》巜追梦》杂志等合同作单位组稿和初审稿件,以及向《天涯诗刊》等刊物与网选发刊用文学作品的职责和义务!(无稿费,投稿视作同意使用)。
版权声明:本平台的图片和音频,以及视频等,除了注明作者名称的外,其它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作者文责自负,与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无关!
温馨提示:本平台及释圣静所推荐的所有平台,为佛教文化或者文化公益平台。(本平合作单位有:《作家报》《天涯诗刊》杂志社,《长河诗歌》杂志社,《追梦》杂志,大家文学网,等均无稿费!凡投稿者视为同意本规则!
转载请注明来源: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及作者!报刊杂志(选集)等选用,请联系作者和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违反上述声明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总编联系QQ邮箱:2649203026@qq.com
微信号:q18100347582
微信新号:q13389616903
QQ:2649203026
博客地址是:http://blog.sina.com.cn/u/6823737399
中国诗歌网主页地址:http://www.zgshige.com/c/2017-08-07/39816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