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与文化
文 我心向往
我的学历不高,这使我在刚刚开始的工作生涯中时常感到自卑,每每看到身边那些上过大学的天之骄子们围坐在一起高谈阔论、抨击时政,畅谈国事,羡慕、嫉妒和失落等多种复杂的感情便会在心底油然而生,倘若他们中间的某位因情绪高涨,随意甩出诸如“没文化”等词句,我便会自行拾来,心中不免隐隐作痛。于是我利用一切机会多看书,多写文章,以期迅速提高自己的文化,但如同无法改变自己的家庭出身一样,始终没有甩掉“没文化”的帽子。在我的潜意识里,学历越高,文化越高的思想根深蒂固,而这对工作、学习和生活都有久远的影响,像一只无形的翅膀,载着你越飞越高。
某日,读得前辈作家梁晓声先生的一篇论述文化的文章,梁老师认为所谓文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独立名词,它可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这四个方面的品质,才能称得上有文化。梁老师对于文化的认识与我想法大相径庭,这使我愕然,仔细品味,顿感其思想如此深刻,对文化的内涵描述如此精辟。于是我便顺着梁先生的思路,大胆的对所谓文化进行剖析:一个人的文化既非先天而生,又不是离开血肉之躯的身外之物。而后天的培养、熏陶也不是具备文化的必须前提。文化储藏在你的心中,闪动在你的眼里,流露在你的言行中,毫不掩饰地展示你的学识、品行、性格、品味等等;文化还是一面无情的镜子,无时不刻地表现着你学识的深与浅;趣味的雅与俗;思想的保守与超前。它所绽放出来的神采,足以让我们清楚地看清你面前的每一个人。人的文化与学历几乎没有必然的联系,学历仿佛是一棵树干,在不同的环境下,土壤、气候、温度可以使树干长得高或者矮,粗或者细;而在树干上精雕细刻的优美造型就如同文化,树干再粗、再高大,没有后天雕刻的魅力,也体现不出它的价值。
受到梁老师的启示,我大胆的颠覆我以前的观念——学历高,并不代表具有文化的潜质,人的文化来源于生活环境对自身的培养和造就,文化应该与我们社会的道德取向,与人类普遍的价值观相向而行。明白了这一点,我的脑海里便不断闪现关乎文化的画面,并且牢固的停留在我的意识里:
那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我小时候,村里有位我称作二姑的独身女人,她和村里其他人一样做各种农活,但却与他们有着完全不同的感觉。印象里二姑家里相当贫穷,但她总是把家里少的可怜的家具擦得一尘不染,而她本人不论任何时候都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头发也是利利索索。二姑从不与村里人发生矛盾,即便是明显占理,她也不去纠缠,宽容的与大家相处。有一次去她家时,她正吃早饭,我看到农村里常见的咸菜疙瘩,被二姑切成薄片并摆成一朵花的造型放在一直白色的盘子里。我大为惊讶,问二姑,马上就要吃掉,干嘛还如此费事?二姑说她小时候吃饭就这样,喜欢就不觉得费事。我把这事告诉我妈,我妈说二姑本事城里人,由于以前是格格的身份,被赶到农村的。我问什么是格格?我妈说,很久以前有皇上的时候,皇上家里的女儿就是格格。也许到了今天,我才理解二姑身上的这种特殊的感觉其实就是文化,用梁老师的话说,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看到过二姑那样,把荣辱不惊的气质深入骨髓的女人。我悲观的想,其实我们这些年早已把自诩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称谓抛弃的干干净净,只是我们都不想承认罢了。所以我认为当今的中国已经到了再开展一次“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了,而这场大革命的中心内容便是“文化育人、文化兴邦”,也许经过一两代人的努力,我们仍然回到那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年代。这便是我的中国梦。
二姑的故事告诉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一定来源于这个民族的那些善良的人,来源于深厚渊源的历史沉淀,来源于那些无穷尽的、饱经风霜的经历。也许你由于什么原因,失去受到良好教育的机遇,但那注定不是你的错,不论什么原因。你的错在于没有认识到你面前的生活,其实是你接受教育的大好时机,在这里有你需要的各种文化传承。你要抓住各种机遇,充实自己,而充实自己的过程,一定是文化积累的过程。上学时记住的一句话是这样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018年7月9日。我心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