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旧照片
文/张全德(随笔)
在一篇文章中,偶尔发视了一张我所熟悉的老照片,裁剪掉下面所拍景物位置的文字,即发到《大宅》供大家参于回忆的兴趣。
看到大家的参于我想了很多,难以入睡,直到现在(03:23)我正在编辑此文。
老照片引发了老年人的关注与热聊,因为那是他们儿时常去的地方(买粮油、买油盐酱醋、买蔬菜、日用杂品)。那是他们玩耍的地方(土山)。看到老照片,引发了他们的乡情,回忆起很多的伙伴,回想起很多、很美的往事。老照片引发了部分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对那个年代的好奇、对那个年代的思索、对那是年代父辈的敬仰之情,是一个涨知识的尝试和过程。
【张家大宅】是一个群,也是一个家。家人很多,老少四辈。婴幼儿、学生、职场人、退休人,每人每天都在忙。早上去各自的单位(群),为了生存戴上面具去谋生。晚上回到家(群),摘下面具卸下妆,家是温暖的港湾,以休养生机。因此,家是亲情的所在,家是亲人的根。
自人类以来,无论是母系社会还是后来的父系社会,都以家庭为单元进行劳作、繁延。无论是战乱或天灾,都以家庭为单位,携全家老小,爬山涉水,离乡背井,长途迁徙(逃荒)。血浓于水,这就是亲情,这就是凝聚,这就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现代社会的今天,就通讯工具而言,已今非昔比。人们不再依赖纸笔,已不再等数日才收到的电报,有的地方已不再等几天或数月才收到的报纸。已不再邻居家围在一起收听广播啦叭发出的音响,已不再邻居家围一台黑白电视发出的视频画面。地球变小了,变成了一个“村”,小小的手机里,包罗万象、无所不能、应有尽有。男女老少、大人孩童,到处可见持机玩耍。人陷囧境、交通肇事、诈骗频发。在“家”的成员中,收到信息而不顾,长期“鱼翔浅底”,而热衷于到多个的群(圈)里转发涉及众多领域的所谓“深度好文”、“百年不遇的”神奇怪像,还要“不能不转”、“不能私藏”等等,等等。人们真的忙到每天或几天向“家”人发个问候的表情包或写几句问候语都没有时间吗?
即是“家”中一员,何不以礼相待,互相尊重。畅所欲言,和睦相处!
国人的亲情淡了,难道外人就不讲亲情吗?
国人把儒家废了,难道外人就不要诚信仁和?
有人把“弟子规”说成是罪魁祸首,难道要把下一代教育成“熊孩子”、“叛逆者”。哪位父母不希望儿女是孝顺的乖宝宝,那个领导不希望下属顺从听话,哪个国家不希望公民是素质较高的“顺民”。
家是社会的缩影,社会是家的延伸。千百年来,中国以孔孟的儒家思想传播至今,影响世界。讲仁和、讲中庸等,不乏有众多名人致士被人们传扬,留芳千古。人与人之间、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国与国之间,互不侵犯、睦邻友好、和平共处,赢得了众多的国际朋友,中国得以迅速发展。
习近平同志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上中华民族战胜种种艰难险阻而薪火相传的伟大精神瑰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