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沉浮(第八部)小标题:饥饿的女儿 杨肖鸿 原著 版权所有,翻录必究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吃不饱穿不暖是我们那一代人童年的悲哀。那时的人大多数是衣不遮体,腹不裏食。常听老一辈的人讲,在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解放前人们重男轻女,只有男人才上学堂,女人大多数不让上学堂而目不识丁。我的母亲出身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旧社会,由于我的外公是富农,富甲一方,母亲天生又是个女权主义者,反对缠裹脚(旧社会所谓的三寸金莲),所以母亲小时候上学成了班上唯一的女生。
父亲当年在朝鲜当自愿军回来后,在北京开关厂担任厂长秘书一职,后因生病要做手术,辞职后回到老家住院治疗。母亲那时候是在我们当地镇上担任妇女主任一职,要照顾我一个双目失明的瞎眼奶奶,那时候我的两个哥哥尚年幼还在襁褓之中,母亲每天要从老家走几十公里路去县城照顾在医院的父亲,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重疾病患的一家人,所有一切重担都落在了我母亲一个人头上。现在回想起来,当年年轻的母亲也是在刀尖上过日子,可这一切没有压垮母亲那瘦弱的身躯,因为母亲有一颗强大的心脏在支撑着自己坚强的精神意志。母亲为了照顾年迈的公婆和抚育婴幼,不得不把父亲送到民政局,让国家负担父亲的医药费和一切,说父亲是国家的人,一切由民政局承担责任。在那个贫穷落后苦难的岁月里,父亲才算拣了一条命,活到现在已经八十多岁高龄了。
父母双亲都是在十多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病魔使父亲从一个能文能武的人变成了一位地道的农民。母亲后来一直当村官到退休,母亲一共生育我们五姊妹我排行第五是最小一个。从小父母就娇生惯养我,哥哥姐姐也很宠我疼爱我,可能是因为“皇上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的缘故吧!
父亲因病从北京回到老家,丢掉了工作,我们被迫生长在穷乡僻壤的农村,苦难的童年让我终生难忘。童年的我们,穿衣都是老大穿新的,后面的小孩全部拣哥哥姐姐穿过的补巴破旧衣服,吃的是现在连猪都不吃的粗糙食物。饥饿的女儿只有努力学习、奋斗、拼搏,才能改变一穷二白的穷苦面貌,俗话说:“穷则思变”嘛!
苦难的童年没有压垮我坚强的意志,反而成了我前进的动力,因为我的个性是越挫越勇。人生的道路上,我跌倒过无数次,也受过无数次的挫折,更是经历过好几次的生死劫难,但是我从来没有掉过一滴眼泪,仍然是看淡人生,笑对人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