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表现空间的通感》
——读美国女诗人思乡作品《雨巷》有感
文:怡凡(香港)
非常有幸与美国华裔女诗人、才女思乡相遇了,结缘由微信网络,然而更有幸地拜读到她来自心灵深处的歌谣,从中在她闪光文字背后,读到大洋彼岸充满浓浓的中国诗歌传统文化色彩。正因为诗人对诗歌的执着和热忱,促使笔者有许许多多的感慨和起笔的欲望,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一见如故的诗缘吧。
诗歌是形象思维的产物,都是诗人或艺术家调动全部身心感受去感知生活、体验生活的产物,表面上看,通感好像是直觉的产物,仅仅是感觉之间的相互沟通和挪移,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简单。还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对以往众多的感觉材料进行加工,在以往审美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能动的审美创造。在诗歌通感上,必须具备很好的感知能力,拥有较强的想象能力,调动所有感官去捕捉、去理解,才可能真正领略到艺术的魅力,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立体感受。诗人在诗中唱到——
千年印记 爬满墨绿的青苔
缠绵水雾
浸透难解难分的风情
视觉转向听觉过程中,诗人将《雨巷》从戴望舒先生的丁香和油纸伞中走出,用时代的感知去创作属于自身语言的诗歌。「缠绵」的听觉,唤醒了千年印记。通过爬满墨绿的江南小景,顺耳聆听到缠绵不休的雨雾,把那份沉浸在千年以外的风情,表达得如此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场景,真让人难解难分啊!诗人笔下的江南雨巷,洞察出独特自然景色和描绘着充满生机的时代画面,让听觉转化为视觉,在声与色中呈现出诗人的眷恋和沉思,给人无限的美感。通感手法的运用,不仅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而且使得诗歌具有更深层的涵义。
一种视觉与听觉之间的沟通和互用是通感现象中最常见的,是审美主体感受客体对象审美特征的生理基础,是艺术通感的最本形态。英国音乐家马利翁说过:「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艾青在《艾青论创作》中提到:「给声音以颜色,给颜色以声音,使流逝幻变者凝形。」视听觉之间的相互转换,在诗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若巧妙运用,就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
2019.7.24
写于香港造诗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