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辅导中心是特殊的群体,待遇很好,曾有永宁教育小香港之称。教研室的领导想方设法给学校提供复习资料,搜寻周边县市的最新模拟试题,而教学常规检查在中心成立前两年没有进行过,这也是遵从局领导的轻易不要打扰中心的正常秩序的交代的结果。第三年局领导让他们深入高三第一线,多听课,发现亮点可以推广,并和其他高中一样进行教学常规检查。谁知一次检查最终却引出了段局长的雷霆之怒。
复习生平时学习以高考复习资料为主,作业也多在资料上进行,那次教研室的一位副主任带队到中心检查工作,先是听了一节数学,然后让我们收集了所有任课教师的教案,在办公室进行了检查统计,这两项都没有问题。课间操让各班班长收齐10位同学的五科正式作业,因为有的学科资料作业就有两种,班长无法确定,结果只收齐了作文和数学作业,送到办公室。教研室副主任就问难道其他学科就没有正式作业吗?这时管教学的杨校长上完课,刚好走到办公室,说道咋没有?都在资料上做着哩,人家却说咋没看见!正式作业可不能马虎,常规教学作业落实是重点。杨校长让我们通知各班班长把所有的做过的资料作业都收齐送来,一时间小小的办公室堆积了半屋子作业,弄的教研室的同志脸色很不好看,仓促的结束了这次检查,本以为局长会批评的,过了两周也没有回响,中心的领导及同志都认为不会有什么事了。但却在洛阳市第一次大联系之后总爆发了,教育局段局长彻底发了飚。
第一次大练习全县高三在市里排名同比去年下降不少,局里要求各学校召开成绩分析会,局领导要参加。那次分析会从晚上7点开始,一直进行到11点多。我和另外一个同志招呼学生上自习。十点多自习结束时办公室隔壁的一高校办室,还灯火通明,分析会还没有结束。第二天听同志们说,段局长发脾气了,说话很不好听,肯定与上次教研室检查工作有关。其中话语之犀利,令中心人过了多年还记起,但没有一个人抱怨局长,有的只是惭愧,佩服!那些话语记录如下:你们中心这次也没考好吧?教育局简直都领导不了你们了,辅导中心的人个个都成了人物!县里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你们,你们肩负着父老乡亲们的期盼,明年高考若考不好,你们应该跪在全县38万父老乡亲面前忏悔,长跪不起,长跪不起!!段局长的训话如醍醐灌顶,中心从领导到同志,低调了很多,压力更大,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好在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第二年的高考又打了个胜仗,局里专门安排了庆功宴,在县招待所慰劳所有的一高、二高的高三教师及辅导中心全体教师。
辅导中心成立的前几年,高招录取指标少,应届生基础薄弱,高分大都出在复习班。第一年理一班有个考生叫黄海超,是马店乡人,平时班上成绩也总在前三名,为人踏实,不吭不响。高考结束估分报志愿,他自己估了750左右(那时总分按标准分计算,总分数900分),提前录取批次,报了个吉林大学本硕连读,认为能被录取都不错了。随后总分下来,806分!那年的清华北大的建档线是801分。最终以吉林大学当年考生的第二名被录取。接连几年都有考生被重点大学录取。曲文波,理二班学生,被西安交通大学录取。张静毅,理二班学生。被上海同济大学录取。赵秀丽,理三班一个秀气而内向的女生,被中国药科大学录取。柴小波,理二班学生,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曲国武,文科班学生,被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录取……
辅导中心为了能吸收好的生源,可以说是做了大量的工作,每年高考估分一结束就开始摸排情况,分类做工作。第一类是考试失误的优等生,平时都在靠前的名次,高考由于怯场等原因,发挥失常。这类学生复读的愿望较迫切,也是周边县争抢的对象。工作要及早做,不光是学费全免,还补贴部分生活费。东关窑有个考生叫魏延锋,平时都是上线的苗子,高考估分下来,听说考得很不理想。第一次到他家里做工作,家境很不好,房子破烂不堪,全家人全凭他父亲一个旧三轮车给人拉货养家,说是考不上就不让他复读了。分数一下来,确实很糟糕,根本够不上免学费的线,家长更不乐意让孩子去复读了,学校领导看到了这个学生的潜力,又两次到家做工作,特事特办,免掉了这个学生的所有学费,享受一类学生的待遇。经过五科教师齐心努力,屌丝逆袭,高考发挥超常,估分偏差很小,最后被北京化工大学录取。
考分正式公布以后,正是七月下旬,天气炎热,但辅导中心一班人就开始忙碌开了,一方面安排开学报名事宜,一方面对排查过的希望生逐人进行落实。东到余庄崛山,西到上戈故县,南到陈吴、赵村、山底一线,北到王村、小界、杨坡。瞅个空就转到东关王范,几年下来足迹遍布每一个乡镇。那时交通工具不发达,自行车,摩托车可就帮了大忙。听说赵村樊村有个考生叫张鹏涛,分数在大专线以上,志愿报高了,录取有困难,我自告奋勇前去做工作,妻子听说了,要和我一起去,我骑着摩托车带着妻子顶着酷暑出发了,一路上边走边问,最终找到了这户人家,幸亏来的及时,宜阳有教师通过亲戚联系了,张鹏涛家长考虑到费用问题还在犹豫。我们的到来,受到了欢迎和招待,我们宣传了学校的优惠政策,学生家长被我们的诚心感动,确定到县辅导中心复读,第二天张鹏涛同学便到学校报到。经过一年师生的共同努力,提高了136分,最终被北京科技大学录取。
一个县教育的腾飞,仅靠复读生是不行的。随着每年高招人数的增加,应届生也越来越成为高考的主力军,因为学生总人数摆在那里。段局长张局长等一班人,狠抓高一高二的学生成绩,大胆任用原四高校长宋文杰同志到二高中担任校长,宋文杰,一个其貌不扬黑瘦的老头,一度闲置在一高中任调研员。宋校长到二高中之后,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远大规划。就只有一条,教师一心钻研教学,考好了,重奖!局里实行了一二高中对等考试,让两个学校的一二年级的学生实行对等考试。原以为一高中占天时地利,稳操胜券的,谁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二高中竟然逆袭了,期末考试高一年级,七科胜五科;高二年级,七科胜四科。接下来一学年,二高中竟然是高一年级七科胜四科,高二年级七课胜六科。听说还有一次考试一高中某年级竟然是全军覆没。一高中彻底被激怒了,也相应实行了重奖制度,后来的结果就是,这次你赢了,下次他赶上来了,这正是教育局领导希望看到的结果,张成珍局长有时还唯恐两个学校不斗,还两边捎话:到二高中了,说一高教师放话了,下次必定把你们拿下;到一高中了,说二高教师下挑战书了,下次战败一中不在话下。而两个学校教师在一起谈论最多的就是上次对等老师挣到了多少奖金,校长如何又给级里发慰问金的话题。宋文杰,近处看,就像一个看瓜老汉,却带领周建国等一批人创造了二高发展史上的奇迹。
辅导中心和一高二高的毕业班成为评比系列,根据每年定的高考上线指标,每次考试成绩出来,按比例进行奖罚。因此辅导中心的领导和教师同志们有了很大的压力,一二高中的对等考试为他们输送了优质生源,每年的扩招为他们创造了更多的机遇,可以说应届生越来越脱颖而出了,全县的高考状元,有时也出在一高或者二高中,上线人数上也能和辅导中心齐驾并躯。凡事都是此消彼长,应届生中榜的多了,复读的优质生源就少了很多,加上后来的学生最多复读一年,像以往两年的很少了。但由于中心一班人的尽职尽责,始终能保持三足鼎立的局面。多年的毕业班教学大磨练,使辅导中心的教师业务更熟练,经验更丰富,以至于后来在洛阳名校就读的高中生有时周末或者寒假回来,就会托人介绍原辅导中心的人给他们辅导功课,至于本县的就自不必说了。

作者简介:梁红伟,洛宁县人。1968年3月出生,86年8月参加教育工作,中学音乐高级教师,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不伦不类。工作之余,爱四处走走,偶尔写些感悟类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