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周良在自家中画室里作画)
幽谷深壑清水潺流
——上海山水画家周良散记
文/袁德礼、黄诚专
我和著名宫庭画家周成相识相交已有60个年头,当中周成从事绘画艺术创作也已60多年。对他儿子周良学画作画经历自然了如指掌。周良举办大型画展,他父亲肯定会邀请我前去参观采访写些文字。
周良,字正春 生于上海,自幼爱好笔墨,毕业于上海师大美术专科,在校专攻山水画艺术和美术理论,多年里陶情于真山真水之间。登泰山,上黄山,走草地,探雪原,游长江三峡,遍历祖国名山大川,吸山河自然神韵,丰富胸中笔墨源泉,以历代名作底蕴丰富腕中艺术功力。上追唐宋元明清历代雄踞画坛的艺术大师们的精髓造诣点化自己,业精艺勤,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艺术小平。周良现为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春江画院院士,江苏省国画院画师,上海中国画院高级山水画班研究生。出版过《周良山水画选集》、《上海市现代书画家名录》、《上海书画家名典》、《海上画家作品》等全国许多报刊杂志,均有记载和评论文章。周良主要展览有:1994年上海《周良山水画展》、1995年《高山流水》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70周年书画艺术大展一等奖、1995年《云水飞瀑》获国际书画大赛精英奖、1996年《半山半水》入选上海迎春画展、1997年《山中多白云》入选上海美协迎春画展、1998年《树接南山》获全因交通书画协会大展二等奖、2001年《云流千古》入选新世纪中国画国际大赛画集、2004《心中的月光》荣获中国美协《海潮杯》铜奖、2004年《远古的月光》荣获中国美协《菜乡情》优秀奖、2005年为中南海党中央创作《锦绣河山》大型山水画、2010年汲古斋举办周成、周良父子画展、2O13年上海美博美術馆举办《山水清音》周良山水画展。那天记者自然会驱车赶去在报纸上撰稿捧场。
周良开画展了,就这几天的事。周良有个特点,做任何事从不张扬,这可能与他的性格有关。就像2005年,他从上海中国画院山水画高级研究班毕业,从来不向人炫耀。他的作品,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两次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画展,2005年还荣获了全国三等奖。

周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的两次画展,一次是2015年他的作品由上海美博会馆主办,行知书画院、《美术博览》丛书、美博在线联合承办的《山水清音周良画展》于8月17日至28日在闵行区黎明路88号上海美博会馆举行。
在这之前的2013年,画家周良也举行过一次画展。通过两次画展和他近距离接触,再加上近年来他新作品的不断问世,更加深我对他的了解。于是,我带着好奇对他进行深入专访。
生于艺术世家的周良现年46岁,他的父亲周成是著名画家,周良自幼受其熏陶,专攻山水画。周良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院高级山水画班研究生、上海春江画院院士,曾出版过《周良山水画选集》等画册。2004年,周良的画作《心中的月光》获得中国美协“海潮杯”铜奖,《云山飞瀑》获国际书画大赛精英奖,共六次获国家级奖项,成绩斐然。

周良对艺术的研究十分精湛深邃。在他的画室里堆满了各种历代名家的画集:什么两宋画选,明四家,歹四家,清六家,清四王,清四僧,清八怪等等都是历朝各代的大型画集,但从未见他临摹过,原来是经常翻看研究,他讲这叫“读画”,跟读书一样,不断研究历代名家名画的“意境”“内涵”。于是常出游、写生,体会古代各位大家心中对真山真水的意境的提炼,自己再从写生中提炼古人所感悟的“精髓”,从中化为自己笔下的艺术。这叫探择历代名家的生活体会,再把自己置身于名山大川中去。然后把体验化为体会,从自己心中悟出生活的真谛,变成自己的艺术,这是一条漫长的艺术之路。五代的李营丘画的“云台山”,王维生活于秦岭,范宽笔下的“溪山行旅图”源于陕西太华山中景色,沈石田的苏州天池山,唐寅的苏州太湖西山,仇英的光福“玄墓山”,石涛的黄山,黄公望的富春江山水,黄宾虹的新安派雁荡山山水……历代名家都是生活在一个地域提炼一方山水艺术,都是以意造山水画为主。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江苏的金陵四大画家在傅抱石的带领下“祖国万里行”以写生的生活入画,一扫地域的局限性,画出了“江山如此多娇”的画卷。李可染把桂林山水画得水墨淋漓,关山月、黎雄才踏遍青山搜素材,他们都成了一代宗师。真正能名留千古的艺术家,决不是躺在沙发上或是在包房里想出来的。周良画展中的作品是走遍千山游万水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周良的作画风格呈南北山水结合之妙,飞禽花鸟栩栩如生。周良沉稳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创作方向和创作路子,作画风格是南北山水结合,山水与花鸟相融,画作受父亲北派山水浑厚气势影响,而又跳出固有技法,掺入时代新元素,展露出新一代画家的精神风貌。周良的画作虽与父亲周成同宗同脉,但却以飘逸灵秀的风格追求精致完美。据悉,《山水清音周良画展》展出的都是周良近年来的精品力作。
对于自己的作品,周良表示,中国画要想发挥个人心境,匠心独运,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山水画不能闭门造车,要有生活。所以他每年都要花两个月的时间出去走走看看,写写生。他表示,从生活中来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才是有生命力的艺术。
周良上海家中十平方左右的画室里除了一张书画台,其余的地方堆满了各种书籍和画卷,近期创作的成品和半成品悬挂在墙上,屋子里墨香四溢、文化气息颇浓。“在这里可以静下心来好好思考、谋篇、作画!”周良是沪上山水画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他面容宽厚,像个十足的北方汉子,但言谈举止间又不失南方的细腻和周详。他的画作集南北派之长,形成了自己匠心独运的创作风格,为山水画坛注入一股新风,引领沪上中青年画家的创新之路。

周良的父亲周成是当代海派画坛有名的山水大家,笔耕不辍50余年,许多作品作为国礼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赠送给外国政要,还曾应邀赴中南海怀仁堂作悬壁大画。周良自小受父熏陶,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七八岁的时候接触到《三国志》、《岳飞传》、《西游记》这样的连环画,一下子就被吸引进去,开始学着临摹。”周良回忆说,自己当年并不是天资聪颖、禀赋独具,“一直坚持去画画完全是因为兴趣和乐趣使然。”十五六岁时,他开始系统接受专业训练,学习素描和色彩。1992年,他从上海美术中专毕业,之后又在上海师大美术专科求学,在校专攻山水画艺术和美术理论。

(图为周良(左)及父亲周成在家画室一起作画)
周良说:“中国画的传统教学法讲究口传心授,我父亲对我口传少,多是心授。”在父亲的启发和引导下,周良不断拓展自己的艺术创造道路。“好的山水画作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贴近生活。”周良在学习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艺术素养的修行,在生活中汲取灵感。近年来,他的作品更多地融入了自己对历史往来、自然变迁和文化进步的开悟与情感。曾有业内前辈指出,入画山水,最难做到的就是把握山水精神和放开山水情怀,而周良在创作中懂得使笔墨在与山水同行中力求相交,又不为自然形式所束缚。

艺术创作之路是非常孤独的,需要一份偏执和定力。周良坦言,自己身边的画家朋友,有的曾经几年卖不出一张画,但一直坚持创作,对于画家来说,寂寞是常态。“真正静下心来,把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一定会有所收获。”正是这样静心沉淀的心态,让周良获益良多。
为让自己的作品更贴近生活,周良登泰山,上华山,走草地,探雪原,游长江三峡,周良游遍祖国名山大川,吸山河自然神韵,丰富胸中笔墨源泉,以历代名作底蕴丰富腕中艺术功力。

(图为周良(右一)和中外画迷在一起合影)
周良对记者说:“从生活中来的艺术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艺术。”回忆起这几年最为激动人心的创作经历,周良想起自己前几年的一幅画作《心中的月光》。那是从长江三峡游览归来,他被雄伟壮观的祖国山河美景感染,饱含深情连续创作三个月,最终这幅作品荣获中国美术家协会“海潮杯”全国中国画作品展铜奖。在周良看来,美术的创新之举必须有三个前提:一是笔法的成熟,二是文学修养的造诣,三是生活的积累。“美术是各个艺术门类的综合体,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周良说,齐白石、张大千、刘海粟这样的老一辈艺术家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创作理念、艺术修为和生活态度更值得晚生后辈们去好好揣摩学习,后人要努力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周良还说:“四十岁到六十五岁是画家创作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精力旺盛、手法成熟,画画的功力和火候都已到位。”周良说,自己正渐入佳境,作品的精气神在这个时间段更容易去提炼,容易出能够接受时代检验的精品。一年五十张左右的作品是他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之一,“作品量不在多,而在于是否真正用心去完成每一次创作。”
北方山水气势宏大,南方山水精致细腻。周良一直想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形成一种融合的风格。知名艺术评论家于海东曾如此评价周良的作品:“一些画作的风格与北宗山水完全不同,看上去有种观山入境又不知身处何方的奇妙感。”周良的作品与一般的抽象风格不同,他笔下的墨色山川有种断层重组的结构性变化,从而创造出一种虚幻而真实的山水心像和意境美。无论画什么,周良都喜欢用心读懂了才置之笔墨,把艺术结构的思想性和形意神韵的完整性看得尤为重要。对于他来说,一幅成功的作品八成取决于下笔之前的思考。连上构思的时间,一幅作品经常要画一至两周甚至更久。

“创作理念一直也在变动之中,从构图到技法,隔几年都会有变化。”周良对记者说,自己的创作也是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在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中提升艺术境界。曾经画了三个月的《心中的月光》,不到两年,周良已经觉得在构图和用墨方面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之前,他在云南采风游历,一幅关于七彩云南山水的大型画作正在他的脑海中构思,“待思考成熟之后推出的这幅作品会把我自己对于山水画的理解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周良对自己的作品信心满满。

“目前,中青年画家面临的生存环境跟几年之前相比有变化。”周良说,“艺术市场逐渐回归理性,以前随便应付都可以卖个高价的时代很难回头。”同时,随着创作成本的不断提高,职业画家的路会很难走。但周良坚信,艺术长青,时代会有他自己的方式千淘万漉、吹沙成金,淘汰掉所谓的“弄潮儿”,真正的艺术家一定能坚守住初心和梦想,在岁月的长河中练就自己永恒的艺术生命。
说到自己未来的打算,周良说他50岁之前不收徒弟,首要目标是增厚文化积累,获得更高的认可,最重要的是画出更优美的作品来。

作者简介:
袁德礼,1954年4月生于上海。现为《城市导报》创业人生、校园内外、终极关怀版面责任编辑、资深记者、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30年来,先后发表上万篇各类新闻、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作品,累计1300万文字。出版过《武则天:一个女人的强权、沉沦史》、《百位老板谈人生》、《走访殡葬十年间》、《远航的心》、《女儿袁靓》、《在雨中我梦见本家袁崇焕》、《记者写天下》等书稿。作者曾在建筑公司、服装公司、团市委研究室、新闻报、劳动报等岗位上洒下过几多汗水。现为上海德礼传媒集团公司(国企)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