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梦无悔》之23
主业副业协调发展,两条腿甩开走路,使得玫村生产互助组的事业愈来愈兴旺。贫困的村民逐渐认识到”互助补长短,合作力量大"的道理。
尤其麦收过后,算盘珠一拨拉,他们彻底服了气。论单位面积产量,互助组数第一;论人均贡献,谁也不如互助组上交的公余粮多;论个人所得,无论钱还是粮,互助组的收入足夠他们垂涎三尺。
不少人表达了加入互助组的心愿,互助组由原来的7户发展到十二户。
新加入的这五户,基本上都是困难户。一家人七大八拉小,吃饭的多,干活的少,这个喂不起牛,那个养不起驴。靠单干实在是难以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当然,愿意单干的人依然是多数。一是那些身强力壮,人高马大,生产资料相对充裕的户是不愿加入的。
贫农余八爷一家八口人,单精壮男劳力就有四人,开着"馍馍房”,还做着"贩布"的生意,小日子蒸蒸日上。他就不服气:"互助组那是‘驴粪蛋子一一外面光‘,,人心隔肚皮,虎心隔毛衣。一人一个小九九,有他们坐腊的时候!"
二是视士地如命根,亲士地胜老婆的那些人。大村长余泽轩与其兄长余泽成二人。士改时,弟兄二人既分到地,又分到房。他们对土地的亲热和眷恋还没渡过”蜜月”期,怎舍得叫別人“染指 "呢!
三是那些被封建阶级的意让形态毒害太深走不出来的那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与人合作,吃亏上当。
有的人愿加入,却不能被吸收。地主余泽理找到了华吉弘,提出申请要求,华吉弘又找到华田佑商量,华田佑表示政策的事须请示老杨同志,老杨同志拿出文件,告诉华吉弘互助组的组织原则是“贫农为主,联合中农”。于是拒绝了余泽理的申请。
在此期间还发生了对于"互助组“来说无关紧要,对于华田佑一家却是命运攸关 的两件事。
第一件。
一天中午,乡里负责妇女工作的老齐同志来到华田佑家找李敬民谈话,欲吸收她加入党组织,培养她为妇女干部,问是否有其心愿。老齐同志看中的是李敬民的正直淳朴善良,拥护热爱共产党,聪明能干和那不可多得的肚子里文化。李敬民非常乐意,表示希望得到齐同志的多多帮助。谁料竟遭到了那个当年曾第一个站出来响应八路军号召,拆鬼子的炮楼和城墙上的石头盖屋的满清遗民一一母亲大人。她停下手中的纺车,提高了嗓门说道:“小敬民,你听好了,家里这摊子你別推给我,我可干不了,我也是过六十的人了!你愿意出去工作,我不拦你,你得先找着那个给你打支应(家务)的人!”
如是,这个提升自已的绝佳机会便擦肩而过。
第二件事。
虽然华田佑的大儿子华吉梅
还是一个初中一年级的在校生,年龄不到十八岁,说媒的"热心人,好事者"却是
你去我来“踏破”了门槛。正所谓:桃红柳绿争春暖,老鸹野鹊旺处飞。所保诸媒,有远有近,有美有丑,有贫下中农,也有地主富农……华田佑一时难以委决,便来了个听天由命,抓阄定夺。那个年代人们对"成份论“的认识还很浮浅,抓了个”地主"阄也没在意,便八字换帖,彩礼行聘,一诺千金。尽管后来儿子在父亲面前跪了三天三夜苦苦哀求退掉这门亲事,素以诚信为本的父亲,摆出封建家长的绝对权威,厉声吼道:“天底下哪有进了染房退白布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