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老家在安徽南陵的一个小村庄,隶属芜湖市,地处皖南丘陵向沿江平原过渡地带,乃鱼米之乡。工作之后,我离开老家已有数载,作为一名教师,暑假里回去一趟已俨然成了惯例。
老家的夏天是炽热的,凌晨四点多的天空已经开始明亮,而太阳大约从六点来钟就开始上岗。在厨房里做一顿早餐,或者去菜地里采几样蔬菜,浑身便湿透了。可是村子里头的人都不怕流汗。待到日头高照,一家人聚集在一起吃午饭时,客厅屋顶的正中央通常开着一只大大的吊扇,一阵阵凉风吹来,竟然就是最惬意的时刻。而午后,睡过午觉的人们常常坐在自家院子里的树荫下分享两片在井水里冰镇过的西瓜,这日子里的点滴甜蜜仿佛尽在其中。
单从“热”这一点来说,老家的夏天与我现在所处的上海及很多南方的城市似乎没有什么不同。而如今,每一次回去,天一热就可以躲在空调房里,这一点仿佛与别处也无异。我总想说一些不一样的地方,虽然很多都成了记忆中的画面,可我知道,它们仍然存在于老家的很多角落。
记忆中的夏天,最深刻的画面是:天蒙蒙亮的时候大人们就起床了,赶着清晨的相对凉爽去田里收割成熟的早稻或者犁耙收割后的水田或者拔秧苗或插秧。彼时的家乡流行种双季稻,三伏天正赶上农忙时节,我们那儿曾经很多年都把这段时光叫作“双抢”——抢收、抢种。十来岁的孩子也几乎成了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劳力,我当然也有过那样的经历。避开午间最热的三、四个小时,上午、下午都要去水田里干活,流过的汗水是论斤算的。富裕些的人家会让女主人给田间的劳作者送上些吃食——或绿豆汤或冰凉的茶水或炒米之类的,被刺眼的阳光晒得头发晕的大人、孩子,无不把这样的“下午茶”时光视作一种幸福的享受。用劳动换取“幸福”,用“幸福”鞭策劳动。这是朴实的劳动人民用行动概括出的真理。
想起儿时,夏天的晚间大约是有些“诗情画意”的。村子里的家家户户都有一张长、宽不一的凉床(竹制),傍晚时分,在家做饭的女主人会在太阳落山之后把它搬到自家的小院里,然后把晚餐的饭菜碗筷一一地放上去,待下地干活的一家老小回来便可以开饭了。重点不是吃饭,而是吃完了饭,洗好了澡,孩子们喜欢躺在用冰凉的井水擦过的竹床上,仰头看着天空,上面有数来数去数不清的星星在眨着眼睛,而辛劳了一天的家长则轻轻地摇着蒲扇给孩子们驱赶蚊虫。稍有些见识的长辈则会选择在这样温馨的时刻给孩子们讲讲奇闻异事和做人的道理。那一刻,孩子们发现自己的父母是真的父母,也开始感慨外面的世界原来很精彩。
在我的心里,老家的夏天混着阳光和泥土的气息,也透着甜蜜和幸福的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