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远的记忆〔散文〕
文/王世杰(陕西延安)
人的一生,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向前走和回头望的过程。大脑,是支配人生一切活动的指挥中枢。向前走的目标,要靠它来确定,也要凭它智能的发挥、涡旋之后最终获得实现。然而回头看、对往事的记忆和追索,是大脑思维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回忆和回味往事,是人们大脑的一个无法排斥的先天性,通过对过去生命旅程中所发生的大小事件,进行过滤和分析,汲取有用或者可供借鉴的东西,并且挑选和留下一部分这样或那样比较典型、难以忘怀的细节,使日后的生活历程更富有合理、缜密和对一切有形及无形事实的融透性。
在平日的闲暇时,最为活跃的大脑,不免要对以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提起有意识的追寻。其实有些过去的情景,由于记忆的深刻,有时你就是没有主导意识地去思想,那也会自发地擦着脑丘侧边而来,浮现在意识前沿的链条上。人类社会的存续,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繁复交流,使之得以进步、升华和发展。那么,人和人过去的共事、交往及个人的私自行为,就成了人们记忆、筛选、咀嚼的一个个透着亮光、散发着温度的标题。
说到这里,在我的思想意识中,当然地想到了过去的一件、也许有人认为根本拿不上台面的小事情。那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县上有关部门和人民公社,号召各村大面积种植晒红烟,我的第二故乡富县直罗公社宽坪大队也在推广种植的范围。由于当地农民从没有接触过晒红烟的栽培技术,政府便从四川请来了一批农民技术员。其中分派到我们村的是一位接近花甲之年的男子。那时我的年龄还很小,只知道此人比较忠厚老实,是一个和善可亲的人,大家与他相处得很和谐、很默契,都喜欢亲切地称呼他为“烟师傅”。其实到现在,我还真不知他的姓名,但他的言谈举止,至今依然记得非常清晰。
在第一个年头里,从指导整理土地、育烟苗、移栽到田间管理,再到采收、晾晒、分级、包装,最后缴售给供销社。转眼间到了年底,烟师傅一年的工作,在与大家融洽的相处和温馨的交流中,顺利地完成了。此时已接近年底,当我们村的村民得知烟师傅是孤身一人时,纷纷劝其留下,与大家一起过年。烟师傅也考虑一则路途遥远,二则回去还是一个人过年,三则下一年度仍然要来此工作,便决定不走了,与全村人共同分享过大年的乐趣。

要说起在那个年代,虽然当地经济还非常落后,但处于林区的西川地广人稀,绝大部分地域属于茂密的森林,植被覆盖率相当高,山上、沟壑、峡谷里到处分布着野生中药材,据有关方面普查,达到二百四十余种。只要是勤快的人、舍得吃苦,利用农闲时间到附近的山上挖药材、采拾木耳、树种子等山货,日常的零花钱就会不用发愁。加上野草资源丰富,给养猪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而每年腊月中旬以后,家家户户都要陆续杀过年猪,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乐事。除此各家各户还要磨豆腐、蒸软馍馍、摊黄黄(用玉米面、硬糜子面掺和一块,在小平底鏊上烙的半折叠起来的馍)等等。在那样经济不发达的年代里,乡村农民能有如此可供过年享用的食物,已经是很值得宽慰和骄傲的条件了。
我清楚地记得,那个时候村里的民风特别纯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大都会充满着素爱与亲情,谁家有什么事情,不用鼓动,就会有人聚拢而来,倾其帮忙。当然,每遇哪家宰过年猪时,必请全村有辈分或者年龄较大的人凑在一起吃肉喝酒。这种做法,在那时好像已经自然地形成了一个不是风俗的风俗。想想那种友善、团结、其乐融融的气场,就是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一回忆起来,也会令我的心情激动和回味无穷。
既然乡亲们是如此注重相互之间的友好相待,各家在做豆腐、杀过年猪时,就免不了要首先想到远道而来帮助他们的烟师傅。特别是过年,我们村子在西川是最大的自然村之一,请吃饭的人多,往往让烟师傅不知该去哪家为好?从大年初一开始,相请的家户就更多了,有时一顿饭就有五、六户,甚或十几家不约而同地打发人来请,常常使这位五尺高的汉子热泪盈眶,或者流出了激动的泪水。当村里人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集体商量,按照日子排顺序请烟师傅吃饭。这件虽说不大的小事情,却让这位过去与大家从未谋过面的外地人激动不已,感慨万千。他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没想到,咱们村的人好热情、好客气,我平生还是第一次遇见,真是千金难买的情义啊!”
前往请客人家里吃饭时,烟师傅有感于大家对自己象亲人一样接待,这么看得起,这么看得重,便每去一家,都要买一包饼干和一斤红糖,或者其它副食品。虽然所拿的东西只价值块二八角,但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已经是不轻的礼物了。在大伙埋怨他来吃顿饭还要带东西时,烟师傅总是深有感触地说,“在咱们宽坪村,使我真正见识了什么是人世间的友爱”,他表示就是花光一年的工钱,心里也舒坦、也非常高兴。
这件事情,要说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了,可我每每只要想起来,心海里总会一阵阵发热,会荡起一层层的涟漪,老免不了会去怀念那温馨的岁月,甚至会勾起对许多往事的回忆。我在脑海深处曾经细细地思索过,富县西部葫芦河川的民风纯朴,人品厚道,也许与自古的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直罗在汉高祖元年设直路县,在唐武德三年又改置直罗县。据说当时这里相当繁华,政治、经济、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讲都很发达,从西川方圆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文化遗址便可窥见一斑。
我是从西川走过来的人。在那里曾经的风雨轮回,曾经的许多美好的日子,不时会突然浮现在眼前。我实在忘不了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交融。我多么希望人们朴素的健康心态能够自然回归,用心灵世界的明亮、凝净、宽容、良善去营造出一个更加和谐,让人向往,令人留恋,使人不舍的社会氛围,以使大家相扶相携相拥地走进新的历史时空,并不断孕育出更多难以忘怀、值得永久珍藏的经典记忆。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
王世杰,笔名晨钟、高原晨钟,网名葫芦河,西安市阎良区人,现居延安市;富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中国作家网》认证作家,微信公众号《洛滨文学》总编。曾先后在《人民文学》《解放军报》《诗刊》《农民日报》《中国农机安全报》《人民邮电报》《延河》《山花》《中国诗歌网》《中国作家网》《人民网》《新陕网》《丝路金融文学网》《江山文学网》等数十家中央、省、市报刊杂志及网媒发表诗歌、散文、小说、随笔、评论等千余篇并多次获奖;因被转载大量文字见于全国著名和各大网站。

点击前面平台名“鄜州月”可看到更多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