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互鉴 41
文/三木秉凤
未来世界大同文化是由东方一元文化与西方二元文化激烈碰撞后形成的集大成文化!全世界民族文化大融合将是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次重大事件!因为自此之后,人类历史中曾经发生的一切宗教冲突、文明冲突、文化冲突、哲学冲突、意识形态冲突由之消失!人类社会真正走向和谐共荣的文明社会。但东西方文化大融合前的碰撞元点不在当今社会隐伏而在历史长河中寻觅。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文化源自于闪族(也称闪米特人)文化,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也源自闪族文化,而且,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都是一神论的宗教。另外,闪族文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色是相信历史乃是闪米特人创造的,无论基督教、犹太教或伊斯兰教,同样都有大声朗诵经文的习惯。
首先我们大观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在《圣经》旧约中,代表“神”的字和伊斯兰文中的Allah(“安拉”也是“神”的意思)同样都源自于闪语。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五千年前的闪米特诸教,到四千年前的亚伯拉罕诸教,到三千年前的犹太教,到二千年前的基督教,到一千五百年前的伊斯兰教的一脉相承性。但基督教在欧洲传播中,受到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影响, 因为《圣经》新约是以希腊文撰写的,同时,基督教的教义是在西方成形时,在拉丁文化的语境中很难避免拉丁文化对它的影响,所以,天主教实际就是欧化了的基督教,就像印度佛教传到中国被汉化一样。
公元313年,罗马帝国宣布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古罗马帝国时代的多神信仰渐渐演变成一神教的信仰,从此,基督文化在欧洲迅速传播,并几乎主导了欧洲的中世纪的一千多年,且与科学严重对立。然而在西亚从“闪米特”人演化到“阿拉伯”人,这个大民族有个特点就是宗教、科学、法律、经济等形成文化共荣和谐。宗教和科学的斗争从世界范围内看仅仅发生在欧洲,没有发生在亚洲,也没有发生在美洲,也没有发生在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的发源地即西亚中东地区。从历史看,中东地区最早的各项文明成果,都没有受到宗教的压抑和封杀。而在东方古老的中国,易经文化对天地自然的膜拜与崇敬也一直没有上升为宗教信仰,从东汉道教建立以及东汉末年的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两大宗教与中国的科学并没有发生任何对立,况且,四方发明都源自于这个时代的中国,就是科学与宗教和谐的例证。然而,欧洲的科学文化却受到基督神权的无情压制,宗教和科学为什么在欧洲会出现尖锐对立呢?我一直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中寻找合理的解释。
但是,有个现实不能否认,西方科学在突破了宗教束缚之后,带领西方文化开始向利益文化、竞争文化、自由文化发展,宗教信仰和道德文化趋于边缘化,“上帝已经死了”的言论在西方一度盛行甚嚣。
不可怀疑,每个民族在长期的繁衍生息过程中都会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本民族传统文化,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共同构成了世界的文明发展历史,这些文明扎基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今人们大都关注眼前的花花绿绿的世界,迷恋于表象的色彩和七情六欲的灵外感受,而不去体察 长期以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文化内涵。我们知道,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已经消失了三个,中华文明之所以恒久不衰,就是因为我们受祖先福荫在享有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而其中最高尚、最持久、最有魅力的就是我们承载几千年的传统经典文化即太极文化。这些文化的幽香和味道的卓越之处,就在于品味者需用干净的灵魂而非粗糙的五官。所以说人颜易逝,文化常青。文化的魅力不光体现于滋养民族灵魂上,东方文化的力量还可以让这个个民族在风风雨雨中始终走向团结、希望、统一 ,这就是太极文化中的阴阳反致归一。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也可以说是一部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及社会史的集成历史,而主宰这个历史发展方向的往往是一批德才兼备、智慧非凡的圣贤级领袖级人物,从三皇时代的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到五帝时代的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以及夏朝的开国鼻祖大禹,商朝的开国帝王商汤,周朝的开国之主周文王、周武王等,都被后人尊为大智慧的圣贤政治人物,他们为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发展都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一个优秀的政治领袖首先是本民族文化的拥护者、继承者和传播者,只有这样,中华文明才代代承传而不中断,秦始皇虽然“焚书坑儒”,但他仍然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法家文化,并将中国的道家文化、兵家文化、医学文化等留存下来。我敢肯定地说,一个抛弃了本民族文化及民族信仰的人,他最终也会被这个民族所抛弃。中华文化在经历了秦朝的动荡以后,从西汉开始,国家开始重视文化在政治社会中的作用,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中的国家管理机构里,主管文化教育的礼部一直排在中央各部的首位,因为各个朝代的帝王都明白,国家要想长治久安,民族灵魂必须丰富饱满,民族文化必须灿烂洋溢,民族优秀传统必须继承弘毅,民族精神必须发扬广大,因为这些才是我们民族认同与民族团结的真正力量源泉!
由此看来,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以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精神文明建设,将给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带来最低的管理成本,以及最大的社会公共效益,因为道德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文化是什么?就是“以文载道而化导天下”,道与德就是文化的内在灵魂。在一个民风淳朴、道德厚重的社会环境里,大家都谦虚礼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像杀父抛妻、离家弃子、兄弟争财等不孝不忠不信等人类渣滓行为,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市场。回顾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县乡政权,几个德高望重的老者或者刚刚科举入官的文人,仅仅带几名辅弼佐助,就能够将一个县乡打理的井井有条,这是何也?道德与文化的导向作用与力量绝对不可忽视。
回首中国的不同时期,随着文化发展会产生不同的治国理念。上古时期以道治国,中古时期以德配天,下古时期以礼安邦,自从进入秦汉封建社会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采取“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老子在《道德经》三十七章中对治国顺序作过概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即道、德、仁、义、礼共五层。首先以道治国者,人循天地之道而行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皆效法自然之律,以天为本,故人“纯”;二“以德配天”者,德以配天而万民效法,民风淳实,以德为本,故人“朴”;三以仁礼而治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大家内心仁,处事义,规于范,束于礼,以礼为本,故人“让”;四“德主刑辅”者,以道德教化为主,以国家惩戒为辅,众皆能安居乐业,礼尚往来,以人为本,故人“义”。而今资本主义流行世界,世界以经济为中心,物权大于人权,规则为主,道德隐退,而强法只能律其行为,而不能德化人心,众皆重权益轻义务,重法律轻道德,以资为本,故人“贱”。 
历史不会重复过去,然而历史规律所凸显的轨迹却惊人的相似。朝代更新,物是人非,天地循循,春秋如故。政治与军事,经济与文化,道德与灵魂等等,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从上层建筑的角度来看待物质和精神,经济基础好似一个人的有形的血肉躯体,而精神更像一个人的无形灵魂。一个民族为了共同利益,要么对外抵御列强侵略,要么对内求生存谋发展,都要以国家的形式通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战略规划,所以承担这个民族历史使命的代表即政治领袖的智慧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冥冥之中已经为世界未来勾勒出清晰可寻的国际经济与国际政治轨躅,当然,冥冥之中世界更加期待着一种能够解决文明冲突的普世文化价值观的出现! 
三木秉凤先生,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为遵循中央十九大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于2017年 2月以微信文化群的形式组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文化队伍,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复兴,从文化复兴走向文化繁荣,从文化繁荣走向文化普世!承担起我们文人的责任!
自建队以来,不断地吸引全国各地有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三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个媒体。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参与其中,让我们这支文化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
三木秉凤先生微信号:www1836307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