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故事中的价值观
---赏析曲剧《秦香莲》中的文学艺术
陈中远 河南省新蔡县进修学校

戏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文学艺术样式,它集众多艺术表演为一体,在共同具有的特性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喜欢戏剧是因为它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体现人物的性格,矛盾冲突跌宕起伏,加上演员高超的艺术表演,总是不断的拨动自己那颗脆弱的神经。我知道,自己也根本不具有写戏剧评论的能力,之所以,一时冲动地去为自己喜欢的这种文学体裁,写一些只言片语,不是感性评述,也不是学术鉴赏,只是一位戏曲爱好者的读戏手记、日常心路。文中观点只是个人所见,或狭隘可笑,漏洞百出,或文不对题,孤芳自赏,敬请同行或专家多提宝贵意见,不胜感谢!如若不弃,愿一直为此努力。

《秦香莲》这部戏,是我国戏曲多个剧种中的经典传统保留剧目,虽叫法不同,但情节相似,如评剧小白玉霜、京剧张君秋、曲剧张新芳、豫剧崔兰田以及秦腔齐爱云等都演过此类剧目,并且都成为了经典,拍成了电影,影响之大。怪自己才疏学浅,见识如井底之蛙,对京剧,评剧、秦腔等知之甚少,不懂欣赏,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张新芳版曲剧《秦香莲》,可能是生在河南,长在农村,更喜欢那种大腔大嗓,浑厚深沉、朴实有力的艺术特点。我就以曲剧张新芳版《秦香莲》为例,分享自己的读戏心得。
第一场 寻亲
这场戏很简单,虽唱词不多,却很是感人,每每看到此情此景,总是禁不着泪光点点:荒郊野外,秦香莲穿一身皂衣(皂衣即为黑衣,在戏剧舞台上女人穿黑衣的大多都是穷人或落魄之人),左手拉着儿子(英哥),右手扯着女儿(冬妹),茫然四顾。
秦香莲:跋千山涉万水艰难受尽,秦香莲携子女来寻夫君。将身儿来之在汴梁城内。
英哥:妈,我饿了。
冬妹:妈,我也饿了,走不动了。
秦香莲:儿女们累又饿使我痛心。
秦香莲:儿呀,来此已是汴京城内,你爹就在城里居住,我们就要见他了,咱们赶快走吧!
母子三个相依下场。
另处一个版本的第一场是这样安排的:风尘朴朴的母子三个相依登场。
秦香莲:想汴京盼汴梁今日得见,找到了找到了儿的父再不作难。寻小店咱们暂且歇息一晚,到明日见你爹骨肉团圆。
一个“想”字,一个“盼”字,写出了母子三人千里跋涉的艰辛,还有内心的那份想念、牵挂和煎熬。如果仅从“累”和“饿”这种身体所受的苦来理解寻亲的艰辛,那就狭隘了,大背景是,自陈世美进京赴试走后三载,杳无音讯,原郡家中遭了荒旱,公婆饿死,母子三人在寻亲的途中,听人说陈世美得了状元,招了驸马,所以秦香莲听闻之后,又惊,又喜,又怕。惊的是一个农妇的夫君现在中了状元,如何面对?喜的是中状元的是孩子的爹,无论如何他不会不管自己的骨肉,孩子再也不用受冷受饿了;怕的是他招了驸马,会不会再认我们?。所以在表演中流露出来的眼神在疲惫不堪与几分怨恨之外还加上了一点喜悦的成分,这样就把秦香莲简单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一下展现在观众面前,如身临其境。由此可见,我们读文学作品,不能断章取义 ,要先结合背景再去理解人物的心情。戏剧就是在这样狭小的舞台通过演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来向观众展示人物个性及内心世界。我是比较喜欢这种版本的第一场安排,简洁明了。尽管第一种版本也很好,让观众很快入戏,体会那种千里寻夫的艰难与苦涩,比较直接和通俗。在第二种版本中,省去了母子的对话,让观众去体味那种千里迢迢携子寻夫的不容易。豫剧张宝英对这场戏的表演也非常细腻,刻画人物也很是鲜明,行腔深沉,也非常感人。
第二场 闯宫
陈世美身着红袍,头戴乌纱,春风得意,(念诗)不负寒窗苦,蓝衫换紫袍。玉壶更漏尽,高歌彻通霄。
与第一场秦香莲母子三人的出场形成鲜明的对比。唱词如下:
陈世美:中状元招驸马功成名就
富贵人偏不忘名士风流
蟾宫折桂显伸手雀屏中目凤凰俦
中国神话传说中月宫有一只三条腿的蟾蜍,后人就把蟾宫指月宫。攀折月宫桂花,喻科举时代应考得中,雀屏中目,比喻选定佳偶,玉壶更漏尽,大概就是说喝酒到很晚的时侯,真是“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的确,中状元是何等的不容易,但完全忘记了自己是谁就不妥了,真乃小人得志。
门官 : 禀驸马爷,原郡乡邻求见。
陈世美 :本宫在原郡家乡,未受乡邻杯水之恩,念他远道而来,赏给茶饭一顿,叫他回去。
门官 : 禀驸马,此人并非寻常乡邻,乃是英哥之母,冬妹之娘,一定要见!
陈世美 :(稍惊内声)呔!往外去传:英哥不英哥,从前做事错;冬妹不冬妹,各自知进退。念她远道而来,赏给纹银十两,永勿再来!
门官 : 呔!贫妇人听着:驸马爷言讲,英哥不英哥,从前做事错;冬妹不冬妹,各自知进退。念你远道而来赏给纹银十两,永勿再来!
此段对白,可谓精典,人物个性已很鲜明,观众犹冷水浇头,叹世态之炎凉,感万事之变迁。
秦香莲:晴天霹雳击头顶
陈世美果然负了心
千里迢迢来找你
岂为十两肮脏银
门官巧计来指引
撕下罗裙闯宫门
急急忙忙把宫进
陈世美:你哪里来得野妇人
秦香莲:含悲忍泪我把夫君认
陈世美:一足踢倒贫妇人
秦香莲:一阵迷来一阵昏
不知身在何处存
强打精神忙站稳
上边坐着无义人
我二次上前将他认
陈世美:一言喝住贫妇人
你竟敢大胆闯宫禁
不怕王法认官亲
秦香莲:莫非你两眼昏花看不见
我是你结发之妻本姓秦
陈世美:我认得你是秦氏女
你不该到此把我寻
秦香莲:你离家三载无音信
难道说父母妻子不挂心
陈世美:并非是我不将你认
怕的是一步走错祸临身
下面的这段唱词,可谓经典中的经典,语言平实,句句触心,音律美妙,情真意切,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体会到艺术的真善美。张新芳老师的这段表演我看过多次,她的弟子刘青、方素珍、乔杏娥等,对人物的刻画也都很不错,表演也很到位。从豫剧张宝英老师的这段视频来看,与张派艺术各具千秋。
秦香莲:说什么一步走错祸临身
分明是你得了新人忘旧恩
劝夫君从头想一想
咱本是十年结发情意深
想当年你在原郡求学问
寒窗下读诗书你从不出门
为妻我替你堂前把孝尽
到夜晚伴你读书到月西沉
大比年送你赶考把京进
临别时千言万语嘱夫君
太阳不落早宿店
日出三杆再动身
更换衣裳要谨慎
当心风刮受雨淋
路途之上忌生冷
生瓜李枣莫进唇
嘱咐你中与不中早回转
须知道爹娘年迈儿女连心
谁料你一去三年无音信
湖广广大旱饿死双亲
爹娘死后难埋殡
我携带儿女将你寻
为妻为寻你你不认
儿和女总是你陈门一条根
陈世美:听说爹娘被饿死
陈世美暗自泪双倾
我连科级第成新贵
怎能叫妻子儿女
受寒饥
把她认下是正理
秦香莲:劝夫君莫贪乌纱锦绣衣
咱回到家乡种田地
共甘苦才是好夫妻
为妻我不怕苦来不怕累
陈世美:你舍得我还舍不得
得来这富贵荣华非容易
我怎能舍金枝玉叶美娇妻
快将这疯妇赶出去
门官:驸马不肯相认,也怪不得小人我了啊,妇人不要悲泪,小人倒有个主意呀,明天是我驸马爷寿诞之日,满朝文武都来拜寿,你手拉儿女宫门呼冤,定会有人从中说(shui)说,不难破镜重圆呀。
秦香莲:多谢您了。
门官,真是难得的好人,所以说世上还是有好人的。秦香莲摔银,表现了她的气节和愤怒,与负心人当面对质被踢倒后,她没有退缩,二次强行认亲,陈世美说出是怕大祸临身才拒不相认,秦香莲心如明鉴地指出了丈夫背叛的真正原因,接下来是一段对往日夫妻恩情的回忆、对家庭变故与寻夫之事的表述,可谓是感情牌,陈世美面对此景低头不语,表现出秦香莲作为一名乡村农妇的善良淳朴、对丈夫打骂的逆来顺受与苦苦哀求、既敢于大胆地指责丈夫变心的真正原因,又懂怎样去用昔日恩情来感化丈夫的心,真实自然。

当看到丈夫还是不肯相认,秦香莲就退了一步,只要能认下子女,自己就是死了也心甘情愿。从当初寻夫欲居家团圆到哀求抛弃妻子的丈夫收下子女,可以说秦香莲的目的在这个特定的境遇下发生了大转折。这既表现出了她的妥协与懦弱,又表现出出为了子女的生存与日后幸福甘愿献出生命的伟大母爱。当看到丈夫欲认下自己的时候 ,秦香莲又开始循循善诱地劝告丈夫跟随自己归隐农耕和对夫妻恩情重归于好的幻想与狭隘的认识,真是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作者简介】陈中远,70后,河南新蔡人,古典文学爱好者,发表作品曾用名冰心玉壶,省书协会员,省作协会员,在诗词、戏剧评论、散文等方面见解独到,著有《读东坡诗词,感悟人生》、《如何鉴赏河南曲剧的美》等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