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毛泽东学战略创新思维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化传播系)
毛主席讲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反对教条主义,调查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总能在新的历史时期,敏锐而准确地发现社会矛盾、分析社会矛盾、提出解决矛盾的新办法,他又能高瞻远瞩洞察、预见国际国内社会发展新动向,然后创建性提出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改革社会的新主张,他有浪漫主义思维,敢于改天换地,“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写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根据中国实情,敏锐地看到革命力量在农村在农民,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提出武装暴动,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到敌人统治最薄弱的地方去,北上抗日(2万5千里长征),保存革命力量,发展壮大自己的革命力量;国共合作;游击战、运动战、战略大反攻、建立有别于军阀的人民军队,三湾改编,把支部建在连队上;独立自主;建国后,进行民族资本主义主意的社会主义改造;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从一代伟人毛主席的战略创新思维入手,来学习创新的要素。
毛主席的身上一直闪烁着创新的光辉。他在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极具创新思维的理论。例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建设同时进行的决策等等。其创新思维体现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领域。
毛主席的战略创新思维的精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多调查、多研究。毛主席在对广大农民的考察研究中,完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著作,总结了有关农民革命运动的问题,认识到了农民阶级的强大力量,提出了工人阶级应当与农民阶级联盟,形成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此外,在1961年的广州会议上,毛泽东进一步强调自己历来的经验是,“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可以说,调查研究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其次,勤学习,重借鉴,在学习借鉴中创新也是毛主席创新思维的一大亮点。毛主席一生博览群书,举凡哲学、历史、地理、政治、文学、经济、军事、宗教、科技、艺术等等无不涉猎,在很多方面有相当造诣。毛主席在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就多次翻阅《共产党宣言》;为了写《实践论》、《矛盾论》,他曾集中研读了一些中外哲学著作。此外,他还经常借用中国古书中的文章、诗句和典故,来阐明和概括党的思想理论、政策原则和工作方法,形象生动,令人耳目一新。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总结中创新。及时正确地总结经验教训,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以形成新的理论概括和方针政策,这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又一个基本方法。我们知道,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党极力仿效苏俄,并把“城市暴动”作为夺取政权的一大战略,但是最后都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而毛主席在总结教训中,认识到中国城市中的敌人势力强大,而农村中则敌人的力量不是很强大。对此,毛主席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革命理论,认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主席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认识和掌握了人民战争的规律。他总结了十六个字的打游击的经验:‘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在不断的总结和创新中,毛主席带领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强大!
论毛泽东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
第一篇【内容提要】
创新是毛泽东构建其思想理论的重要手段。毛泽东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所以能不断创新,与其思维方式有密切关系。毛泽东创新思维具有鲜明特征,主要表现为:以实事求是为出发点,以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为基本方式,以调查研究为实践基础。
【 正 文 】
创新主要指在已有事物基础上的一种拓展性与创造性活动。这一活动,既与已有事物有一定联系,又是对已有事物的发展与重构。毛泽东作为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在其数十年革命生涯中,所以能成功地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有独创性的思想理论,这既来源于他不竭的创新动力,又与他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透过毛泽东的创新思想,可以清晰地看到其鲜明的思维特征。
一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出发点
创新既非妄想,亦非空想,而是有目的的客观活动。因此,以实事求是为出发点,是创新的必然要求。纵观毛泽东的创新思维,其出发点基本上都是紧紧围绕中国实际,并由此延伸、展开的。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毛泽东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所谓“实事求是”,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作了解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通俗地讲,实事求是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发生的事情中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毛泽东所以能不断创新,同他一贯提倡实事求是的作风密切相关。
毛泽东无论做事还是思考问题,最大的特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譬如,同样对中国民主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问题的思考,早期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者,只知道围绕马克思主义书本找答案,而很少去考虑中国的实际。对此,毛泽东曾指出:“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许多人凡事引经据典,“言必称希腊”,“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理论,只是为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指导原理,而不是包治一切疾病的“圣丹妙药”。有些问题,各个国家只能根据自己的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去解决。
比之教条主义者,毛泽东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坚持从实际出发,尤其从中国实际出发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结果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许多方面,都是如此。如关于统一战线问题,马列主义都提到过“一个联盟”,既工农联盟的思想。毛泽东根据中国实际,根据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特点,创造性提出“两个联盟”的思想。由此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
毛泽东所以能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关键就在于他能够正确理解与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懂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道理,明白理论指导必须要以实际为出发点,从而把问题的思考建立在实际上,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有效结合起来。正因为毛泽东依据中国社会实际说话办事,所以才会创造出那些带有“中国气派”的新事物。如同邓小平所说:“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者毛泽东,并不是在马克思、列宁的书本里寻求在落后的中国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途径。马克思能预料到落后的俄国会实现十月革命吗?列宁能预料到中国会用农村包围城市夺取胜利吗?”由此可见,专从书本里讨生活的人,是创不了新的。只有像毛泽东说的:“马克思主义‘本本’是要学的,但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样,才会有所创新。毛泽东与他同时代的人相比,所以具有更大的创造力,即在于此。不难想象,如果毛泽东也类同于教条主义者,只会抱着书本,背诵书本,从书本里讨生活,那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将与他无缘。所以说,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创新精神的基石,是毛泽东创新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 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
毛泽东曾经说过,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真谛的深刻领悟。
毛泽东在创新过程中,同样遇到伟大思想和权威模式的影响。但他的方法是,凭着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对权威思想和模式,既不迷信,也不弃之,而坚持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再拿民主革命道路为例来讲,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模式,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模式。然而,它在中国却遇到了挫折。不少人认为它是中国革命唯一道路,然而,毛泽东以他的胆略与睿智,选择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他用自己的大脑,面对中国土地,进行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他一方面看到城市道路模式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又看到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他意识到特殊国情需要特殊道路,从而为中国革命开辟出一条符合中国特点的新道路,正因为毛泽东有这么一种既坚持独立思考,又善于辩证思维;既尊重别人的经验,又不盲从的思维方式,所以他能够讲出“我们固然应该特别尊重苏联的战争经验”,“但是我们还应该尊重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这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毛泽东的伟大之处,在于既能正视错误,又能改正错误。正如他自己说的,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的聪明起来。正因为,毛泽东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辩证关系,才使他及时走出“唯书、唯上”的思维定势,在实践中打造成善于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的方式,为创新铺下基石。
以上可见,善于独立思考,坚持辩证思维,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基本方式。有思考,才会有思想,善于思考,才会出新思想。毛泽东正是在对待任何问题上,既不为某种思维定势或他人思想所束缚,也不拘泥于已有理论和模式,坚持用自己的头脑思想,才有所创新。
三 调查研究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创新精神的思维方式,不仅强调从实际出发,而且十分重视对问题的思考与下结论必须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把调查研究看作是认识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工作的前提与基础。他说:“要是不做调查研究工作,只凭想象和估计办事,我们的工作就没有基础。”他的许多创新思想均源于此。
毛泽东有句名言:“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他还说,“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为此,他一生做了大量调查研究,这不仅为他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实践环境,而且为他的创新思想提供了大量实际资料。比如,毛泽东在农民与中国革命关系问题上提出的一系列独创性思想,就同他做了大量实地调查直接相关,不少创新思想直接来自于此。1926年,毛泽东在为《农民问题丛刊》所作的序中,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的思想,这一思想就是调查研究的产物。当时,我们党内许多人都把目光集中在工人运动上,很少关注农民问题。而毛泽东正是在率农讲所学生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上述具有独创性的见解。《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也是毛泽东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写就的。在这篇调查报告里,毛泽东同样提出了一个新思想,即把农民称作“革命先锋”。这实际上是他后来提出“农民是革命主力军”思想的雏形。通过调查研究,毛泽东不仅看到,农村革命是农民阶级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权力的革命,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而且指出:“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他后来独创性提出与形成“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的思想”提供了现实依据与立论基础。
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毛泽东调查研究用心最多的时候。毛泽东坚持唯实思路,一切从实际出发,先后在闽赣两省做了十多次实地考察。如江西的寻乌、东塘等处调查,福建的才溪乡调查等,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对当时农村从群众生活、政治组织、地方部队、土地状况到农村各阶级的面貌,作了详尽介绍。正是以这些实地调查为现实基础,我们党才正确制定了土地革命时期土地革命路线,并独创性提出了农民问题与中国革命关系的一系列思想。
在长期革命中,尤其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养成一个良好习惯,凡需决策之前,或亲自或要求中央和地方其他同志先做调查研究,使决策能与实际相符,收到实效。1930年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就指出:“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以后他又说:“去做调查,就是要使自己心里有底,没有底是不能行动的。”建国初期,毛泽东看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为了避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重犯苏联的错误,以苏为鉴戒,他花了一个多月时间进行调查研究,最后在此基础上写成《论十大关系》一文,提出了许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可贵思想。正确的政策,只能产生于实践,来源于调查研究。正如毛泽东在《〈兴国调查〉前言》一文中所说:“实际政策的决定,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坐在房子里想像的东西,和看到的粗枝大叶的书面报告上写着的东西,决不是具体情况。倘若根据‘想当然’或不合实际的报告来决定政策,那是很危险的。过去红色区域弄出许多错误,都是党的指导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原故。所以详细的科学的实际调查,乃非常之必须。”
调查研究为毛泽东的创新思维铺实了基础,也避免了认识上的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正因为有了建立在客观实际基础上的认识,所以毛泽东能够精辟地提出许多独创性的思想理论。30年代给中国革命造成极大危害的教条主义,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调查研究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实践基础,也是他作为一个脚踏实地的革命领导者的工作风范。
第二篇【内容提要】
本文介绍了毛泽东在各个时期对理论创新必要性的论述,概述了毛泽东创新思想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主要成果,分析了毛泽东创新思想具有的特色,阐述了毛泽东创新思想的哲学底蕴,指出了宣传和发扬毛泽东创新思想的深远意义。
【 正 文 】毛泽东是现代中国的一面旗帜。他的一生,他所领导的人民革命以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思想,引起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深刻地改变了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毛泽东留下的精神遗产是宏富的,它将在我们民族的历史进程中长期发生作用和影响。 在毛泽东思想的百花园中,创新思想是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它体现于毛泽东关心、思索、研究的各个领域是贯穿毛泽东思想体系的主线。归纳、整理、分析和研究毛泽东的创新思想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毛泽东对理论创新必要性的论述
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便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 但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国情、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 中国革命发展规律和道路却没有现成的具体答案。
中国革命的实践表明,任何照搬照抄经典著作、照搬照抄外国经验的做法,都有可能导致革命的失败。作为中国共产党内最具独立思考品质的领导人,毛泽东向当时盛行的教条主义进行了勇敢的挑战,在中共党内率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并要大胆进行理论创新的原则。在 1930 年发表的《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批评了一些人固守书本和某项决议、以为只要遵守“既定办法”就无往而不胜的错误,指出这“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完全是一种保守路线。这种保守路线如不根本丢掉,将会给革命造成很大损失,也会害了这些同志自己。 ”
在延安整风中,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20 多年实践经验,清算了党风中的主要危险——教条主义。1960 年,毛泽东又进一步阐发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这个原则。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他写道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书,必须读,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任何国家、任何时候,单靠老东西是不行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新的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毛泽东一而再、再而三地论述干革命进行理论创新的必要性和客观必然性。它的含义有三: 1.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理论与各国实践相结合倘若固守僵死的教条,就只能给各国革命带来危害。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在实践中进行合乎本国实际的理论创造。 3.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要发展。革命党人必须顺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创造出指导革命的新理论来。 毛泽东关于理论创新的论述,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实践精神。 他与其他的共产党人一道,坚持这个原则,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局面。
毛泽东思想就是理论创新的产物。他本人则通过勤奋的读书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大胆提出新的科学论断和理论观点,成为一个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二、毛泽东创新思想的主要体现
毛泽东创新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无论在理论上或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突破,结出了丰硕成果。本文仅就几个方面试作概述。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方面。 毛泽东始终认为:马列主义是规定了世界革命的基本原则,但中国革命的具体做法要我们在实践中创造。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袖一道以切实的中国国情为依据,提出了一条崭新的民主革命总路线,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他指出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和同盟军。这不同于俄国革命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将整个资产阶级作为革命的对象。他认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革命应分两步走:首先完成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再进一步推进到社会主义,而不是像俄国革命那样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是多个帝国主义瓜分统治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大国条件下,革命应首先在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展开,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而不是十月革命工人阶级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起义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这些理论,都是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是前人书本上没有的,也是外国经验搬不来的。 它成功地推进了中国的民主革命。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发展,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成功范例。 毛泽东还率领全党全国人民进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 毛泽东认为掌握了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和平道路,将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他否定了必须先机械化而后才能合作化的僵化做法,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将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实现了合作化。他还成功地实施了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政策,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国际共运史上最为成功的一例,丰富了马列主义不断革命论和革命转变论。 这一切,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必然结果。
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后毛泽东对当时全国上下在“学习苏联老大哥”口号下简单照搬照抄苏联建设经验 “一开始就不满意、心情不舒畅”。他数十次在大会小会上讲话、发表文章,提出要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并率先进行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提出了一条同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即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协调各种经济关系,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发展经济的工业化道路。这是毛泽东实事求是突破前苏联工业化模式束缚的创新产物,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打下了极其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在 1962 年的 7 千人大会上,毛泽东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说:“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是照抄苏联,特别是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的创造性很少。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1964 年,他在一个关于总结经验的指示中提出 “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结合中国实际、打破常规、大胆探索创新,毛泽东在几十年前已经提出了在经济建设中进行科技创新的设想。
在军事战略战术方面。 从一个师范生成长为一个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和战略家。毛泽东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他的过人之处,就是比一般人更善于总结经验,更机智灵活、更富有独创性。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主张从战争情况、时间条件、战争性质、地域条件、民族战争的指导规律的不同着眼,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应用、大胆创新。他说:“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 ”对于在战争中如何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他说:“如果计划和情况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就必须依照新的认识,构成新的判断、定下新的决心,把已定的计划加以改变,使之适合于新的情况。”他的这一思想,成为他确立灵活机动战略战术和人民战争战略思想的基础。 毛泽东创造性地确立了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是中国革命战争较长时期内的主要作战形式,提出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实行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把战略上的劣势转变为战役、战斗上的优势,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后来,在解放战争中,又进一步概括为“十大军事原则”。这些都是对马列主义军事理论创造性的贡献。
向外国学习方面。 毛泽东首先充分肯定了向外国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我们应该向他们的长处学习。他又说:“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当然不要学。”这就是著名的“洋为中用”的原则。批判吸收外国文化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人民大众喜闻乐见而又生动活泼的新文化。毛泽东同志明确地说:“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继承和借鉴决不可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
1956 年 8 月,毛泽东在同音乐工作者的一次讲话中,还明确而具体地谈到科技、医学、艺术的创新问题。他鼓励科技工作者用近代外国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来整理中国的科学遗产做出独创性的努力,直到形成中国自己的学派。他号召医务工作者中西医结合,创造祖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他要求艺术工作者学习外国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巧,创造出新的具有独特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艺术来。学习应与独创相结合,创新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是结论。
在教育方面。 毛泽东青少年时代身受旧教育制度的侵害,对旧教育制度弊端的认识和体是极深切的。及至他后来与战友们创办湖南自修大学,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指导江西和延安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实践。他都力主批判旧教育,开展了许多适合革命斗争需要,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实践。建国后,毛泽东仍密切关注我国教育,他尤其对束缚人的创造力和各项能力发展的应试教育感到不满意,指出“我主张题目公开,由学生研究、看书去做。例如,二十个题,学生能答出十题,答得好;其中有的答得很好,有创见;可以答一百分,二十题都答了,也对,但是平平淡淡,没有创见的,给五十分、六十分。 ”毛泽东在这里提出了要以学生是否有创新见解作为教育评价体系主要标准的重要命题。他还鼓励学生不要受考试分数的束,要“大胆主动地学”“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员后面跑,自己没有主动性。”他的这些鼓励创新、有益创新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所开展的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信群众的创造力、依靠和鼓励群众创新。毛泽东充分相信群众的创造力。依靠群众创新,鼓励和尊重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和行动,构成了党的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群众路线的核心就是坚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就是发挥被领导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毛泽东谆谆教导全党“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 他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智慧“‘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他相信人民群众不仅是革命也是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我们是主张自力更生的。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无论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或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毛泽东和全党都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去进行。毛泽东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赞扬湖南农民运动荡涤污泥浊水的创造精神,颂扬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创造了“鸡毛能够上天” 的人间奇迹。他还要求全党要鼓励并创造条件释放群众的创造力。他说:“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力,从来就是很丰富的。过去在旧制度下没有解放出来,现在解放了,开始爆发了。我们的办法是揭盖子,破除迷信,让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爆发出来。”
毛泽东特别重视和鼓励青年人创新。 他号召和倡导青年人积极主动创造,不要受名人、 权威、有地位的学问家的束缚。在 1958 年的成都会议上,他说:“自古以来,创新学派都是学问不足的青年人,他们一眼看出一种新东西,就抓住向老古董开战。从来创立新学派的青年,一抓到真理,就藐视古董,有所发明。”在其后的八大二次会议上,他又大讲青年人的创造问题,一口气列举了 29 位古今中外青年发明家、创造家的事例,说“年轻人要胜过老年人,学问少的人可以打倒学问多的人,不要被权威、名人吓倒,不要被大学问家吓倒,要敢想、敢说、敢做,不要不敢想、不敢说、不敢做。”毛泽东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和鼓励群众创造精神的思想和实践,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许多革命领袖中,显现得十分突出。
三、毛泽东创新思想的基本特点
毛泽东创新思想在以上几个部分所展示的内容已经十分丰富。
毛泽东通过创新而取得的成果,还有着举不胜举的实例。综观毛泽东的创新思想,可以发现有如下几个特点
其一、创新与怀疑批判精神相结合。
诺贝尔奖获得者、俄国科学家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他道出了怀疑与创新的相互关系,道出了怀疑是创新意识的一种体现。毛泽东从青少年起即具有怀疑与叛逆的思想和品格。他曾在10 岁时用离家出走来抗议粗暴严厉的旧教育,也曾“忤逆不孝”反抗父亲冷酷、专制的管教方法。他喜爱看歌颂叛逆和造反的“禁书”从中吸取了许多有益的营养。就读湖南第一师范期间,他在《湘江评论》上大胆直抒对旧世界的怀疑和批判。成为中国革命主要领导人后,他依然保持着对许多事物大胆怀疑、 寻根究底的劲头。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都发端于对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和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的怀疑。 建国以后的毛泽东,在各个领域都保持着不竭的怀疑习惯和批判精神。1957 年,毛泽东对中宣部印发的有关思想工作的调查材料作了批注。对其中有人提出对马列经典著作不许怀疑,他批示道“不许怀疑吗”;对有人问党的政策是否允许争论他批示道“为什么不允许争论呢”;在如何克服马列主义教学中的教条这个问题旁边,他批示道“就是允许批评争论。”对解放后实行脱离实际的教育教学制度,他说:“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继而提出一系列缩短学制、减少课程、教材删繁就简、提倡启发式教学、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新颖的教育教学思想。大胆的怀疑批判精神,使毛泽东能够发现一般人难以发现的问题,使他能够独辟蹊径,有所创新。
其二、创新与反对教条主义和奴隶主义相结合。
从前述可见,毛泽东在每一个领域提出的创新观念,都几乎与批判教条主义相联系。
教条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危害最大,毛泽东视之为主要危险。教条主义的本质是主观与客观相分离,其主要表现为思想上形成一种束缚,马列的本本没说过,革命前驱者没做过,就不敢说也不敢做。用教条主义的方法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势必是照搬照抄外国经验和书本上的条条,拒绝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顽固保守,不敢也不许创新和突破。 《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是毛泽东勇于创新、敢于反对教条主义的最早檄文。在遵义会议和延安整风运动中,教条主义路线受到了进一步的清算。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反对教条主义的同时,反对经验主义,以反对教条主义为主。建国后,毛泽东反对教条主义的同时,反对奴隶主义,仍以反对教条主义为主。奴隶主义的特征是盲从,迷信洋人和外国文化,盲目自卑、妄自菲薄,也可以说是教条主义的孪生兄弟。鉴于教条主义和奴隶主义造成了对人们思想的严重束缚,毛泽东在 1958 年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批示中明确提出了“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的口号,为此毛泽东还对全党反复进行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教育。他认为无论中国人、外国人、死人、活人都不要迷信,要相信科学,正确的就信,不正确的就不信。他谈到不要迷信神仙、不要迷信洋人时说:相对别的星球,我们就是神仙;相对外国人,我们就是洋人。他批评类似贾桂那种站惯了、不敢坐的奴隶主义精神状态,体现了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精神风貌。他指出:“对于经典著作要尊重,但不要迷信。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创造出来的,不能抄书照搬。” 他号召“打掉自卑感、砍去妄自菲薄、破除迷信、振奋敢想敢说敢做的大无畏创造精神。”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打破束缚人们思想的桎梏、扫清创新障碍,为创新创造条件。
其三、创新与独立思考相结合。
独立思考也是创新的极其重要的必备条件,它为创新提供思路、 观点、 理论方法和达到目的的路径。一个人能够有所创新,他必然是善于独立思考的人。 毛泽东是一个最具独立思考品格的理论家和实践家。他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权威、不崇拜偶像,对一切事物和现成理论保持不随波逐流,坚持不人云亦云地进行个人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态度。由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及 100 多年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影响,中国人民的意识中总的说盲从思想比较严重,比较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意识。这种情况反映到党内,也成为教条主义泛滥的一种思想根源。毛泽东反复要求全党在读书、领导革命和建设的时候,切记要独立思考。毛泽东常引用孟子的一句话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他自己在认真读书、独立思考的同时,也要求身边同他一起读书的同志每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都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他要求党的各级干部在学习理论书籍时,要加以分析,确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哪些是作者自己也不甚清楚的。 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号召“共产党员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经过自己头脑的周密思考,想一想它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绝对不应盲从、绝对不应提倡奴隶主义。”1957 年,他与逻辑界、哲学界人士谈话时,倡导不论是领导革命还是搞科学研究,都必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不能让自己的脖子上长别人的脑袋,即使对老师,也不要迷信。在八大二次会议上,听到有同志说跟着他走就不会错时,毛泽东明确表示“一个人有对有不对,对就跟,不对就不跟,不要糊里糊涂地跟。”“真理在谁手里就跟谁走”“糊里糊涂跟某人走很危险,要独立思考。”
毛泽东对独立思考的强调,为我们明确了通向真理和创新的正确途径。
其四、创新与实事求是相结合。
创新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又是一种认识活动。它要求人们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规律相契合,不能脱离客观实际。毛泽东的创新理论和实践表明:创新的立足点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实际;创新的目的在于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创新正确与错误的检验标准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实践。也就是说,毛泽东的创新是与实事求是精神紧密结合的。要做到实事求是,就要做到陈云同志说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批驳过在共产党内讨论问题,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的“唯书”现象,也批驳过不根据实际情况,一味盲目执行上级指示的“唯上”现象。认为“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和策略问题而从它找立场、 找观点、 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创新的理论来源于客观实际,它正确与否的判定标准也是客观实际。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指出:“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他又多次指出: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办法,“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毛泽东思想是一种正确的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因为这种思想指导中国革命获得了成功,推进了建设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有益于中国社会进步的实际效果。如上所述毛泽东创新思想的四个主要特征,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又相辅相成的。怀疑引发探索和创新的兴趣,反对教条主义和奴隶主义为创新扫清思想障碍,独立思考为创新提供前提、方法和达到目的的路径,实事求是是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创新则是灵魂,它决定所要达到的目的和发展方向。
四、毛泽东创新思想的哲学底蕴
毛泽东从年轻时代起就喜爱哲学,他读了许多古今中外哲学家的书,也潜心思考了许多有关人生、宇宙的“大本大源”问题。毛泽东探索大本大源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认为“动”是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他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着的斗争着的。“动”是天地身心的本性。通过对以往变法的分析,他得出了 “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的结论。通过对体育之研究,从人人皆乐“动”,得出了“动必有道”“天地盖惟有动而已”的观点。他本人则以不断的运动、奋斗和拼搏。来达到“身心并宽” “实现自我”为人生最大乐趣。这些都折射出了毛泽东人生哲学和世界观的主要特征。毛泽东年轻时代确立的这一哲学观,无疑蕴涵了辩证唯物论的基本思想。辩证唯物论认为:宇宙的本源是物质,物质存在的唯一客观形态便是运动。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地运动,导致了新旧事物的新陈代谢、导致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万象更新。因此,运动乃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规律。年轻的毛泽东之可贵处,在于他了解这一规律后并不束之高阁,或作为茶余饭后之清谈,而是自觉应用这一规律观察、分析、解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成为他立志改造社会的理性基础。毛泽东的这一哲学观,随着他阅读了更多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接受了更多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变得更加完备和丰富。它成为毛泽东创新思想的哲学基础。毛泽东为此坚持了一生。在1937 年发表的《实践论》中,毛泽东精辟地指出“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根据于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以从事于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建国以后,毛泽东仍然坚持这样的哲学观。1964年 11 月,他在一个“关于总结经验的指示”中指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阶级斗争不会完结。在无阶级存在的社会内,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完结。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 ”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毛泽东是怎样将源于“动”的这样一个哲学观,应用来分析、思辨人类对于宇宙事物的认识规律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又怎样地从这个哲学观出发,得出了要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和不断发展真理的结论。这个结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是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统一,它是符合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规律和发展规律的。毛泽东的这一哲学观,势必与教条主义者们机械的、静止的、形而上学的哲学观产生对立、发生冲突。历史事实充分表明,毛泽东这一哲学观是完全正确的。及至晚年,毛泽东仍坚持他的哲学观。1974 年 5 月30 日,毛泽东在北京会见了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世界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宾主共同探讨了他们关心的问题。毛泽东说:“对称”原本是一个静止的观念,但按他的经验,“对称”对社会的发展不是最主要的,社会的发展是“动”。李政道认为,运动就是对称的。“对称”在科学上不是静止的观念,所有宇宙运动都跟“对称”有关。所有的“对称”都在“动”中。对李政道的观点,毛泽东点头称是,完全接受。这里,毛泽东和李政道并非闲来无事坐而论道,它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在哲学领域神来的思想交流,是他们历经多年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所得出的深刻的哲学体验。虽然他们两人所关心、研究、从事的工作领域是极不相同的,但却有着共同的哲学结论。总之,毛泽东创新思想的哲学基础就是“动”。根据辩证唯物论的发展观点,他将人的认识看作是一个永恒的发展过程,只要物质运动不停止,人的认识也就没有穷尽的一天,而认识的延伸必然是思想的创新。 毛泽东的创新思想是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归纳、整理、分析、研究和宣传毛泽东的创新思想,对提高我国人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推动我国正在开展的创新活动是有益的。毛泽东作为创造新世界的一代伟人,为我们树立了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光辉榜样。他的有关创新的教导,将鼓舞和鞭策我们奋勇前进在创新的大道上。可以肯定,随着我国创新活动愈加深入地展开,人们将会愈加领略宣传和发扬毛泽东创新思想的深远意义。
第三篇
毛泽东始终重视创新思维方法的研究与倡导,是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光辉典范。他的创新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创新,在科学预见中创新,在调查研究中创新,在学习和借鉴中创新,在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中创新。科学性、实践性和群众性是毛泽东创新思维方法的本质特征。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在很多方面前无古人,是一个异常艰辛的探索与创新过程。在此过程中,毛泽东始终重视创新思维方法的研究与倡导。20世纪30年代,他先后写了《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等哲学和方法论著作。在40年代前期,他又将整顿学风列为当时整风运动的重要内容,目的就是要解决人们的“思想方法问题”,那时他和大家一起学理论讲哲学,即是“以研究思想方法论为主”。建国后,他对哲学和方法论的研究与关注丝毫没有减弱,常常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谈论问题,并致力于培养人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勇于和善于创新,这是毛泽东能够领导中国共产党破解种种难题,摆脱重重危机,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重要原因。
毛泽东创新思维的主要方法与途径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结合中创新。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它一定是对前人正确思想的继承,更是对前人错误或过时思想的纠正与超越。毛泽东始终坚持把马列主义作为观察、考虑和解决中国问题的锐利武器,但同时他又旗帜鲜明地反对教条地理解和搬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结论。他是站在中国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的背景下,来学习、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从而在推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提出新的符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科学论断,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创新与发展。
1960年毛泽东讲过一段话很透彻,他说:“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他特别指出,“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不惟书不迷信权威,善于将马列理论与我国国情和发展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种结合中不断形成新论断、开拓新局面,这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
及时预见形势发展的新趋向,在科学预见中创新。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强调领导者要开动脑筋分析问题,要看得远,有预见,当新事物“在地平线上刚冒出来一点的时候,刚露出一点头的时候,还是小量的不普遍的时候,就能看见,就能看到它的将来的普遍意义。”对于重要问题没有预见,“如果犯了错误就不得了”。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疯狂吞并中国,国人中亡国论与速胜论一时甚嚣尘上,毛泽东则拨开迷雾,科学分析、准确预测了国际环境与中日双方主要因素的消长变化及战争发展趋势,提出了胜利是中国的,战争是持久战的结论,为我们战胜日寇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当时全国胜利在即,我们党将要成为执政党,毛泽东在会上不仅指出了这种胜利的伟大意义,同时也预见了我们将要面临的困难和艰巨任务,告诫全党要做到两个“务必”。这些预见和告诫非常及时、必要,它不仅使大家在精神上为迎接全国胜利和展开新中国建设作了准备,而且成为我们关于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学预见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旧过程的终结,也就是新过程的开始,矛盾双方既是对立的,也是互相转化的。因此他不为眼前的逆境或顺利形势所迷惑,总能及时准确地预见形势发展的趋向与转机,形成新思路,做出新决策,推动事物朝好的方向转化。
时常走出去,多接触实际,在调查研究中创新。毛泽东认为,要及时发现和解决新问题,要形成新思路,最管用的办法就是调查研究。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么?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
1958年,毛泽东的同学好友周世钊(时任湖南省副省长)曾给他写信,谈及自己“缺乏从政经验”,有“临事而惧”之感,毛泽东回信鼓励说:“我认为聪明、老实二义,足以解决一切困难问题。……聪谓多问多思,实谓实事求是。持之以恒,行之有素,总是比较能够做好事情的。”只要多调查研究和抱实事求是的态度,就一定能够创造性的做好工作。1961年在广州会议上,毛泽东进一步强调自己历来的经验是,“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可以说,调查研究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勤学习,重借鉴,在学习借鉴中创新。善于创新者必然善于学习。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举凡哲学、历史、地理、政治、文学、经济、军事、宗教、科技、艺术等等无不涉猎,在很多方面有相当造诣。在学习中借鉴,在借鉴中创新,这是他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他说自己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就把《共产党宣言》不知翻阅过多少次。为了写《实践论》、《矛盾论》,他曾集中研读了一些中外哲学著作。因为要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他也认真研读了一些西方资产阶级的军事学著作。为了借鉴历史经验,他又把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定为延安整风的必读材料,提醒全党决不能走李自成的失败之路。他还经常借用中国古书中的文章、诗句和典故,来阐明和概括党的思想理论、政策原则和工作方法,形象生动,令人耳目一新。
1956年他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讲到,研究问题最有用而且必须应用的方法是“古今中外”法。即用古例今,用今解读古,用外国的说明中国的,也用中国的研究外国的。毛泽东思维敏锐,多谋善断,而且思想深邃,理论成果丰硕,其创新不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博览群书,善于学习、借鉴,能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在总结中创新。及时正确地总结经验教训,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以形成新的理论概括和方针政策,这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又一个基本方法。毛泽东说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去搞军事,要去打仗。后来自己带人打起仗来,上了井冈山。……总结了十六个字的打游击的经验:‘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他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认识和掌握了人民战争的规律。
延安时期,是毛泽东理论创新的高峰时期,他先后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等一大批理论著作。他说这些著作“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产生,在以前不可能,因为……没有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这些著作就是对以往斗争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与理论概括。而1956、1957年写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所做的总结概括。如果不是善于及时总结经验,深化提升认识,就不可能产生这些重要成果。
毛泽东创新思维的方法与途径之间密切关联,有着共同的本质属性与特征,即科学性、实践性和群众性。
科学性。毛泽东一贯重视对哲学问题的研究,特别是认识论、方法论的研究,并在这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创新思维方法正是他这方面思想的具体体现。这就决定了科学性是其必然特征。
实践性。在毛泽东看来,“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人们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检验和发展真理。他历来反对“纸上谈兵”。事实上,他的创新思维方法都离不开实践,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展开的。
群众性。毛泽东始终采取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的立场,强调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这就决定了其创新思维的动机、性质和内涵。他注重吸取群众的智慧和经验,相信不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只要依靠群众,办法总是有的。胡乔木回忆说,毛泽东“有些认识最初也并非正确无误……但是他有一个极大的优点,能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知错即改,缜密比较,科学概括,最后形成并提出更为全面、更为正确的思想观点或重大决策。”群众性是毛泽东创新思维的鲜明特征。
毛泽东的创新思维方法是其世界观、认识论的生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智慧和经验的结晶。今天,我们正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面临着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信息化、国际化的难得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要实现各方面的科学发展和伟大的民族复兴,就更加需要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