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人生内环线、中环线、外环线、快速路、海河桥梁、环城高速公路……这些钢筋水泥筑就的道路桥梁,像彩带一样串起天津人出行的交通骨架,更撑起了浙江台州农民工王锦龙的人生。“我82年来到天津打工,从此,这辈子就跟路桥建设打交道了”,一提起这些,王锦龙满是自豪。
王锦龙的家乡在台州市路桥区路桥镇新路村,改革开放前,村子里人多地少,几乎家家户户吃不饱饭。王锦龙家有八口人,更是连木头房都买不起,只能租房住,三五年就得搬次家。
他心酸地回忆道:“小时候不懂事,不断换新家,觉得挺好玩”,直到一天,看到母亲因为没钱犯难,掩面哭泣,他才真正感受到了贫穷的痛。
因为贫穷,他离开家乡到天津打工。1982年5月25日,这个看似普通的日子,却被他深深地记在心中,因为这一天,是他开始正式开始参与路桥建设的日子。
每天天刚亮,他就早早来到工地,伴着机器隆隆的声响,绑扎钢筋,任凭汗水湿透衣裳,一直忙到夜里10点。
在整整3个月的抢工期,这个因为贫穷只上了三年学、12岁就放牛挣工分的青年,丝毫不觉得累,只为自己能掌握一门技术、生活有了盼头儿而兴奋。
经过工程建设的历练,王锦龙的钢筋工技术更加娴熟,还被选为钢筋工班组长。八里台桥建设结束,他又投入到了中环线普济河道桥以及外环线15号桥、16号桥的建设当中。
王锦龙打工的初衷是通过奋斗,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后来,“路桥”建设已经成为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来想打工两三年挣了钱就回家乡,没想到在天津一待就是这么多年,他已经把天津当成了第二故乡。
因为天津改变了他的命运,所以他也在施工建设中倾注了更多的感情。2011年,王锦龙参与西站工程建设,为了完成指挥部下发的提前竣工命令,王锦龙带领工友迎难而上,打破常规,采用立体交叉式作业。为加快工程进度,他24小时盯在现场,配合各部门各工种作业,为保证工程质量,他大胆提出以变更张拉次数的方法抢工期,使原本需要45天的现浇箱梁时间,缩短了将近10天。
多年来,因为参与天津建设,王锦龙先后荣获天津市“十五“立功先进个人、天津市先进城务工人员、天津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农民工等荣誉称号。
更让他自豪的是,他还作为农民工代表,受邀参加国庆60周年阅兵观礼,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登上天安门的那一刻,除了自豪,他更深深感到自己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是祖国的强大为他提供了发展机遇,改变了他的命运,也只有将实现自身价值与祖国发展结合在一起,努力奋斗,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