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互鉴 39
文/三木秉凤
从文明自发至文明冲突,从文明冲突至文明互鉴,从文明互鉴至文明融合,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需要人类在未来产生世界集成性文化,或称之大同文化,或称普世文化,亦或称之世界文化。然而世界集成文化应该以什么样的意识状态出现并被全人类认同呢?目前看来仍是个迷团,至今我还没找到各类学者们所提出令东西方皆满意的答案。美国著名学者萨缪尔•亨廷顿在其代表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了“文明冲突论”,但世界文明如何走出冲突的泥淖而走向互鉴与融合?该书作者并未提出自己的观点。

在《文明冲突》一书中,作者认为:冷战后的世界格局需要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以及非洲文明等八大文明的冲突而最后确定。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人们正在寻求并迫切地需要一个关于世界政治的思维框和协调模式,这一模式强调文化在塑造全球政治中的主要作用,它唤起了人们对文化因素的注意,同时在全世界,人们正在根据文化来重新界定自己的认同。文明的分析框架可能出现一个全世界许多人们认为似乎合意的论点,即: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那些最大的文明也拥有世界上的主要权力,全球政治首次成了多极的和多文化的。

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上,任何国家之间的关系都没有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那样至关重要。如果中国经济在未来的10年或20年中仍以现在的速度发展,那么中国将有能力重建其1842年以前在东亚的霸权地位。另一方面,美国一贯反对由另一个强国来独自主宰欧洲或东亚,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发生,美国在本世纪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目的就是揭制战略对手在地缘政治中处于有利地位。但萨缪尔•亨廷顿也同时看到,未来世界文明是否走向冲突,取决于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萨缪尔•亨廷顿并没有找到文明冲突的根源,他仍然没有超越阶级与文化差异,还是带着浓重意识形态和冷战思维来写这篇文章的。因为他是通过一种文明现象去分析另一种文明现象,问题的本质在那里他没有寻找到。人类的文明是走向冲突还是走向融合,不能用西方的思维模式来衡量,唯有具备“天下为公”胸怀的中国智慧,才能改变未来世界的文明走向。

在我们生存的这个蓝色星球上,黑白黄棕各色人种,相杂而居,隔山相望,应兄弟姐妹般情若连枝,爱若同伦,这是中国古人的大同观点。真正的民族平等尊重与文化包容,这些不在西方人的“自由平等民主”的口号里。人类历史二百五十万年来,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环境以及不同种族的人们,在抗争自然以及生存发展中形成了与之相适应各种文化及社会存在形式,例如,海洋地区的冒险文化,平原地区的农耕文化,高原地区的高山文化,赤道热带地区的热带文化,北非中东副热带地区的沙漠文化,北极地区的冰雪文化等等,这些地域文化几百万年来已深深根植于本民族本种族的基因之中。

伴随这些文化而来的就是各种不同的社会管理制度,也就是我们当前世界仍然存在的原始管理制度,奴隶制管理制度,封建制管理制度,资本主义管理制度,而共产主义第一个阶段的按劳分配制度是目前正在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真正的共产主义全世界目前只出现在理论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实践过。但是,人类长期形成的民族习惯和自我管理模式,应当受到相互尊重,而不应当以本民族的标准去干预其它民族生存发展模式。
而在近二百年里,世界的舞台几乎是西方欧美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唱着主角,西方的宗教,西方的哲学,西方的科学,西方的文化,西方的法律,西方的价值观,西方的政治模式,西方的经济模式,西方的企业管理制度,这些意识形态体系也伴随着西方崛起而传播世界,西方的思想家、哲学学、理论家同时也享誉全球。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后, 在人类历史某一阶段出现了前所未见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让“人权”变成了“物权”的附属权利,“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而劳工市场则以出卖劳动力及劳动力进行价格定位,也让“人“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创造财富的工具即劳动力资源。

从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封建制度的特权、等级制度和人身对土地的依附是相矛盾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力量不断壮大,荷兰在16世纪末,英国在17世纪中叶,法国在18世纪末,德国在19世纪中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的生产方式扫清道路。资本主义思想正成为当今全世界流行的主流思想。
什么是资本主义?国际上最权威的说法,所谓“资本主义”是指资本主导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意义。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地的开拓,资本主义开始全世界扩张,到18世纪,在英国等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当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与手工业的狭隘技术发生矛盾时,工业革命由之爆炸了。工业革命的基本标志是机器大生产,工业革命也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已经建立,工业革命也让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的阶级结构。二百年来资产阶级的矛盾变化所带来的周期性危机以及对自然的破坏已经威胁到了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在全世界没有找到一个各民族都能接受的社会存在制度之前,各自应当按照自己的传统模式有序发展着。当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非洲的原始部落依然存在,当西方资本主义列国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甚至帝国掠夺时,在世界各地的原始部族社会、小奴隶主制社会、封建庄园制社会也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几千年来,社会存在形式的差异并没有影响各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相互交流,丛林法则也仅仅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形成,是资本主义“利益文化”的产物和当今的理论依据,世界必将从物权回归人权,从资本主义回归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的基本要求。

世界存在的本质是万物链条的和谐与共荣,人类存在的意义也是各民族的和谐与共荣,而不是帝国掠夺和殖民,包括金融殖民主义,文化殖民主义,价值观殖民主义。人类存在的意义是如何让世界各民族传统习惯及社会存在模式和谐共存,共谋发展,互利共赢,从而将地球的共有资源合理开发使用,并将其发展成果惠及全人类,这是未来当践的世界性话题。今天看来,共荣与平等,互利与共赢,这是资本主义制度难以接受的。资本本性中与生俱来的无本掠夺已给人类带来了一种莫名的恐惧,这就是从未止步的资本帝国战争、贸易战争与货币战争,而超越这种恐惧需要坚持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智慧胆略和自身强大。

西方文化的二元化与东方文化的一元化,才是人类价值观差异之处。人类的未来往往从社会制度选择的那一刻起,天命就已经注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又不经意间,被掌握主导选择权的人所绑架。中国上下五千年,黄帝等五帝选择了部落联制,夏商周三朝选择诸侯联盟制,大秦王朝以后,中国选择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然而,当成蒙古帝国的铁骑踏进欧洲腹地时,我们内心是否也曾流露出一丝像大英帝国践踏世界时所存荣耀?千万年来世界风云变幻,唯有东方文明给后人留下了明晰有序的发展痕迹。

三木秉凤先生,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为遵循中央十九大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于2017年 2月以微信文化群的形式组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文化队伍,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复兴,从文化复兴走向文化繁荣,从文化繁荣走向文化普世!承担起我们文人的责任!
自建队以来,不断地吸引全国各地有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三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个媒体。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参与其中,让我们这支文化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
三木秉凤先生微信号:www1836307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