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 婆
王青兰
婆婆已到古稀之年 ,略显佝偻的身材有些发福,慈祥的脸 烙着岁月的沧桑.她还像以前一样总是面带着微笑,让人始终感到她的开朗和善与亲切.
当初和爱人谈恋爱时,不知道自己会遇到怎样的婆婆,曾担心和未来的婆婆搞不好关系,但第一次见到婆婆,让我的 顾虑荡然无存,并一直庆幸到婚后三十多年的今天.让我时时觉得和婆婆前生今世的缘分非同一般.
第一次走进准婆婆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那是初夏的一天,我推开一扇用几根细木棍钉起的院门, 看到了在厨房一边唱着小曲、一边烧火做饭的婆婆,院子里公公父几人正在举奕交战,宽大的院落栽着许多小白杨、石榴树、香椿树,古老的房屋似孤独垂暮的老人注视着院里的一切. 空荡荡的房内显得有些凄凉,没有一件时尚的东西,仅有一张擦得发了白的八仙桌,只有正面墙上一副灰黄的郑板桥墨竹图为这气息有些沉闷的房屋添了些色彩。
之前听说,婆婆家的生活虽然清贫.却和睦和谐,其乐融融,而且颇有些书香气息.公公婆婆在当时周围同龄人中是为数不多的文化人.公公是个象棋迷,茶余饭后常与婆婆和几个儿子轮换对弈,棋盘上的交锋增添了家庭的乐趣。特别是这样一个家庭培养出了三个有出息的儿子,兄弟三人相继考入国家中等专业学院,走出了大山,跳出了农门,在当地引起不小的轰动,不知引来多少羡慕的眼光,但更多敬佩的目光还是投向了婆婆身上。
婚后的日久天长,我有机会更多地了解了婆家的许多情况,并越来越觉得婆婆是个平凡的农村妇女,更是个伟大的母亲。
婆婆婚前被送给人当养女,婚后又随夫出继年逾花甲的叔伯公婆,当时的两个老人,一个看不见,一个长年卧病在床,吃喝拉撒都需要人照料.那年月,公婆刚立门户,缺吃少穿, 但他们还是精心照料着继父母。
后来继父母先后去世,三个儿子相继出生,生活更加贫困,公公婆婆天天下地干活,拼命挣几个低贱的工分以维持家用。儿子渐渐长大了,他们把儿子打扮整齐干净一个个送进学校,含辛茹苦,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儿子们身上。他们白天下地出工,晚上就用队里分的一点高粱秸学起了编织凉席和锅盖,卖几个钱供孩子上学。
后来公公外出打工,持家种地落在婆婆一人身上。婆婆是个要强的人。即要照料三个儿子上学,还得上坡干活,一人种着五口人的地.白天劳累一天,晚上再搞编织.严寒的冬夜,她安顿儿子睡下,点一盏煤油灯,在冰冷的破房子里,卷曲着双腿,编呀,编呀,没有时钟的提醒,鸡叫了方知天亮,双手冻得又红又肿,双腿又疼又麻,有时连炕也爬不上去.酷暑,她顶着月亮,忍受着蚊虫的叮咬.日久天长不停地编着,她的十个手指甲全秃了,还落下了胃疼病.但似乎有股不可遏止的力量支持着她忍受生活的苦痛.每逢当地大集,婆婆总是早早地把编好的席子、盖件摆到集市上,迎着风吹、日晒、雨淋,迎着嘲笑、鄙视、冷眼,换来张张毛票,为儿子交学费、买书买本子......
在三个儿子的身上,她倾注的是一份怎样的母爱啊.大雪铺地、寒风刺骨天,做饭的柴火烧光了,她只身到深山野坡,拨开积雪,刨点草根,为的是让放学回家的儿子吃上热饭。每逢儿子们期中期末考试,也婆婆最苦最累的时候,她夜以继日的忙忙忙,像个铁人一样拼命地干干干,以多挣点钱为将要考试的儿子们增加点营养。然而,活儿再多,她不许儿子插手;再苦再累,也不耽误儿子吃饭上学;管教再严,她从不对儿子们呵叱打骂,这或许就是婆婆的教子秘方。正是她的慈爱、关切、勤苦、耐心,奏出了母子两代人和谐的爱的旋律。三个儿子从小懂得疼爱、孝敬、尊重母亲,他们从小学到初高中直至考上大学,每每都是带回最好的成绩回报安慰母亲。
说到丈夫兄弟仨对婆婆的孝敬和尊重,我结婚后深有感触。2003年,婆婆生病住院卧床一个多月,兄弟三人争着在病床前,细心侍候, 无微不至,让同病房的人感动和羡慕不已,也让我深切体会到什么是亲情. 婆婆与仨儿子无话不谈,母子间情意浓浓.每当都已成家的儿子们回家,婆婆总是忙这忙那,收拾房间、准备饭菜,不亦乐乎,儿子们从小对母亲唯命是从,婚后到现在也然,在他们眼里,母亲是天是地,啥都是对的,而且永远是对的。丈夫仨兄弟对母亲的崇敬、孝顺影响着各自的家庭.我的儿子也是家中的长孙,落地后最先接触的是婆婆温暖的怀抱,吮吸的是婆婆干瘪的乳头.儿子从小至今, 最喜欢吃婆婆做的饭,全家十来口人,他最喜欢和婆婆处在一起。儿子小时每逢长病喜欢钻入婆婆怀里,从懂事后,不论什么事都最先和婆婆说说,一直到上班挣工资后,买的礼物也是婆婆第一.婆婆的言传身教让我们由衷生出对她的尊敬,一直以来,婆婆的话是圣旨,儿子儿媳乃至她的孙子孙女,谁也不敢不听她的话,不听不行,因为谁不听婆婆的话,谁就得犯错误,会受到全家人的教育和“围攻”。
婚后,和婆婆相处得久了,我时时觉得婆婆是个苦命的人,她从小送给人领养,婚后又被出继。因了在娘家、婆家排行都是老大,娘家姊妹八九个得照顾。婚后虽说出继,但还要 照顾年迈的公婆及小叔子的生活,婆婆先后发送了亲生父母、养父母、亲公婆、养公婆八位老人,养育了仨儿子,看大了三个孙子孙女,她老人家从小委曲求全,忍辱负重,一辈子都在忙忙碌碌、烦劳辛苦.现在虽说已儿孙满堂,但她还在时时挂念着我们每一个人,工作的是否顺心?上学的是否顺利?在外出差吃住如何?谁头疼脑热吃药没有?简直有操不完的心。
每年春末初夏,婆婆会给她的三个儿媳下命令,让我们把需要拆洗的被褥、棉衣拿回去,都由她亲自拆洗、做好。婆婆的针线活做得特别好,这让我这个做媳妇的很是羞愧,儿子从小的穿戴我从未动过一针一线,都是婆婆管着,儿子穿婆婆做的千层底单、棉鞋一直到小学毕业。婆婆不光管着我们的针线活,还经常帮邻居家、亲戚家去做,因此她一天到晚缝补拆洗、拾拾掇掇没有闲着的时候。
婆婆做饭的水平也是一流的。我们都喜欢吃婆婆做的饭.平时,婆婆总是估摸着我们的忙闲,打电话让我们回家改善生活。无论何时,接到婆婆电话,就是全家人最高兴的时候,婆婆会早早的或包好水饺、混沌,或蒸好老面馒头、或杂面窝头、做好小米红豆稀饭,炒下一桌子菜,让她的儿子儿媳孙子孙女饱餐一顿,餐后全家人不论年龄大小,或说笑拉呱、或棋艺切磋、身心会极大地愉悦放松。每逢这时,婆婆总是默默地、喜滋滋地看着我们大快朵颐、谈笑风生,早忘了饥渴、忘了疲惫和劳累,似乎我们吃好喝好玩好了,她就是不吃不喝也饱了满足了尽兴了。婆婆用自己的所能,给予了我们每个人关怀,换来了大家族小家庭的和睦,换来了全家人的快乐幸福。
婚后三十多年,我对婆婆由陌生到了解、到肃然起敬到崇拜.直到现在,我和婆婆之间分不清是婆媳关系、母女关系、长辈与晚辈的关系、抑或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又有些像女朋友之间的关系,可谓忘年之交。我很小时父母去世,但是,从婆婆身上我得到了母爱,倍尝了家庭的温暖,得到了从亲生父母那里无法得到的关怀。平时虽然经常回家啃她老人家,但婆婆还是体谅我们工作忙,总是经常包些水饺馄顿、蒸些馒头让我们冻冰箱里随时应急。从结婚到现在,婆婆已独断地把我们的被褥几经翻新,却不容我们置疑地把破旧的铺盖留给自己。可以说,从性格、做人、处世,从工作、学习、教育子女,婆婆影响我太大、太深。
婆婆曾风趣地和我说过,世上有三等人,一等人生在州头府县;二等人生在镇街集场;三等人生在荒草野坡,她可能算个二等人,婆婆生在一个小山镇的大街上,从小苦着累着,活了大半辈子,没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没用过一件时尚东西,没戴过一次首饰,甚至没戴过手表.把所有心血倾注在家人身上.然而,她却比别人都富有,那就是她的子孙都事业有成。她的这份满足、她这份财富,有谁能领略得到?又岂是平常人所具有?仅凭此一点,她是个一等人,是最富有的人. 婆婆为全家人创造了一块寂静的绿地,创造了一个和谐平稳、一个充满着奋斗进取、积极追求的令人羡慕的家庭。而且她为人善良正直慈爱,做事坦荡实在宽厚,是一个值得自己心安及儿孙骄傲和自豪的人.
【作者简介】王青兰,女,济南市历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其文学作品小小说《山村牛仔裤》、《婆婆是个老来俏》、《醒着的梦》、《春光图》,散文《初冬的小河》、《网》、《栗花飘香》、《哥哥》、《消失的庄园》,诗歌《春雨》、《夏日的荫凉》、《眷恋》、《天之井》等在诸多知名文学刊物或报纸副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