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性词中之农民工
原创:随笔
作者:道之
突然想到,在图书馆我是读者,在公司我是职员,在公交车上我是乘客,在家里我是主妇。
在图书馆我不能大声喧哗,在公司我不能迟到早退,要遵守公司规章制度,在公交车上,我要遵守公共秩序。在家庭,我要勤俭节约,辅助老公,教育孩子。
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她要担任很多个角色,所有进入图书馆的都是读者,所有在公司上班的都是职员,所有坐在公交车上的都是乘客,所有结婚的女人都是家庭的主妇。
人虽千面,性格百种,但公共角色却是一样的。这公共角色我称作“共性词”。
文明在于对于同一个角色的行为意志的认同和遵守。
作为读者不能在图书馆随意的讲话打电话,作为公司职员不能遵守管理制度,长此以往,必然要辞退的,公共场所,不能遵守交通秩序,必然要受到惩罚。家庭主妇如果不能相夫教子,勤俭持家有道,家庭肯定陷于糟糕的境地。
这共性词有的是出于属性,或笼统或细致,例如笼统的分:花,树,草,细致的讲:菊花,松树,狗尾巴草;
有的因为场所和队伍,或国定或临时,坐图书馆,管理员就称你为读者,乘公交车,司机就把你当成乘客,离开这样的场所,你就是一个普通公民。
普通公民,从农村到城市打工的,城管就称他们为“农民工”,从外县到京城打工的,派出所称作“外来务工人员”。
所以这共性词里含有荣耀和侮蔑的意味,别人称谓你或自己感受到,幸福快乐或伤心忧愁,这悲喜中自然有无穷无尽的故事。
民工的悲大于喜,因为他们太艰辛,挣钱很不容易,靠力气,干则有,不干则无,养老社保都没有保障。
中产阶级的喜大于悲,因为他们体面,挣钱靠脑子,相对轻松,门道多,挣钱多,能带薪休假,能出去旅游。由身份地位决定着喜怒哀乐的世界,也决定了上层和下层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事方式。
角色转换,城里人谈起农民工,谈起外来务工人员,有的同情,有的厌恶,而一旦这农民工成了老板成了歌手成了名演员,他们又敬佩和羡慕了。
共同属性的一个群体,譬如有的有相同的境遇,有共同的情怀有共同的诉求,奴隶社会的奴隶主沆瀣一气而奴隶一样的受压迫,没有人身自由,一家的兄弟姐妹可以被奴隶主买卖。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共性群体的特征。农民工进城打工,便有了两个新名词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
我是农民工,我思考关于农民工的南北东西漂的共性比较多,突然就想到以上的话聊聊。

作者简介:周道芝,笔名:道之,网络昵称:道之轶事,爱好:阅读经典,看老电影,旅游,写作(体裁很杂,诗,散文,杂文,小说,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