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跟随洋“父亲节”引出的思考〔随笔〕
文/王世杰(陕西延安)
这个从洋人那里“舶来”的“父亲节”,与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肩挨着肩相继而来。作为中国人,此时本应沉浸在纪念伟大政治家、诗人屈原的氛围之中,却似乎有点被那个不怎么正统的洋“父亲节”所淡化。如今网络迅猛发展,信息传播量、速度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打开网络,点开微信,关于“父亲节”的信息铺天盖地,充斥着眼球。由不得我想发问,究竟有多少人对那个洋“父亲节”的来源、出处有所了解,恐怕许多人都是两眼一抹黑和是在盲目地跟风吧?
人,是笔画最简单的汉字之一。也许当初仓颉造字时,是考虑人类由男人和女人两个性别组成,便把撑天支地的一撇一捺组合为“人”字。就是这极其简单的两个笔画,其中包涵了太多、太多甚或永远也解释不完的含意。
当然,世间因为有了男人和女人,就必然有了父亲和母亲,也就有了子孙万代的传宗和繁衍。作为父亲的男人,在人类社会活动中,扮演了不可磨灭的角色。在一个家庭,在一个团体,在一个国家,男人在各种社会事务中,包括顶门立户、繁重劳作、治理国家、应付战争,都在付出他们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凡此种种,作为富有感思之心的后辈们,非常有追逐“父亲节”的想望,以感恩父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也就自在情理之中了。
6月第三个星期天的“父亲节”,本是美国人的节日。世界上首个父亲节,1910年诞生于地球另一方背对着我们的美国,由住在华盛顿州斯波坎的布鲁斯多德夫人倡导。她的母亲在生育六个孩子时,因难产而死;她的父亲威廉斯马特曾参加过南北战争,他于妻子去世后,独自在华盛顿州东部的一个乡下农场,承担起抚养、教育六个孩子的重任。多德夫人在孩子中排行老二,亦是家中唯一的女孩。作为女性,她的细心特质,使她更能体会到父亲的长期辛劳。斯马特白天工作,利用晚上回家耐心照料家务和孩子们的生活。经过几十年的艰辛付出,儿女们终于长大成人。就在子女们盼望能让父亲好好安享晚年幸福之际,他却因长期和过度劳累于1909年辞世,给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悲痛和遗憾。
在斯马特谢世的当年,多德夫人参加完教会的母亲节感恩礼拜之后,非常想念父亲,深知父亲在养育儿女过程中所付出的汗水、爱抚和辛劳,并不亚于任何一位母亲。她的想法得到了牧师的赞许,也得到了各教会组织的积极支持,即写信向市长与州政府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并建议以她父亲的生日、也就是每年的6月5日作为父亲节。市长、州长公开表示赞同,但把节期改在了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于是在1910年6月19日,多德夫人所在的华盛顿州斯波坎市,举行了全球第一次父亲节的庆祝活动。
父亲节这天,人们采纳了多德夫人的建议,佩戴红色玫瑰向健在的父亲表示爱戴,佩戴白玫瑰表示对亡父的悼念。1924年美国总统柯立芝表示支持设立全国性父亲节,1966年约翰逊总统签署总统公告,宣布当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为美国的父亲节,1972年尼克松总统签署正式文件,从此将节日法定化,并成为美国永久性的纪念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世界上有些国家慢慢地跟随了这个节日,中国人也在不知不觉中如是效法,近几年尤甚。其实,我们中国也曾有过自己的父亲节,绝非“舶来”的节日。它的起源,要追溯到民国时期的1945年8月8日,上海发起了庆祝父亲节的活动,受到了市民们的积极响应。
血与火的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各界名流人士联名,请市政府转呈中央政府,定立“爸爸”谐音的8月8日为全国性的父亲节,并在节日这天,人们佩戴鲜花,表达对父亲的敬重和思念。上海《申报》于8月6日刊发了有颜惠庆、袁希濂、陈青士、梅兰芳、史致富、严独鹤、费穆、陆干臣、富文寿、张一渠等10人署名的《八八父亲节缘起》的倡议文章。当时日寇虽败局已定,但尚未投降,上海仍在其控制之下,文章里“暗中表示怀念祖国之意”。

然而,1945年民间发起的那次“父亲节”活动,影响范围较小和不够分量。到了1946年5月,上海名流潘公展、李石曾、宋汉章、王晓籁、杜月笙、吴稚晖、李登辉(原复旦大学校长)、钱永铭等数十名热心人,又联名向当时的国民政府请求以每年的8月8日作为“父亲节”,其理由是“中国八年抗战,终究得到了最后胜利,这八年中阵亡将士不可计数,而这辈将士,前赴后继,杀敌致果的忠勇精神,实是受父亲平日教养和随时激励的结果,十分伟大。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加维然女士,发起母亲节,纪念欧战中阵亡将士的妻与母,因为她们对于国家有伟大贡献;我们应该效法先例,规定父亲节,同时纪念这次大战中阵亡将士的父与兄,因为他们对国家也有伟大影响,使父和母同沾其光。”这个请求获得了国民政府批准,每年的8月8日,遂成为全国性质的法定“父亲节”。在这一天,父亲健在者,子要女佩以红花,逝世者,要佩戴白花以作敬意和纪念。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也许是当时由于国家积弱成疾,百废待兴,人们都一心扑在了国家建设和发展上,哪有心思去过什么“父亲节”。改革开放后,祖国面貌迅速得到改变,经济建设一日千里,国家富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国人思谋过“父亲节”的愿望与时俱生。在祖国大陆尚未设定“父亲节”的情况下,不知于何时,人们稀里糊涂把美国的节日拈来使用,且愈演愈烈。我实在想说,莫要总认为什么都是外国的好,我们头顶上的太阳一样金光灿烂,我们大地对面的月亮一样皎洁璀璨。与其说跟随洋节日,倒不如8月8日这个父亲节,尽管是当年国民政府确定设立的,但毕竟是中国人自己的节日,无论过去有多么大的隔阂,中华民族大团圆的日子不会太远,国家统一大势所趋而终究会实现。
如果我们觉得8月8日的父亲节是出自旧中国的节日,那么不去刻意过这个节日也罢。我实在有点想不通,作为泱泱大中华,又具有五千年辉煌灿烂的历史,我们有些人为什么总是喜欢外国的东西,难道不去步西方人的后尘、不去模仿人家我们就不会走路、无法生活吗?说来这都是崇洋媚外思想在左右,实在是一种意识上的极大悲哀。其实,只要我们坚持和光大华夏几千年的文明传统,只要我们心中有对父亲的那一份情感,一样能用实际生活中的真实行动去感恩长辈,去孝敬健在的父亲,去纪念仙逝的父亲,用父亲的伟大,用父亲的无私,用父亲的担当,来启迪、鞭策、教育自己和晚辈们,让敬父之风,拂过每个人的心灵,让真爱每时每刻都萦绕在父亲身边,让老人愉悦地感到享受天伦的温暖。
一个节日,一份思索。父亲健在,过一次节日,就是一次亲情的聚拢和升华;父亲已故,过一次节日,便是一次缅怀父亲恩德和对自己曾经有过的不孝忏悔的过程。我们应该思考,对父母的敬爱应该养成每个人的自觉和本能,要时时想到在母亲含辛茹苦之时,父亲也在用他的双手托着一重天,用双肩担着一座山,用胸怀随时抵挡着风寒。人们更应该去认真反省,当想着为父亲买什么样的节日或生日礼物时,究竟有没有想过,我们真的打内心热爱父亲吗?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
王世杰,笔名晨钟、高原晨钟,网名葫芦河,西安市阎良区人,现居延安市;富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中国作家网》认证作家,微信公众平台《洛滨文学》总编。曾先后在《人民文学》《解放军报》《诗刊》《农民日报》《中国农机安全报》《人民邮电报》《延河》《山花》《人民网》《新陕网》《丝路金融文学网》等数十家中央、省、市级报刊杂志及网媒发表诗歌、散文、小说、随笔、评论等千余篇(首)并多次获奖;因被转载大量文字见于全国著名和各大网站。
点击平台名“鄜州月”可看到更多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