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读《今日简史》之社群的分享(原创)
文/铭滟(山东聊城品书会)
开始读《今日简史》的第二部分政治挑战,其中分了5个章节,分别从社群、文明、民族主义、宗教和文化认同来探讨未来的可能性。

社群,目前已经不是概念,而是成形的现实,就像我们的聊城品书会就是一个倡导深度阅读,链接社会各界的文化平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聚集的是相似追求的人群。
2017年脸谱网提出目标:打造一套人工智能,协助10亿人加入有意义的社群,以此强化社会组织,让人类更团结。作者尤瓦尔博士写道:建立全球社群的愿景,很好,但是目前的商业模式都是鼓励用户花更多的时间待在线上。脸谱网是否可以找出新的商业模式,鼓励用户只有在真正需要的时候才上网,平常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所处的真实环境以及自己的身体和感官上吗?
脸谱网的扎克伯格说:“改善对话的最佳方式,可能就是要认识对方整个人,而不是只知道对方的意见。对此,脸谱网义不容辞。如果我们能用彼此的共同点—运动队、电视节目、兴趣爱好—建立起关系,那么针对彼此意见不同的地方再做讨论就会更容易。”而事实是人们在网上的时间增加,就会减少生活里的实际交往。人类需要亲密关系,需要有深交的朋友,而不是虚拟的网络朋友。人间的温度依然是人们内心关注的焦点,这难道是社群可以终极解决的问题吗?
全球化有可能让我们来不及思考,就被动的拥有了观点,成为了乌合之众;大数据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但是会让人类方便的呆在舒适圈里,没有时间来挖掘自己的潜力。
这两年的我们正在反思的,身边的朋友最近都在筛选群,退群,因为在网上的时间过长,已经没有时间生活了。我们需要好好感受味觉和嗅觉的能力,人已经离自己的身体越来越远。
铭滟认为:在这个时代,人类还是要把目光投向自己,保持敏锐的感官意识,好好的去感受生活,不要太急于分享而让自己的感受变得匆匆,草草了事。在分享之前,好好的感受一下自己的体验。大同世界也需要各有特点的个体存在,和而不同,各有色彩与魅力,才是人类存在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