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知此事须躬行
云 朵
与以往任何类似的活动相比,此次采风活动获得的,是更多的激奋和感动。这是目睹过淄博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成果时的感受。
追溯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接触,是在七十年代末期的大学课堂上。老师关于环境污染的讲述不算不精彩,却在我心中未能激起太多的波澜。随年轮增加,心中更多了一份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随着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政府、媒体的发声日益增多,一份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状况的担忧,也就此压在了心头。
这才意识到,人类近代历史上的三次重大的科技革命,在带来空前大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累累伤痕。在此之前,或许无人能够预料,在这样的浪潮中,什么会悄悄破土,什么会逐渐消亡。我们在享受由它带来的繁荣之时,打开的是怎样一个潘多拉盒子。
正如有人所说:“没有任何安宁不隐伏恐惧,没有任何满足不带有缺陷……”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全面加速,我们在享受物质上的富足、出行的便捷、生活的多姿多彩以及涵盖各个领域的精彩纷呈的同时,也不得不去面对工业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全球变暖、原始病毒复活、江河湖泊污染、土壤重金属毒化、地下水超采、雾霾、大量耕地资源被占……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已经史无前例。
回顾我们对于地球自然生态环境的欠账,已经由来已久。早在七十年代,我们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需求已超出了它的可再生能力。只是这样的欠账,并未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随着发展的推进,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纷至沓来,开始了一个高速发展也高速污染的大繁荣期。截至1999年,我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9%,每年仍在增加1万多平方公里,全国668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全国131个流经城市的河流有70%被污染,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当时针指向2008这一年份,“全球生态赤字率已达50%,人类需要一个半地球才能生产其所利用的可再生资源和吸收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在我们取得的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背后,付出的,是以过量消耗资源与牺牲环境的代价,是对自然、对环境掠夺性开采基础上的增长。”去年三月,随着我们地球上“最后一头雄性北方白犀牛苏丹的离世,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警钟在不停的鸣响。”“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现在物种的灭绝速率被证实已经是正常背景灭绝速率的1000倍。”
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象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我们头上。我们在享受社会进步和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不得不品尝空气不再清新、食品质量不再安全、土壤的重金属污染、蔬菜农药残留……物种灭绝的速率的大幅度提升等一系列恶果。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已经从不堪重负,到了疾重难返的边缘。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人类是该三省其身了。是该回望来路,重新审视往昔的恣意妄为。倘若继续一意孤行,不去纠正错误,弥补过失,地球可能再也无力展开庇佑的羽翼,给我们一个安全的生存空间。
值得庆幸的,是2004年胡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等具体要求,国家环保总局敏锐地把握了中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与本质,抓住了环保工作的发展机遇,配合组织部门制定环保考核指标并纳入了干部政绩考核体系。随着党的十七大的召开,生态文明被赋予了与其他文明同等重要的地位。自2013年始,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公开讲话和文章中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日益深入人心。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更加成为一种发展共识。自这个年份,自然生态保护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我们此次参观的,便是2013年以来,我市自然资源局遵照省、市两级政府要求,开始的矿山复绿项目。
五年中,淄博市委市府将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和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放在了生态淄博建设的高度。市自然资源局会同市财政、环保、质检、银监分局等部门,联合发布《淄博市绿色矿山建设实施方案》,并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外学内创、试点先行,发布了《淄博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发布绿色矿山建设要求的通知》。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运作”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新模式,全市各级自然资源部门,为了自然生态环境建设,上下求索,呕心沥血,躬身前行。争取支持,筹措资金,制定矿山生态修复方案,压实区县政府责任,层层分解修复目标,限定修复时限,实行一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制度,累计投入19亿元,恢复治理废弃矿山面积达22000余亩。在全省绿色矿山建设推进工作现场会上,我市在绿色矿山建设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得到了省国土资源厅领导的充分肯定,称赞“淄博市绿色矿山建设站位高、起步早、成效显,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指导性,走在了全省前列。”
在接近两天的采风时间里,我们奔赴全市十余处绿色矿山建设、地灾防治、矿山复绿项目建设现场进行了文学采风。
淄川区是一个百年老矿区,2011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在那些刚刚摆脱贫困,环保意识淡薄的岁月里,仅开采造成的破损山体和露天矿坑,就大约有两万亩。面对这样大面积的自然生态恢复,市自然资源局合同淄川区政府,实施已关闭矿山生态修复规划。制定出台了《淄川区绿色矿山建设实施方案》,在2017年底完成的7家矿山修复基础上,又开工了矿山修复22处,计划2020年,基本成全部关闭露天矿山的生态修复。目前,2017年治理完成的这片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区,已绿树林立成荫,花草木禾一片绿意。另外,他们还先后采用了三轮铁腕治理整合,将石灰石矿山数量由90家,减少到了目前的九家。
整个行程,对我而言,都是一个全新的体验。治理后的新型矿山的建构,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我欣喜地看到,他们现在走的已经是一条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绿色经营之路。在市自然资源局的督促监管下,这些企业全面遵循了边开采,边治理、边复绿的发展理念。实行的是“采石不落地,碎石不见声、运石不见灰”的先进生产模式。不论是山水水泥修建的2.7公里石灰石运送皮带长廊,还是淄博洪泉石料厂和淄博博望矿业有限公司全封闭式结构的钢板仓储存和自动化装车系统等一系列降尘设备,将生产过程中的粉尘浓度降低到了30mg/m2以下,达到了国家制定的排放标准。在复绿过程中,“在矿山边坡采用挂网、客土、普根生、富特拉等技术。”对于普根生、富特拉这样的名词,我虽然不懂,但觉得它应该代表或属于科学,应该跟复绿后植被的成活有关。
对文昌湖冲山废弃矿山采取了“矿山复绿+土地开发”相结合模式,投资4800余元,通过实施地质环境恢复、土地平整、砌筑梯田、回填覆土、田间道路、水利灌溉等治理恢复治理,恢复治理面积1700多亩,其中新增耕地1500多亩。使得废弃矿坑,旧貌新颜,成为清泉喷涌,满足新增耕地灌溉的命脉之泉。
对于煤矿我算不得陌生,我接触 过很多矿工,也曾下到过800米的井下,参观过境内最先进的矿井。然而,王庄煤矿是我见过的最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企业。他们在《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 (2016~2030年)》有关煤炭无害化开采技术创新战略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先后自主研发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高水膨胀材料充填采煤技术”和“洗煤技术”,并分别获得山东省2010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1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申报专利26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2017年自主研发的综采充填支架获得国家安标中心认可,并取得“MA”标志。”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淄博市自然资源局还以”夯基础、突重点、严防守、强能力”为出发点,扎实推进了这四个体系的建设。明确了12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委托境内地质勘探和气象部门单位提供技术支持,全程巡视,织密和加强了地质灾害检测预警和地质灾害救援体系。成立了两支26人的专业应急队伍。积极组织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急演练。在第49个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中他们先后组织开展了展板宣传、阳光乐跑、科技报告会等活动,还联合市文明办、大众网等单位主办了“手绘美丽地球,生态阳光乐跑活动”,被淄博电视台、国土资源局、大众网等新闻媒体播出刊发。对高危隐患,督促地方政府投资,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了治理工程。
这些成绩的取得的,淄博市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功不可没,他们看似寻常的工作,却彰显着伟大,他们在自然生态环境恢复中所做的和正在做的,都是惠及子孙,利在千秋的伟业,在自然生态环境恢复过程中,留下的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必是可载入史册的一群,值得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铭记。
在第五十个地球日即将来来临之际的这次采风,可谓是希望之旅。通过参观,看到了淄博市各级政府、自然资源局对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发展理念一丝不苟的践行,看到了他们引领各大矿山企业走向绿色环保过程中上下求索的执着,也看到了自然生态环境向好的曙光、希望和成效卓然。
然而,自然生态环境的累累伤痕,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扭转,今后的道路依旧曲折漫长,需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生生不息的不懈努力。倘若我们对生态环境治理的力度抵不过恶化的蔓延,灭绝的不单是眼下的这些物种。人类丧钟的鸣响,应该只有迟早,没有悬念。因为我们原本与这些看似卑微的生物同属地球之子。因为喜欢分出三六九等的,或许只有人类。死神从来不管高低贵贱,不分三六九等。
这绝非危言耸听。掐指算来,地球的不堪重负至少存在了五十年,且日益加重。虽然政府的宣传和治理的力度不断加大。令人担忧的,是破坏易,恢复难,“就算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也往往只能找回曾经平衡状态的一个边角。”
但愿上述那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能惊醒更多像当年大学课堂里的我那般懵懂的梦中人,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收起破坏之手,选择一种绿色低碳的生活模式,加入到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平衡的行列里,为生态文明建设鼓与呼,奔与走。基于此,地球日来临之前的这次采风行动,已经不虚。
最后呼吁,在复绿过程中,尽量不要搞超大建筑、超大景观。还是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复绿上吧。因为人工建筑物,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可逆特性。因为“具有涵养水源适合生物生存的土壤是数以万年自然过程中形成的产物;人工建造的钢筋混凝土,一旦形成地表景观,要恢复到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平,至少也要数百年时间。”我们还是尽可能多的让出些宝贵的生态系统容量空间吧,尽可能多的留住些自然之美,让其他生命群落共同分享,让植物健康生长,让它们尽可能多的吸收些二氧化碳。
“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
【作者简介】云朵,本名徐淑云,女 山东淄博人。山东散文学会会员,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淄博市散文学会副会长,散文作品先后发表于《当代散文》《西部散文》《泰安日报》《淄博日报》等报纸杂志。著有小说《梦回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