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开在从警路上的灿烂诗花
——读警察诗人高国斌的诗
张永权
近年来,一个名叫高国斌的警察诗人,笔名:陌上行,在诗坛上频频亮相,引人关注。他的作品发表在在《滇池》《昆仑》《中国诗选刊》《中国诗歌》《中国与诗人》《南湖诗刊》《敇勒川》《云南警察文学》《作家与诗人》《昆明警方》《今日头条》等报刊和网络上。并入选《中国近代百年诗歌精品》《中国当代诗歌大辞典》。有作品《警号》获“云南警察文学奖”二等奖、《落花伤》获第六届“金凤凰诗歌奖”银奖、《挂在核桃树上的乡愁》获第二届“中国田国诗人奖”铜奖。《风雪午餐》获2019年公安部摄影图文一等奖、《阳光的力量》(外二首)获首届“昆仑作家金奖”,《父亲的旱烟味》获“黄金诗词大会金凤凰金奖”等。高国斌其人其诗,已在云南诗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最近,我有机会读了这位警察诗人发表的部分作品,听了他写诗的一些艺术感受,才知道他出身在昭通市昭阳区龙云的故乡炎山镇。从他的诗中可知,他还是一个农民的子弟。他从小热爱文学,后来参军入后,不久又考上了云南武警学院,开始了文学创作,1991年《人民武警报》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我的小书屋》后,创作更加勤奋。他从部队转业到昆明市公安局工作,历经交警、便衣警察、特警,从事交通管理、刑侦和特警勤务工作,在百忙紧张的从警路上,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为实现他从小就怀有的文学梦想,读书、写作、思考,在不长的时间,就发表了600多首诗和一些其他文艺作品,成了云南诗坛有一定影响的警察诗人,他用具有鲜明警察特色和诗人个性的诗歌作品,为云南警察文学和昭通作家群体增添了一名特警诗人的新鲜血液。
我从高国斌的诗歌作品中,不仅看到了这位年轻警察诗人的勤奋和执着,更感受到他不断追求诗歌艺术美好品质的才华和智慧。他是一个为人民群众的安全、幸福和社会的和谐安定,有担当的人民警察,同时也是一位在诗歌创作上,出了成果,有自己艺术个性的警察诗人。他在从警的路上为人民执勤,在业余时间发奋创作。他的诗歌作品,就是盛开在从警路上的灿烂诗花。
在我读过的高国斌的诗歌中,他不仅善于从自己警察的战斗生活和从警经历中,发现从警生活的文学形象,提炼出人民警察生活的特别诗意,也从大千世界感悟生活哲理、生命的美好,在万事万物中发现诗的意象。这就形成了国斌诗歌在题材内容上,既有耀眼的大树红花,也有千姿百态的绿叶小草。可谓主旋律鲜明突出,合声优美丰富动人。
对人民警察的真诚而热情的歌颂。这是高国斌创作的一大亮点。这类作品表现了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又是诗人的使命感和时代责任的创作担当。形成了高国斌诗歌创作量多质优,特点鲜明,既有鼓舞人的正能量,又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的特色。特别是《从警,是我们无悔的选择》《黑马》《和星月对话》《鼾声》《岗位》《风雪午餐》《警号》等一批诗作,读了引人共鸣,深受感动和鼓舞。《从警,是我们无悔的选择》,这是诗人作为一名人民警察“把青春年华和从警之梦/写进这座美丽春城”,用“藏青色的胸怀/藏着雪山奇峰之伟岸/藏着山川河流之大美/藏着一首温暖心房的情歌/藏着正义铁骨情怀和宏远之志”,去实观人生价值的内心独白,也是用这首诗来抒发广大公安民警“选择藏青色/就是选择正义与邪恶交锋/就是选择服务民众温暖社会安宁……就是选择一条担当的光荣之路”的铮铮誓言。全诗以“我们无悔的选择”为构思的主线,以“选择藏青色”为中心意象,展开作为人民警察不忘初心,无私奉献,服务人民,“在除暴擒魔的刀锋战场/做刀尖上的舞者”,“在迷玄的案子里寻找蛛丝马迹/在纵横交叉的红灯路口/释放青春/……在车站码头保护平安。在警笛声中高奏青春凯歌……”这是诗人献给人民警察的绚丽花束,是公安民警英雄形象美好心灵和崇高形象的激情颂歌,这是鼓舞人、感染人,引人共鸣的激情之诗,抒发人民督察赤子胸怀的真诚之诗!在当代,这样的政治抒情诗还不多见,高国斌怀着一腔赤诚的抒写,值得肯定,值得提倡。
如果说《从警,是我们无悔的选择》正面而充满激情地塑造了人民警察的英雄形象的话,那么,诗人还在一些诗中,通过一个生活细节,一个平凡的故事,一次难忘的出警等,更加细致、真实、生动地反映了这样一支在和平年代,作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安宁的保护神,作出的贡献和牺牲。在《凌晨出警》中,“一个报警电话穿透/凌晨寒冷的夜空”,应警而出的战士们,“所到之处,手到病除”,一个除“病”,便诗意地抒写了这次出警的成功。一切归于安宁,他们却在城市“鼾声”的安宁中,享受着完成任务后困乏中的欣喜。高国斌那首荣获公安部图文配诗一等奖的《风雪午餐》,写在特殊的天气和地理环境中的交通警察,为保畅通作出的贡献。作品通过在冰天和奉献精神。“我们以车为餐桌/以雪为盐,就着冰雪,/也要把午餐吃得津津有味/因为畅通,所以我在”。以车为餐桌,以雪为盐的生活,他们却吃得津津有味,这是何等乐观的精神境界。特别是最后两句,“因为畅通,所以我在”,直白中的真情怀,真情怀中的责任担当,怎不让人感动。高国斌有一首《鼾声》的诗,写追捕罪犯归来的警察,在家里疲惫不堪,入睡鼾声大作,用小细节,反映出了人民警察大担当、大作为,无私无畏的精神品质: 进门, 把数日的星月关在门外。 坐定, 温暖扑面而来。 来不及洗漱, 想说的话拉住舌头。 疲困, 铺天盖地袭来, 追捕的细节 忘在脑后。 入睡鼾声响起, 如雷公的愤怒, 身体如泥。
我之所以全文按诗的分行排列,引用这首诗,是因为这是高国斌诗中的一首很优秀的作品,就是放在整个诗坛上看,也是一首佳作。作品写人民警察追捕罪犯,虽然没有直接去写追捕罪犯的战斗,却通过一名警察追捕归家后,因极度的疲困,把那艰苦的日日夜夜的星月关在门外,甚至要把告诉亲人的千言万语,拉住了舌头也没说出来,在感受家的温暖中入睡。安然入睡后,鼾声如雷,身软如泥。这就是用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巧妙反映了一场追捕战斗的艰巨和激烈,讴歌了人民警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最后四行,“入睡/鼾声响起,/如雷公的愤怒,/身体如泥。”只有经历过追捕战斗的艰险,体验和感悟到人民警察战斗生活紧张的诗人,才能写出这样直逼读者灵魂的诗行。
高国斌抒写警察生活这样的好诗还有很多,如《警号》《忙》《丈量街区》《和星月对话》《岗位》等,都是上乘之作。《警号》,人民警察佩戴的那个小胸章,在诗人的心中,那就是责任,那就是担当。那上边有党和人民的瞩托,也凝聚着正义的力量诗人对自己战斗生活的热爱和用一个细小物件写出大境界的敏感与才华。他的《和星月对话》,以浪慢的手法,把星月拟人化,以警察诗人的情怀,向星月倾诉衷肠:“你不说,我不说/话在心窩//你沉默,我沉默/你最懂我”。是的,诗人有情,星月亦有情,“你最懂我”,心心相映,为了大地的丰收,为了人民的安宁,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选择当一名人民警察,无怨无悔。我还很喜欢他的《岗位》,警察站立在他们的岗位上,站立成一座“血肉铸成的雕像/内核,储无私的力量/我是一枚钉子钉在/大地/站成铁骨般的丰碑”。这是何等威武,何等高大的雕像!这又是何等赤诚,何等庄严的丰碑!高国斌用他的诗,为人民警察塑像,为人民警察立碑,也更加见证了一名警察诗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与文化自信。也显示了他这些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时代意义。
诗言志,高国斌的这些抒写人民警察生活的诗,言警察之志,抒诗人心声,走了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道路。
作为诗人的高国斌,他还创作了大量反映大千世界生活万象,感悟人生经历的作品。在这些诗中,有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有对美好爱情、友情的赞颂,有对美好生命的感悟,有对生活哲理的诗意表达。《打磨石头的人》是写一群追求艺术美的朋友,用“心灵的泉水/浇灌文字的圣地”,为了这圣地的美好,他们“背负石头前行/一路打磨/最普通的石头也能蹦出火花”。这是对艺术追求的一片苦心,有了打磨出石头火花的精神,自然也会有好诗奉献。《距离》本来是生活中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的一种生活常态。但诗人反其道而行之,“我不想和春天保持距离,在我的园墙里,我用实际行动和耐心,说服了春天,把春搬进了园门。每一朵开放,都说出了心里的爱语……”因为诗人怀有这样的爱心,距离可以缩短或消除。于是,诗人用象征的意象,《在一朵花的距离里消融》,把“距离”抒写得充满哲理又诗意盎然:“有时离你很远很远,有时离你很近很近。一朵花的距离,说远就远,说近就近。远到天涯海角,也能嗅到你的芬芳,近到眼前,也能感知你内心的辽阔。”与其说是写距离的哲理,不如说是抒发相知相交的恋人的心灵契合。最终那“含苞待放的心事”,因为“你是水,我是泥,在一朵花的距离里消融”。这样别致新颖的爱情诗,以较高的审美品位,显示了它的艺术价值。《樱花恋》是一首欣赏樱花之美的诗,也可以说是对樱花的欣赏来象征对美好爱情的追求。那种对爱等待和追求,“就像针尖的蜂蜜,扎心而甜美。”这样的爱,那怕樱花撤走了最后的花瓣,也要在泥土里拥抱相见,对美好爱情的追求,这是何等的执着,何等的坚定。还有《睡美人》与其说是对旷世的爱情传说的歌咏,不如说是诗人对一切美好的事物,当然也包括美好的爱情的追求与赞美。高国斌是性情诗人,他在《挂在核桃树上的乡愁》《父亲的旱烟味》等诗中,含着热泪抒写父母爱,儿女情。亲情在一棵母亲种植长大的核桃树上结果,在父亲吸旱烟的优雅姿态中走进童年。浓郁的乡愁情怀,扑面而来,引人共鸣。这类作品,诗人写得都很美,那怕是一种凄凉的美,也让人感动。
高国斌的诗歌创作,从方向上看,走的是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道路,无论写什么,注重发掘出真善美的诗意,在艺术上,他既遵循诗歌艺术的自身规律,坚持用诗就是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创作,如前所说,象征手法的运用,注重诗意的提炼,营造作品的美好境界。在构思上追求新意,像《雨钻》,一开篇就很别致:“天空之城/无形的艺术家/在云端的工厂/锤声如雷/敲打出闪电/星火纷飞”。这样新奇的想象,在写雨的作品中,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他的《天空之雪》是一首写飞临昆明红嘴鸥的优美之诗,它们蓝天作为舞台,“像雪花一样飞舞”,营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好境界。最近我在城市头条的网络上,读到他的一首《卑微》,一粒小小的种子,似乎很卑微,落在土地的怀抱,孕育,发芽,冲破压在头上的一切阻挡,感恩阳光、雨露,长成大树,开花结果。小诗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写出了卑微中的大志向,讴歌了弱小生命的旺盛与顽强,具有深邃的思想境界,给人启迪。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的话,在高国斌的创作中得到了应证。在诗歌语言上,他注重诗语的精炼美,时用一些陌生化的表现手法,来增强诗语的形象感和新奇性。像《挂在核桃树上的乡愁》中,“童年朦胧的心事,悄悄爬上枝头”爬上一词,看似平常,却使心事生动起来。“头枕知了声入梦,雨水轻敲瓦片,梦在天外”轻敲一词使雨水充满生命感,“梦在天外”虚实相生,给人遐想。他还较注重诗语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押大致相同的韵,就是无韵诗,也能让人感到节律的流动,不像现代有的无䪨诗,毫无音乐感。当然,作为一名青年诗人,他的一些作品对诗意的提炼还欠火候,有的诗语表达不太准确,个别作品,如写五四的政治抒情诗,还有概念化的毛病,缺少诗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国斌的诗歌 创作,走了一条健康的正路,在这条路上他只要坚持不懈,求索不止,必将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我们期待着。
地址:昆明市盘龙区北京路延长线金安小区35—9信箱
邮编:65022
电话:13033357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