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泽民校长离开我们已经好几年了,一直想写一篇文章来纪念他,但由于种种原因,几次动笔均未成篇,觉得再拖延的话,也许就成了遗憾,搜寻记忆的碎片,连接他生命的终点,不禁感慨万千。
刘泽民校长民师转正不久被任命为东关中学校长,东关是本县老县城所在地,当地人有地利优势,总觉高人一等,不少孩子上中学以后桀骜不驯,十分难管,刘校长多次做村干部的工作,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并施以雷霆手段,彻底治理了校风、校纪,特别是个别学生家长到校闹事的现象基本绝迹,被称为铁面校长。92年冬季被调入县直中学担任校长,第二年学校更名为实验中学。
实验中学学生的来源多为县城干部职工子女 ,还有部分西关寺沟的孩子们 ,之前的校长调入别的学校任领导,学校暂由即将退休的支部书记代管,学校纪律较为涣散,学生打架斗殴事件时有发生,亦有个别学生认为在学校受委屈了,家长到校闹事,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对于捣蛋学生有所顾忌,不愿深管。刘校长临危受命,走马上任。一开始就召开职工大会,面对学校现状,提出教师只管教书育人,其他的事交给他来处理。首先他解决了年轻教师的住宿问题,年轻教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担负着学校的班主任及主要学科的教学工作。由于入校较晚,没有住宿的地方,在附近农户租房的有,借住亲戚家的也有。而学校的部分住房却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被校外人员占住,有的甚至是前任领导。刘校长做了大量的工作,甚至彻底得罪了一些人。又改造了部分搬迁后的旧教室,彻底粉刷一新。一次性的解决了的20多位教师的住房问题,年轻教师的后顾之忧解决之后,工作积极性大幅提高,工作有效时间也延长不少,我就是其中受益者之一,在这之前的三年时间我总共搬了四次家的。
刘校长是个勤快的校长,每天早上五点多一点就起床,先是拿起大扫帚打扫校园卫生,五点半站在教学楼门口,注视全校师生入班。那时学校上早读,五点五十到六点五十,七点回家吃饭。五点五十钟声一落,他把迟到学生统计起来,公布在楼前的大黑板上。教师会上说过,辅导教师迟到和学生一起站立在校门口,但个别教师真的迟到了,他会认真的看你一眼,老师很不好意思快步走入教学楼,下次说啥也不会迟到了。自习开始10分钟之后,他会背着手到每个教室巡视一遍,春秋冬夏有学生的早晨天天如此。在他的带动下,科室领导俱不敢偷懒,各司其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刘校长是位硬气的校长,自从他到校主持工作后,很少有学生家长到校闹事,但也有例外。一次上早读不久,一位牛高马大的学生家长气冲冲的来到学校,边走边说,我家的孩子在家都不舍得动一个手指头,老师竟然拍了孩子一巴掌,还想不想在这里干了?也不打听一下这是谁的地盘!刘校长在楼门口直接挡住了他,让他到楼左边校长住室了解情况,那个家长不肯,还要硬闯教学楼。并且抓住了校长的衣领子,刘校长彻底火了,不惧他的嚣张,抓住那人的两个肩膀,三两个回合,竟把那人甩到了地上。弄的那人灰头土脸,扬言要找人报复。刘校长及时打通了西关村支书的电话,支书匆忙赶来,那人一见到支书,立刻蔫了。后来那位家长在村支书的带领下,亲自到校长室赔礼道歉。刘校长在一次全校师生大会上也提到了此事,鼓励老师不要怕事,特别是班主任,大胆管理学生;教育学生有事找老师解决,老师的事找校长解决,不能动不动就搬家长到校。这件事之后几年没见过家长到校闹事。

刘校长是位实干的校长,每天他做完手头的杂事,最爱干的就是搬个凳子到教室听课,用他的话说,在学校除了教学都是杂事。他听遍了所有任课教师的课,对于新调入教师是有时间了就听,并提出合理性建议,供老师参考。94年冬季县里举行优质课赛讲,学校初选文科组我是第一,代表学校参加全县的优质课评比。讲课地点在东关中学,临出发讲课前,刘校长找到我,说我陪你去吧,我在那里做了三年校长,人熟,去了你就不紧张了。就这样,我俩步行,我拿着课本、录音机,刘校长提着写有课堂检测的小黑板,走了三里多路,到东关中学参加文科组的赛讲。至今清醒的记得讲课题目是文言文《核舟记》,遗憾的是得了个第二名,好长时间都觉得对不起刘校长呢。
后来刘校长被提拔做了局长助理,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譬如协助成立高考辅导中心,把县几所高中的名牌教师集中,服务落榜考生,使更多的寒门学子跃出龙门,为县里高考上线的突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97年秋季不幸检查出胃上有肿瘤,做了手术。事业入日中天,却命运不济。病情第二年好转不少,做了局党委办主任,一干又是数年。
03年9月被任命高考辅导中心校长,又共事了将近两年,这期间他仍然保持以前的工作作风,全然忘记了他曾身患重症,只有在他身边工作的我知道,经常看到他手捂着腹部在安排工作,一般早上我五点二十到,不久他就来了,我说你身体不好,来晚点没关系,复习生都知道干啥,不用多管。他说,习惯了,到这个点就睡不着。他胃上有毛病,需要少吃多餐,早读时在办公室替他温一包纯牛奶,学生上午正式上课了他才回家吃早饭。就这样,他坚持了两个学年,带领辅导中心一班人延续了最后的辉煌。
几年前旧病复发,不可医治,最后一次去看他时,身体极为虚弱,体重从实验中学时的150多斤变为90多斤,话语断断续续,听不清楚,但依然露出淡淡的笑容,不忍多看,匆匆告辞,下楼梯时眼泪都流出来了。终于没有熬过那个春天,离开了他曾奋斗过地方。追悼会上教育局领导高度概括他短暂的一生,说到最后,与会人员无不动容落泪。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愿逝者安息,生者珍重。

作者简介:梁红伟,洛宁县人。1968年3月出生,86年8月参加教育工作,中学音乐高级教师,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不伦不类。工作之余,爱四处走走,偶尔写些感悟类文章。

